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的应用

2016-07-04 15:31叶廷莉
亚太教育 2016年19期
关键词:激励理论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

叶廷莉

摘 要:现在社会不断发展,我国高校教育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也采取了新的教育方式,即运用激励理论来促进学生教育问题,本文就将对这种新的教学管理理论进行讨论分析,探究激励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的意义、问题以及针对相应问题的改进措施,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激励理论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7-0217-01

我国高校辅导员管理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导致辅导员的不适应,而出现了工作上的怠倦,辅导员的工作热情降低,再加之新的课改,导致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学生一时还不能适应,还是依照之前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辅导员依旧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管理学生,导致高校的学生管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采用新的理论机制,即激励理论,来改善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从辅导员的角度来帮助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创新性,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一、 激励理论的概念和运用原则

(一) 激励理论的概念。激励理论属于心理学方面的内容,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解就是一段激发的心理过程,通过这种持续对主体动机激发而产生的过程,反应了激励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激励理论也可以分为这几大类,认知派激励理论、主义激励理论和综合性的激励理论。将激励理论引入到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通过这种激励的方式鼓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而是更加注重综合能力发展。激励理论主要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第一,诱导因素。诱导因素就是对学生积极学习之后的奖励,这种奖励根据实际情况和经济资源等因素设计实际奖励形式。第二则是行为导向制度,是指组织在行为方式、努力方向和价值观等方面对于成员的规定,要求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全局观,集体观。

(二) 激励理论的运用原则。激励理论运用的首要原则是设置合适的目标使其与人们内心满足相结合,研究表明,有目的性的行为比没有目的性的行为效率高,制定符合需要的目标才能提高人们的积极性,所以在辅导员的学生管理的激励方式中要有所针对、因人而异才能成效更高。比如优秀的学生可以采取少物质刺激、多精神鼓励方式,而那些不主动学习的学生可以采取更多物质刺激其学习动力。激励理论应用的第二个原则就是要注意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的结合,外在激励是人们想要努力获取的外在目标,可能是好的成绩分数,也可能是人们的赞赏和认同。而内在激励则主要表现在精神上,让被激励者内心感觉被鼓励,涌起更多成就感和荣誉感,主动提升学习热情,将这种内在和外在的激励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加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培养学习积极性。

二、 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的运用意义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了激励理论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和辅导员交流,明白自己问题所在。同时激励理论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不断完善自我,因为学生管理工作本身就是需要辅导员进行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转换的动态变化过程。所以辅导员对学生的直接激励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管理和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创造有理想、有道德的班级氛围。

三、 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的应用问题和改进

(一) 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的应用问题。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激励理论还不是特别广泛,还是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就是各项机制不健全,在管理工作中可以进行开展公平性竞争活动,以精神和物质共同激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高校辅导员更多的还没有从之前的鞭策学生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比如在学生犯了错误时,依然采取呵斥、训责的方式教训学生,而不擅长运用激励理论,没有过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以至学生信心被打击。另外则是目标设定的合理性,对于部分刚刚接触激励理论的辅导员来说,不懂得把握好尺寸,不知道设置何种程度的目标,导致目标定得过于高远,即使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共同奖励,都很难触发学生积极性,依然会觉得目标缥缈无法实现。若是目标定的过低,很容易就可实现,那么学生会认为没有挑战性,依然会对创新学习和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存在倦怠,所以把握激励理论的应用中的目标设定尤为重要。

(二) 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应用问题的改进。针对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激励理论的问题进行改进,最主要的就是要将激励理论建立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这样才能清楚透明的看到整个激励过程的实施,学生能够明白在这个激励平台上获取什么奖励或好处。勒波夫博士曾经说过,人们对于受奖励的事情会做的更好,所以有利可图能够让每个人充满热情和主动性。所以学生更愿意为了好的结果去努力学习,培养个人技能,提高自己能力素质。在实施激励理论的过程中不要有偏向念头,比如喜爱优秀的学生,就给予其更多的奖励,和更多发展机会,而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就不予理睬,这样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不会被辅导员的任何激励行为鼓励。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应用的另一个需注意的就是目标的设定,通过对学生的了解,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因人而异进行定制目标,这样合理的目标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老师的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使得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完美开展。比如在学生能力考查方面不以学生学习成绩为考查的唯一指标,可以就其每个人的综合素质考查,这样每个学生就可结合自己的自身优势来总体评价个人,能够更好鼓励自己,提升自己自信心。

四、结束语

激励理论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工作学习促进理论,通过激发积极性来使得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完美展开,在高效学习生活中,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学习主动性决定了学生的发展趋势,而辅导员不仅监管学生生活学习状态,还担任着班级领导人的角色,通过实施激励理论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班级里的良性竞争,激发积极向上地主动性,增添高校活力,是一种适应现在高校学生管理有效形式。

(作者单位:四川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基荣,汪爱娥.论激励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以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和谐关系为视角[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

[2]朱志华.学生激励机制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

[3]周立新,龔建勤.激励理论在高校辅导员管理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2008.

猜你喜欢
激励理论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分析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