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6-07-05 09:23孟丽丽
学周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提问思维能力

孟丽丽

摘 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是新课改下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是现代社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特殊优势。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先导,以问题为主线展开探究,在操作中学知识,长技能,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兴趣;提问;动手操作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08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2.053

数学学科素有思维的体操之美誉,这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特殊作用。而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自身思考,只能让学生成为教学的附属品,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只能机械而被动地记忆书本上现成知的公式与定理,数学思维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转变这种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这样才能让学生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在学到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学会数学思维。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只有激起学生对认知对象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学生才能展开快乐的探究,全程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不仅能够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导入环节,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引导学生以集中的注意力与活跃的思维来展开学习。

(一)故事导入

故事生动有趣,有着可爱的人物、感人的情节,这是学生所喜爱的重要活动。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收集知识形成过程的趣闻轶事,也可以结合学生所喜爱的动画人物与现实生活来自主创编故事,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导入新知的学习,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以此来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二)游戏导入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游戏情有独钟,将游戏引入数学教学中,不仅符合学生好动的天性,而且符合数学学科操作性强的特点,实现了寓教于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主动学习知识。

(三)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生动而直观的事物与场景之中,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止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可以使原本枯燥的数学教学更具生机与活力,更能激起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主体性与自觉性。

二、有效提问,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生主体探究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的机械讲解,而是要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运用提问艺术,以问题来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正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但提问不是盲目、频繁的,而是一门艺术,要讲究方式方法。

(一)问题本身要具有价值,即探索性

学生是探究的主人,问题是探究的主线,问题是否具有价值,直接关系到学生探究活动的成败。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最有价值的呢?有价值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能拓宽学生的探究空间,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过于简单的问题,不能深入思考,过于复杂的问题超出认知范围,无法展开思考,这样的问题都是失败的。只有在学生的旧知与新知的联结处巧妙设疑,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引导学生运用已知来学习新知,完成对知识的构建。

(二)提问时机要恰到好处,即时机性

不分时机的盲目提问,不仅起不到激趣启思的功效,相反还会将学生带入机械而繁重的问题之中,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滋生厌学心理,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这样才能发挥提问功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以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理解肤浅时以问题来延伸学生的认知,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以问题来帮助学生纠正。这样的提问才能恰到好处,成为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与思维兴奋点。

(三)问题有多元思维空间,即开放性

传统教学中的提问大多只是就概念定理本身而问,是封闭的,并不能起到延伸学生认知空间,激活学生思维的效果,只能是让学生机械地来回忆知识点,而并不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因此教师要设计开放性问题,给予学生宽广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再整合与再加工,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可以将基本的数学知识点转化为运用能力,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展开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与多元性,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亲自动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动手操作之上,割裂手与脑之间的关系,就会让学生的思考失去根基,只有将手与脑结合起来,手脑并用,才能让学生的双手成为思维的工具。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闪现智慧的火花。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如果采用以讲解为主的教学,学生并不能深入本质地理解,只能是机械地记忆。为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来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三角形内角和。各小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等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但这具有一般性还是特殊性?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思考:将一个三角形剪切成两个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那么剪切前后与拼接前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有的学生认为三角形内角都是180度,而有的学生认为剪切后的三角形内角和是90度,拼接后的三角形的是360度,学生争执不下。此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来进行剪切与拼接,然后再运用前面的方法来计算剪切后与拼接后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操作后发现剪切前后与拼接前后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此时教师再加以必要的启发与指导,进而与学生一起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规律性认知。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以问题为契机,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来主动探究,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到更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波.浅析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下旬,2011(8).

[2] 马清君.浅析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2013(24).

[3] 陈凤霞.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教育,2015(11).

[ 责任编辑 张亚欣 ]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提问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