重读《西游记》之猪八戒形象

2016-07-02 15:27石雪妮辽宁理工学院原渤海大学文理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人间 2016年19期
关键词:猪八戒西游记性格

石雪妮(辽宁理工学院(原渤海大学文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重读《西游记》之猪八戒形象

石雪妮
(辽宁理工学院(原渤海大学文理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本文从《西游记》文本切入,概括出猪八戒贪色、贪吃、贪睡的“原味”性格特征,再从人的本性的认识层面上看,《西游记》对猪八戒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猪八戒;性格;人性

猪八戒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人物。从五六岁起,电视上就一遍又一遍地播放《西游记》,作为儿童的我自然乐此不疲地跟着看了许多遍。初中时候,电视剧是不看了,转而阅读了原著,本来就历历在目的猪八戒形象更是被刻画地栩栩如生。而我对八戒形象的喜爱也让我开始更加深入的对其进行研究。《西游记》是我国一部具有浓郁象征意味的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而猪八戒则是作者吴承恩在这部作品中着力塑造的一个喜剧典型。猪八戒虽然外表丑陋常常被人们看作笑料,却有着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曾经有人说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与猪八戒的形象的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比,这样的观点似乎很具片面性。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典型,他虽然外表丑陋常常被人们看作笑料,却有着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喜剧的笑是艺术,它的生命就是笑,笑是喜剧之所以成为喜剧的关键,也是人类区别“是”与“非”,“美”与“丑”的标准。而在喜剧中,美是间接的被肯定的,一般认为正面而具有某些缺点的形象,他的特点就是幽默、就是讽刺性喜剧的美学特征。艺术美是基于生活美的,它不限于生活美,同时也包括生活丑。而猪八戒的形象正是作者将生活中的丑加以典型化和审美化之后,使他成为美的事物的对立面,经过艺术美与丑的冲突和斗争,从而将美与丑的事物展现在我们读者面前,通过对美的肯定达到对丑的否定,这样才使得猪八戒的丑具有强烈的艺术美的效果。

(一)猪八戒性格的原味。

1、贪色。

猪八戒西行一路,“色心未泯”,却始终没有真正的破过色戒,在高老庄他虽然掳过高高翠兰,却没有强占她;七十二回,他看到化为美女的七个蜘蛛精在濯垢泉淋浴戏耍,便化为鲇鱼在七个蜘蛛精的腿裆里乱钻了些时候。却并未与她们乱性。因此,可以说他的好色,只不过是旷夫的寡人之疾,与那些男盗女娼相比,倒显的真是可爱。

在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里,男女关系方面的污点是英雄所避免的,在《西游记》这部作品中,唐僧是金禅子转世,既有禅心又有戒律,不好女色,而猪八戒则是个色胆包天的主,他曾为天界的天蓬元帅时就因好色,调戏月宫仙子嫦娥,被玉帝罚入凡界,错投了猪胎,却依然不改本性。取经路上,他不论见了神、人、妖都会两眼发直,寸步难行。然而,我们应该肯定的是他虽贪,却贪而未淫。

猪八戒好色,很多时候让读者忍俊不禁。在天竺国,她看见前来捉拿玉兔的嫦娥,竟情不自禁,跳在空中,把霓裳仙子抱住道:“姐姐,我与你是旧相识,我要和你耍子儿去耶”。他也因为贪恋女色而吃了不小的苦头。三十二回“四圣试禅心”,八戒连菩萨变的母女四人都想要,结果被掉在树上一整夜,吃了一场大苦。猪八戒贪恋女色,见了白骨精生的俊俏就动了凡心。跑了个猪颠风。更为荒唐的是在女儿国见了女王后“忍不住嘴角流涎,心头撞鹿,一时间骨软筋麻,好像雪狮子见火,不觉得化去也”,并且发起疯来要留下来和女王做夫妻。八戒千方百计的想接近女色,但是他那蒲耳扇,莲蓬嘴的模样实在是很难吸引美女的注意,倒是唐僧很得众美女的青睐。这时,八戒不停的冒出些“酸话”,五十五回,唐僧被蝎子精摄去一夜,八戒便有了歪念:“放!放!放!我师傅这一夜倒浪!浪!浪!”妒嫉艳羡之情溢于言表。

2、贪吃。

猪八戒确实是不象孙悟空,在他的性格里有着很多“人”的生活欲望。他不仅贪色,还贪吃。如在《西游记》第二十四回中有一段猪八戒吃人参果的生动描写:他三人将三个果各各受用,那八戒食量大,口又大,一则是听见童子吃时,便觉馋虫拱动,却才见了果子,拿过来,张开口,毂辘的囫囵吞咽下肚,却白着眼胡赖,向行者、沙僧道:“你两个吃的是什么?”沙僧道:“人参果。”八戒道:“什么味道?”行者道:“悟净,不要睬他!你倒先吃了,又来问谁?”八戒道:“哥哥,吃的忙了些,不象你们细嚼细咽,尝出些滋味。我也不知道有核无核,就吞下去了。哥啊,为人为彻;已经调动我这馋虫,再去弄个儿来,老猪细细的吃吃。从这里我们看到八戒吃相不好看,不论食物的好坏和软硬,都一个劲儿地吞,从来不嚼一嚼,品一品,“猪八戒吃人参果”便有此而来。这也是猪本性的一种展现,饿了就说饿了,想吃就吃,从不掩饰什么,也从来不做作。又如在《西游记》第四十七回有一段八戒吃饭的生动描写:那呆子一则有些急吞,二来有些饿了,那里等唐僧经完,拿过红漆木碗,把一碗白米饭,扑的丢下口去,就了了。旁边小的道:“这位老爷忒没算计,不笼馒头,怎的把饭笼了,却不污了衣服?”八戒道:“不曾笼,吃了。”小的道:“你不曾举口,怎么就吃了?”八戒道:“儿子们便说谎!分明吃了;不信,再吃与你看。”那小的们又端了碗,盛一碗递与八戒。呆子幌一幌,又丢下口去就了了。众童仆见了道:“爷爷呀!你是磨砖砌的喉咙,着实又光又溜!”那唐僧一卷经还未完,他已五六碗过手了。由此可见,八戒食量大得惊人,但他绝不是“饭桶”。所谓饭桶是只吃不干,我们却不能就这样从单方面来指责八戒的“吃”而忽视他的“干”。猪八戒在西天取经路人,正如他跟孙悟空说的“就你给师傅做徒弟,我们做长工”,而猪八戒的的确确是取经队伍中的“长工”。

我们把猪八戒的贪吃与他的相貌联系起来,不能不教人忍俊不禁,从来不会令人厌恶,最值得注意的倒是能填饱肚子,简直成了猪八戒的人生目标。哪里能吃饱饭那里就是他的西天佛国,即使再苦再累的活都愿干。正因为八戒一路挑着行李而又长期忍半肚饥,所以吃顿饱饭就成了他的最大人生享受了,哪里还去品什么滋味。

3、贪睡。

睡觉是人的基本的生理需要,是很自然是生理反映,而八戒由于他是形体特征,对睡眠显得很是贪婪。他只要瞌睡一上来,哪怕是天大的事也要丢在脑后。让他去化斋,他钻在草丛睡觉;让他去巡山,他也偷懒睡觉;说声睡,甚至连打仗也顾不得,大战黄袍怪时,他诈(二)猪八戒性格的人情味称出恭,撇下沙僧不管,自己一头钻进草丛里睡觉,只留着半边耳朵在外面听梆子响,结果沙僧被捉了去。在整部作品中,处处都见得八戒的贪睡,客观地说这是他生理的需要,然而作为一个人如此的贪睡是迟早要被社会所淘汰的。睡眠是有时间限制的,八戒却对取经这般的不负责任,随时随地倒头就睡,这是我们该抨击的。

贪婪的基础是自私,八戒的这一性格与孙悟空的大公无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比丘国悟空要救那些落难小儿的性命,八戒却认为“是多管闲事”,是“把别人家的棺材抬到自己家里来哭”,打仗时他自己不冲锋陷阵又怕别人抢了头功。悟空三打白骨精时他又几次三番的在耳朵根子本来就软的唐僧面前说谎、进谗言,嫉妒悟空,怂恿唐僧把他赶走,悟空因妖孽未除而不肯离去,他又以私心度人,诬蔑悟空是想分几件旧衣破帽才走。如果说作者对猪八戒的贪婪的讽刺带嘲笑、带几分善意的话,那么对他的自私自利的性格的批判则是严肃认真的。

(一)猪八戒身上的“人性”。

从前面的论述中得知,我们只看到了猪八戒性格的显性一面,而深藏在这显性因素中,还有与之反差很大的思想性格的隐性因素,倘若看不到这一点,也就失去了猪八戒形象的蕴味和魅力。

诚然,猪八戒是有寡人之疾,而这种寡人之疾人皆有之,却未能象猪八戒那样可以成为好丈夫。他始终只表现为一种本能,一种意念,又由于他秉性的质朴和憨直以及思维方法的极度务实,对待两性问题倒是比较严肃的、负责的。

尽管猪八戒一路上种种表现都看出八戒“色情未泯”,却始终没有破过“色戒”。八戒面对西梁国女王的“宫妆巧样非凡类,诚然王母降瑶池”,他也“忍不住流口涎,心头撞鹿,一时间骨软筋麻,好便似狮子向火,不觉得都化去也。”而最终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了。他向菩萨幻化的妇人求婚,只是种阿Q式的向吴妈下跪,他变为鲇鱼精在蜘蛛精“那腿裆里乱钻”只是种阿Q式的占小便宜,掐小尼姑一把;他对尸魔化为的妙龄女子“动了凡心”,也只是常见于芸芸众生中的献殷勤而已。况且,假如他识出对方是妖怪,也就不会这么怜香惜玉了,而是使出他的“杀手锏”。且看他如何举钯赶杀蜘蛛精,便是明证。所以我认为正像将阿Q的破毡帽换为瓜皮帽,便失去了阿Q,假若将猪八戒的九齿钉钯换成水火棍或匕首,也就失去了猪八戒。猪八戒的形象是作为现实的化身而存在,他既然是现实中的一员,那么他身上就有一种人性。

(二)猪八戒体现的人性解放。

1、对人性解放的认识。

猪八戒的成功是“人”的胜利,是现实主义的胜利,蕴含了“人性解放”的精神主旨。这种对人性的解放的重要主旨与明代文人追求自由、个性解放、试图打破“存天理,灭人欲”的传统观念分不开。在理学家们看来,人欲是被物质欲望和利益所迷惑的恶念,这些恶念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因此,世人必须灭却人性,消灭欲念,加强道德修养,做到柔顺谦恭。专制统治者要的就是那些不生犯上作乱之心的奴才型臣民,而程朱理学正好传播了教人如何做奴才的文化。因此,程朱理学倍受统治者欢迎。这种哲学是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两家的一些重要观点又摈弃佛道中与封建伦理有抵触的某些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新儒学。自其诞生以来,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领域里一直占据着正统地位,到吴承恩的明中后期嘉靖年间,理学风行天下已有三百余年,早已成为捆绑世人尤其是文人心灵的枷锁。在理学长期的教育和控制下,文人士大夫们没有独立的思想和见解,个性完全被扼杀,只知道顺从,听凭摆布。而“尊于上”的统治者却可以任意张扬个性,在“天理”的大旗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在严酷的专制统治下,整个明代社会,弥漫着生存的恐惧感和人生的茫然感,而文人阶层尤为浓烈,他们的精神遭到极大的摧残,心灵压抑,意志脆弱,思想僵化,缺乏自信,形同木偶。生活在如此恐怖的政治环境下的明代文人们,慢慢失去了价值维系,一步一步地陷落在巨大的生命卑微感当中。

因此,冲破压抑人性、摧残灵魂的文化围困,以求精神世界的自由与解放,是人们尤其是广大文人的共同心愿。所以,尽管王守仁“心学”依旧是为了维护明朝的专制统治,但他打出的“心外无理”的旗号却使天下士子耳目一新,他们纷纷响应,很快形成了一个实力强劲、弟子众多的王学门派,掀起了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反对程朱理学的人性思潮,我们不妨称之为人性解放。

猪八戒确实喜欢明目张胆地与女性套近乎,但这是男性的共同误区,并不是他独有的缺点。只是因为取经队伍中的其他几位不近女色而显得突出罢了。何况猪八戒也只是得些嘴上的便宜,从来没有强迫过人家,不像《金瓶梅》里的西门庆那样一个个非要搞到手。在高老庄的时候就听说他有这个毛病,因为他是人,一个十分平常的凡人,所以会有很多人就会犯的错误。唐僧是人,却一心除去自己的人性,所以他不可爱。正常的生理欲望都未能得到满足,却让他从事压抑人性的取经活动,这难道是猪八戒的错误吗?从另一个侧面来说,这不正是作者在他身上所富于的人性解放的典型吗?

2、心学思潮对猪八戒形象的影响。

在中国,虽有道家对人之存在的根本构成有深刻的体认,但在人性的塑造上,一直是儒家占统治地位。自从儒家以“释”人奠定人作为理性存在的本质以后,经后儒尤其是宋明理学的不断演绎,理性在儒家人的形象塑造中,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它同时遮蔽了作为非理性存在的一面。因此,人的完整性在某种程度上被割裂了。如果说在西方,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人的本性的看法,那么“《西游记》通过对猪八戒形象的刻化,让我们看到了人‘心’中的包罗万象的多维存在。”受心学导引的晚明时期,则是打开人“心”,对人性再认识的重要时代。

诚然,猪八戒是西天路上的凡夫俗子。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领略过了猪八戒在食欲和色欲方面的具体表现,他不像孙悟空那样只是猎奇吃了他自己看管的蟠桃,是天庭震怒,而八戒对食物的热衷最蔚为壮观的是他每到一处就进行食物“歼灭战”。八戒在谋取食物上有时特别精明,是他叫大圣去窃取人参果,还细心叮嘱“要干得妥当,不要走漏风声”。在色欲方面,我们从几个片段中见到猪八戒内心的苦闷的叫喊力量。当猪八戒又遇上他梦中情人:猪八戒动了欲心忍不住,跳到空中把霓裳仙子把住到:“姐姐,我与你是旧相识,我和你耍性子而去”。“食、色,性也”却是猪八戒的真实写照,他对满足食欲和色欲的追逐,毫不掩饰自己的内心,真实地流露出一个人对正常生活欲望的渴求。

中图分类号:I207.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11-02

作者简介:石雪妮,辽宁理工学院(原渤海大学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猪八戒西游记性格
猫的性格爪知道
猪八戒下凡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猪八戒失眠
猪八戒减肥记
性格描绘词
喜欢独处与性格孤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