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困难群体提高民生保障

2016-07-04 07:46殷兰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保障机制关爱民生

殷兰

摘 要: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等农村特殊困难群体(以下简称“三留守”人员)在生产、生活、学习、精神抚慰等方面出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本着“动真情,想实招,办实事”的基点,从关爱“三留守”人员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现实需要出发,整合各方面的救助资源,集中精力、精准发力,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基本诉求、基本权益,推动社会民生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关爱;困难群体;民生;保障机制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从实际情况和迫切需要出发,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等农村特殊困难群体出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当前新媒体平台,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和爱心人士,本着“真心、真情、真行动”的初衷开展关爱行动,形成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的救助关爱机制,织密编实农村安全网,使“三留守”人员享受真正的获得感、慰藉感,享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带来的益处,充满对生活的向往,好好生活。

一、“三留守”人员存在问题及原因

1.留守儿童。由于常常监护不力、缺乏抚慰、疏于照顾,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上极易产生不良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农村的女孩留守儿童,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弱,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对象,受到意外伤害酿成严重后果。

2.留守妇女。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丈夫外出务工,致使部分妇女长期一个人生活在农村成为留守人员。她们劳动强度大、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等因素,尤其在心理上产生无助、自卑、厌世、孤独的情绪,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

3.空巢老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随着儿女外出务工的增加,空巢老人有越发增加的趋势,他们存在生活上缺乏照料、精神上得不到关怀、疾病临终得不到及时救助等现实问题。

二、“三留守”人员关爱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爱“三留守”人员是直接面对面、人对人的行动,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他们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基本生活需求,确保生活上得到关心、心理上得到疏导、精神上得到鼓励。

2.坚持多方参与的原则。做关爱人的事业,要集众人之所想,聚众人之所力,整合发动多方联动作用,汇成强大的“合力”,形成党委主导、政府组织、群团协同、多方参与、多方帮扶、多方出效的全社会关爱良好氛围。

3.坚持因人制宜的原则。针对“三留守”人员所面临不同的实际问题,决不能“一刀切”、“一锅煮”、“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因户制宜、因人制宜、因人施策,分类建立台账,采取不同的关爱、不同的心理关怀、不同的生活关切,分别开展爱心救助行动,确保关爱行动出实效。

三、“三留守”人员关爱措施

根据关爱对象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现实需求等等实际情况不同,应具体对象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关爱措施,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各守其职,为他们提供生活照料、健康保健、应急救助、精神慰藉等方面真真切切关爱,积极为他们多办实事、多解难事,做到人人有责任、事事有落实。

1.留守儿童

(1)学业辅导。定期不定期通过课业辅导、讲授小故事等形式帮助留守儿童养成爱学习、肯学习、积极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和习惯,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自我钻研能力,提升学习综合素质。

(2)亲情陪伴。通过谈心、家访和团体活动等形式,力争时刻关心、爱护、照顾他们,帮助培养健康向上的心态,增进对父母的理解,让他们能够在爱的沐浴中成长,在爱的体验中体会到尊重、信任、理解、关爱、宽容、友善,养成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有孝心,懂得感恩的孩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丰富的情感体验。

(3)感受城市。通过不定期参观公共服务设施、文化场馆和红色纪念馆,参加文化体育活动和集体公益活动等形式,帮助留守儿童增强对城市功能的认知,了解城市历史文化,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其融入城市的能力。

(4)自护教育。通过安全知识宣传、自然灾害逃生自救演练、危险环境自救知识传授等形式,帮助留守儿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了解自我保护方法,提高自救逃生能力,形成健康快乐、基本具备自救知识和能力个体。

(5)爱心捐赠。通过入户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合理需求,分类建立需求档案,发动社会爱心人士捐资捐物,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方面的困难,做他们情感的陪伴人、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实现留守儿童“心灵有润、学业有教、监护有人、安全有保、亲情有护、活动有地”的关爱目的。

2.留守妇女

(1)生产生活。通过探索建立留守妇女乡镇“互助组”,农忙时候互帮互助,抱团做农活;农闲时候,大家一起绣十字绣、跳跳舞,既促进了农业生产,又有利于身心健康。同时整合妇联、民政、扶贫、合作社等相关部门资源帮助留守妇女实现生产互帮、生活互助、情感互依、安全互保。

(2)心里慰藉。通过妇联、包村干部、致富带头人、邻居、社会爱心人士等沟通与联系,特别是“三八”妇女节,乡村两级相应开展活动,为妇女生活提供乐趣,丰富妇女精神生活。定期不定期走访、谈心,让她们长期的心理问题得到倾诉,缓解她们的心理压力、孤独感、无助感,从而得到慰藉心理的目的。

(3)卫生健康。通过开展面谈、培训等方式,让留守妇女了解生理卫生的相关知识,同时加强与县乡卫生机构的联系,定期给留守妇女做一些检查,确保她们的疾病得到及时救助,能够健健康康生活。

(4)权益维护。通过妇联、司法所为留守妇女撑腰,提高她们的法律知识,增强的维权意识,能懂得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感受到心灵上的安慰,精神上的关,实现留守妇女“思想有交流、精神有安慰、生活有关心、生产有帮助、安全有关照,维权有保障”的关爱目的。

3.空巢老人

(1)生活照料。通过加强与子女、邻里的沟通与联系,督促“常回家看看”,让老人们生活有所依靠,不在承受巨大的生活负担,不在为生活所困、生活所忧、生活所累,让子女承担应有的责任,减少“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让老人生活的舒心、安心、放心,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确保享受清福,安度晚年。

(2)亲情陪伴。通过发动乡镇社会事业中心、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等帮扶力量形成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形式,开展上门走访,主动关心,吃吃饭、说说话、嘘寒问暖,把多陪伴、多看望作为对老人们关心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用平凡的举动,无私的付出、真诚的服务,呵护每一位空巢老人。

(3)疾病救助。通过加强与医院、民政、社会事业服务中心等沟通与联系,提供健康保健、应急救助、大病医治、临终关怀等爱心行动,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解决老人面临的现实困难和问题,逐步形成尊老、爱老、助老的关爱机制,

确保他们在危机时刻有人帮助,做到日常关怀、临时关怀、临终关怀的有机统一,为他们健康安全保驾护航,实现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关爱目的。

四、“三留守”人员关爱机制

1.建立信息台帐关爱机制。组织乡、村干部对“三留守”人员进行全面的排查摸底,详细排查每一位关爱对象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生活状况、学习状况、子女去向等个人信息,为他们逐步建立详细的村情档案和户情档案,需求登记和服务记录,并逐一登记造册,实行动态跟踪,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制作“关爱民情连心卡”:内容涉及联系人姓名、职务、联系电话,留守人员姓名、监护人、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同时通过电话、QQ、微信等形式,与留守人员的父母、儿女、配偶、亲戚或邻居等主动沟通、加强联系,及时了解掌握情况,保障在学习、生活、安全、医疗、司法等方面提供及时、有效的关爱救助。

2.建立形式多样关爱机制。认真分析留守人员的特点,开展定期研判会议,提出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的关爱重点。根据研判情况,在乡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联合社会团体、爱心人士,通过心愿定向帮、群体覆盖帮、奉献爱心委托帮、征集作品拍卖帮等“n+1”方式,对“三留守”人员开展生产、生活、学习、精神等方面的生病就医、妇女维权、儿童陪护、老人关怀、生活照顾、文体活动等爱心帮扶行动。

3.建立多媒体关爱机制。建立利用网络、QQ、微信和乡村两级微平台,发布“三留守”人员的具体信息、需求、联系方式等等,通过朋友圈或微信群让更多的爱心团体、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知晓并奉献爱心。探索组织部分有条件的农户参加农民微信使用培训班,教一些简单的打字聊天、视频语音、上传发布、下载转发等功能,让他们一同加入到关爱行动中来。同时,结合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宣传册等发布困难群体信息,形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多媒体关爱机制,扩大关爱覆盖面,确保关爱有浓厚的氛围。

4.建立常态化关爱机制。根据关爱群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在元旦、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和儿童节、五一节、国庆节、妇女节、助残日等重大节日以及学校寒暑假期间,组织乡村干部、联动部门和爱心人士进行慰问,特别要组织干部按照网格化服务管理要求,乡干部至少对困难群体实行每月“一上门”,村干部至少每两周“一登门”, 联动部门和社会爱心人士“不定期登门”的常态化的关爱机制,真正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解决他们生活中的急难问题。

5.建立村民互助关爱机制。乡级层面建立“三留守”人员关爱行动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关爱中的重点、难点,确立乡干部联系到户到人,村级层面也要建立关爱帮扶机制,号召广大党员、人大代表、离任村干部、热心群众以及青年志愿者参与到关爱行动中,使乡村两级干部和“三留守”人员一一对应起来,同时也要发挥联扶单位、驻村工作队的作用,确保关爱责任落实到具体对象,形成所有乡村干部、村民互助的共同关爱局面,切实从生活上关心、心理上安慰、精神上鼓励,尽可能弥补缺失的亲情缺失。。

6.建立沟通联动关爱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公安、关工委、团委、学校、医院、妇联、残联、民政、扶贫、司法、人社等部门以及社会团体、爱心人士的衔接与沟通,特别要发动乡干部、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的爱心联系作用,及时掌握并协调“三留守”人员在入学、就医、住房、赡养、抚养等生产生活方面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形成全方位关爱体系,发挥人多力量大、齐心合力干大事的作用,在多方参与、共同出力的关爱网络下,确保得到沟通便捷、救助及时、关爱有效的成效。

猜你喜欢
保障机制关爱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探讨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宁波旦可韵服饰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
让关爱成为留守儿童心底的阳光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试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要素”
建立大病保障机制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