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情深深 形象意绵绵

2016-07-04 15:25冯妲
文理导航 2016年1期

冯妲

【摘 要】《德充符》中畸人的形象正是莊子理想人格的标志,本文着重从个体外形与内德的关系,外在世界功利化的追求与内心世界德性追求的关系来阐述道家的理想人格。

【关键词】理想人格;个体外形;外在世界

理想人格是一种人生哲学中体现人生价值、完成人生目标的人物形象,是一种人生哲学理论宗旨的标志。《庄子·德充符》以寓言的形式列举了六个肢体残畸而人格完美的形象,“德者,得也,能体悟宇宙人生根源性的为之德;充者,满,完善,足于内,溢于外矣;符,象征,标志之谓也。”这六个畸人正是庄子理想人格的具体象征,他把人同宇宙自然提到同一个高度来探讨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那么德就是人的精神本质。具备了完全的“德”就具备了完美的人格,自然而然会产生出强烈的人格魅力,不言而信,不争而胜。这里,庄子特地列举了诸多外形残缺的形象,从两个层次上作出对照,以内与外的强烈反差突显出道家的理想人格。

其一,个体外形与内德的关系。

为了强调“德”的重要,庄子以六个畸人外形的残陋对比他们德性的完备。庄子要求理想人格应该忘“形”求“德”,外形与内德的强烈反差正是用来说明精神的重要性,精神高于形体,德性的完备可以化丑为美,变缺为全。这种反差同时意在破除自身的思考局限,将宇宙万物纳入一己之胸怀,将个人情感思想融入宇宙万物之中,以达到“同生死,齐物我”的理想境界。

庄子理想人格的一个方面是宁静的心理环境,只有内心平静了,做到虚心离形才能够“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内心的虚静是庄子理想人格的第一个层次,也是达成理想人格的唯一途径。在《德充符》中,庄子两次借孔子之口来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在解析王骀的人格魅力时,孔子提出“唯止能止众止”。唯有静止的事物才能使其余的事物静止下来。构成人生困境的生死之限、时命之围、哀乐之情都是人在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摆脱由此产生的精神纷扰,形成一种宁静的心理环境,应该说是对这一人生情境的真实反映和理智态度。唯有拥有宁静的心理环境,才能排除个人的欲望,冲动,偏执的思想观念,对现实世界进行客观冷静的观察分析,对宇宙自然的理解才能接近真理。

“道”是先天地生的宇宙本源,“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生天生地。”(《大宗师》)“道”也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法则,无所谓善恶美丑,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说的正是自然规律并无扬善罚恶的功能,天地万物都是同一的,并不以人的道德观为转移。那么与“道”相应的完备的“德”遵循的同样是这种自然的规律,所以具备了德性的圣人同样“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种德性就其思考方式来看,应当是自然的人所本有的。但是庄子从来没有说,德性是人先天具备的。既没有像孟子那样提出“人性本善”,也没有像佛家的涅槃圣人竺道生那样提出“众生皆有佛性”,给修习的人以内求成功的明确希望。庄子的人格理想是无所依凭的。这种精神的内在完善直接与天地自然的“道”相连;体悟了道,也就达成了德。而体悟的关键正在于内心的虚静,这种平静的心理境界具有含纳宇宙万物的包容性,由一己的智慧秉承天地的智慧,就能够无言而教,影响周围人。

其二,外在世界功利化的追求与内心世界德性追求的关系。

德充符中将儒家圣人孔丘,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郑子产,自认为忧国忧民的国君鲁哀公作为与畸人人格对照的形象,来说明外在世界功利化追求的虚妄,以及对自然德性的损害。这些儒家经典中的正面形象,在这里都处于德性比照的下锋,他们心悦诚服自身的不完善,在畸人理想人格的镜前自惭形秽。

这里首先来看一下儒家内圣外王的人格追求。李泽厚将孔子的仁学思想梳理为一种整体模式。构成这个思想模式和仁学结构的四因素分别为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个体人格,而其整体特征则是实践理性。他发现孔子将礼的基础归结到人的心理需要上,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使得“礼”实际上从属于“仁”,而孟子更直接将“仁”之基础:人性中的“善”视为人的自然本质。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儒家也是从一开始就勉力从人性自然的角度出发来阐释自身的理论,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同样是对自由的一种追求。但是儒家强调的是把观念,情感,仪式引导到日常生活中,刻苦的自我修养带着一种伟大的历史使命感,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以理性的态度来入世,积极将思想理论外显于政治社会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的正是建功立业,名垂千古。

与儒家的实践理性相反,庄子要的是纯精神领域的自由,摒弃一切外在世界的欲求,不受任何外物的羁绊,追求内心世界的自然完美和绝对自由,“不物于物,心游物外”,这是庄子理想人格的另一方面。

孔子与郑子产在这里所犯的错误正是“不忘其忘而忘其所不忘”,不忘记应当忘记的外在形体与功名,却忘记了不应该忘记的精神的完满。这就是“诚忘”即忘记了真正本质的东西。

综上所述,《德充符》中畸人的形象正是庄子理想人格的标志,“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大宗师》)。他们内心虚静,有一份宁静的心理环境,从而不以外形为美丑,心境明澈排除杂虑洞察宇宙之道;他们不物于物,追求自然本性,心游物外,“无人之情”,个体精神自在悠游,融合于天地万物而一无挂碍,以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

【参考文献】

[1]南华经.[M].刘玉香,仲兆环,知意,车子译注.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4

[2]老子.[M].卫广来译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3

[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