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树立合理就业期望的几点思考

2016-07-05 10:13苏筱露李路
大陆桥视野·下 2016年5期
关键词:毕业生高职院校

苏筱露 李路

【摘 要】临近毕业,学生对求职工作及未来生活抱有美好的憧憬与希望。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详尽的求职材料和丰富的求职技巧必不可少,不过求职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比拼的不仅是个人能力,更考验学生心理素质。本文通过明确就业期望的涵义、影响因素,找寻高职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对策,引导学生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发挥自身价值。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期望

大学是每个人学生生涯中极其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不断积累专业知识、极大增强自身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初步形成。临近毕业,学生对求职工作及未来生活抱有美好的憧憬与希望。然而在当今社会,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逐步转变为大众教育,本科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2015年已高达749万。面对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详尽的求职材料和丰富的求职技巧必不可少,不过求职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比拼的不仅是个人能力,更考验学生心理素质。因此,引导学生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发挥自身的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就业期望”的涵义

从心理学角度讲,期望是心理需要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对未来目标的期望和等待.所谓就业期望是指毕业生希望获得的就业岗位、就业地区以及薪水标准等的综合体现,是对个人能否就业以及工作发展成就的自我希望和期待,是对就业目标实现的一种激励力量。就业期望值是指理想的职位对自己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如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是否能受到同事的尊重和领导的器重,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能否得以施展等等。由此可见,就业期望本身并不存在高或低的问题,过高或过低是相对于就业期望值而言的。①

二、“就业期望值”的影响因素

毕业生就业期望值的设定直接影响其职业规划、未来工作选择及就业时的态度。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及地方就业政策的调整、大学教育及家庭背景等不确定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产生影响。因此,分析“就业期望值”的影响因素,思考调整就业期望值的对策,引导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更加贴近实际,对大学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专业背景等个人因素

目前,毕业生择业存在思维定式,多数人倾向选择与自己专业相符的工作,希望学以致用,发挥专业特长,这无疑也是当代大学生最典型的择业观念。诚然,专业技能与就业需求的统一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与企业效益,还能增强毕业生的自我满足感和信心。但是,现代社会职业和专业越来越呈现出相关性、边缘性、交叉性和通用性的趋势。因此,择业时增加就业的变通性是很有必要的。在就业环境日益激烈的今天,毕业生需要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找准自身定位,还需理解工作地点、工作性质、工作类型皆为可变因素,灵活面对就业机会。

在理智的职业选择中,有三个主要因素:一是明确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与志向;二是了解各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不同职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各种职业的有利与不利因素等。三是对以上两个因素做出理性的思考,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2、家庭背景等社会因素

目前,毕业生就业不仅是学生个人问题,而是整个家庭所共同关心与集体决策。据调查,有接近八成的大学生担心自己的就业问题,另有超过四层的大学生担忧就业不公问题。据权威人士分析,每个大学生在参与就业竞争中,都有两种资本:一种是个人资本,一种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即是家庭背景,“家庭背景”是一个含糊而且内涵宽泛的概念,包括父母的职业、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受教育水平、家庭人口数量和结构、家庭所在地、种族、民族等。②在某些特殊历史时期,户籍和家庭出身等也曾是判断家庭环境的重要依据。由于我国具有高度重视社会关系和家族意识的历史传统,因而祖父母甚至其他亲戚、朋友的社会经济状况都可以视为“家庭环境”的一部分。这些外在因素的介入与干扰,人为地破坏了大学生平等竞争的原则,增加了寻找就业机会的难度,因而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加剧,甚至使他们质疑社会价值标准与做人准则。面对多重复杂的社会因素,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压力。

三、调节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对策

大学生经过四年系统高质量的教育,综合素质与整体能力普遍高于一般社会青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从投资收益和社会公平的角度来讲,他们应该有一个适当高的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并且社会和高校应该设法满足,以此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但是由于社会岗位需求无法完全消化应届及往届毕业生,部分学生的合理就业预期无法得到满足,造成优质人才流失及社会不公平现象。因此,我们应该对如何适当地降低大学生就业预期加以思考。

1、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经济环境及就业形势的认识

近年,大学生“就业难”逐渐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在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大的大环境下,不仅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残酷的就业竞争,不少在校大学生也开始为自己的就业前景担忧。同时,备受关注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正在全面推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就业能力减弱。另外,自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5年毕业生总人数已高达749万人,较上年增加22万人。伴随而来的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扎实的专业基础外,良好的学习能力、有效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也备受重视。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我们应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机制,关注并整合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信息,引导他们提早做好可行的职业规划。我们要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找准自身定位、增强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此外,一个人的成功还离不开为人处世的最基本的素质,比如个人修养、性格态度、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因而,大学生还需加强自我修养,培养情商、人际关系和独立精神等,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另外,大学期间是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逐渐被更多用人单位所重视。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及课余时间到社会去实习,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收获经验,增长技能,在就业中也会多一些成功的可能性。

2、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当前,许多应届毕业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优先考虑的是岗位的薪资福利、未来发展前景等,将自身的利益与发展放在首位,而缺乏作为当代大学生必要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应当在日常培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尤其在择业时,不能一味从个人喜好出发,而是要结合自身能力,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在一起。

开拓求职视野,培养全面型人才。现如今,东部沿海大城市人才济济,生存空间日益拥挤;而中西部地区许多二级城市,城镇甚至广大农村地区对人才的需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新兴就业渠道尚有无穷潜力等待开发。因此,要培养大学生开拓眼界,灵活思维,将当前形势的客观条件同自身利益相结合,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类型和工作地区。

树立就业新观念,改正固有旧思维。大学生应当坚定“从基层干起”的观点,放低身段调整期望,从基层一线做起。“从基层干起”包括基层单位、西部地区工作、社区街道工作、农村乡镇工作等等。

另外,在竞争激烈的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具备竞争上岗意识,自主争取、力争上游。同时还要培养自身创新创业意识、诚实守信意识,结合社会需求进行全面充电,根据客观需求转变观念、提高能力、提升素质。

3.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期望的指导

高校要对专业设置和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建立起一个需求导向型的体制,即根据社会上的供求关系,及时通过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调整学校的教学内容、学科专业等,使高校成为毕业生就业择业的媒介和向导。同时,要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建立工作,重点是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引导教育。我们要开展全程化、个体化、多样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不仅仅是针对应届毕业生,更是针对低年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不是一朝一夕的,不是一蹴的,这需要经年累月的引导。同时,毕业年级的从业技能也不能单靠毕业季“临时抱佛脚”来达成,而是应该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通过详尽的个人意向,能力认定等一系列权衡下,形成一套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以便帮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自己,尽早的规划职业方向,制定职业生涯计划。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大学4年的全过程,包括政策指导、观念指导、信息指导、心理指导、技巧指导和自主创业指导等方面。同时根据学科专业类别的不同,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形成针对个人的个体化就业指导,例如:开设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咨询、心理测试、个案分析、模拟“双选”训练等形式。

4.营造良好的就业选择舆论氛围

加强关于大学生就业期望调整的工作,实际上是加强学校对政策的贯彻,也是加强学生对国家政策方针的学习理解,使学生了解形式,紧跟需求,调整期望,准确定位。

通过对政策的加强贯彻学习,使学生尤其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点,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尽早革除“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积弊,增强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树立于教育国情相符的就业择业观,将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有机结合,平衡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发扬风格,奋勇拼搏,努力为实现祖国现代化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我们要将各地关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先进经验传播推广,宣传自主创业和服务基层的先进典范,同时注意宣传方式的恰当使用。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与大连各高校就业网形成相互连通,信息共享。更加有效的提供就业信息。在学生求职期间,学校除加强联系市场功能外,还应针对技能培训,心理咨询的方面问题提供就业服务。

由于职业规划、思想观念、专业技能方面的不同,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也因人而异。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是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部分是施展才华和发展个性;还有是追求更高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条件。无论是何种就业期望都要符合自身实际情况,顺应当代经济发展潮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调整大学生就业期望在合理范围的重要环节,需引起重视。

注释:

[1]李娜,林凯文.高校大学生就业期望及学习动力的影响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7.

[2]周宇,尤一.大学生就业与家庭背景关系的调查与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08,9.

猜你喜欢
毕业生高职院校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201名新大中专毕业生入职昌飞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