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过”到“学会”

2016-07-09 08:58刘吉才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运用过程

摘要:当下的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着教学知识、方法碎片化现象。教师往往追求的是教学内容的“教过”,不大重视学生是否“学会”。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学生的语用能力必须在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贴近学生的实际,搭建方法支架,经历实践过程,尝试进行运用,真正实现从“教过”到“学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关键词:语文课堂;方法;过程;运用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课改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们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准确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明确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重点在语言文字运用。强化语用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运用能力,在听说读写的扎实训练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贯彻落实课标精神,就应该把落脚点放在语用上面,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词句进行听、说、读、写、思,在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最近,我校语文组大力推行跨学科听课活动,要求所有语文教师走进其他课堂,从其他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更新理念,走出当前语文课改的思想误区,切实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通过跨学科听课,语文教师普遍感到:语文课在很多情况下还没有完全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存在一些认识、实践方面的误区。尤其是教学知识、方法碎片化,训练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教师往往追求的是教学内容的“教过”,不大重视学生是否“学会”,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下面,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为例,简要介绍实现从“教过”到“学会”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搭建“学会”的支架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两个明确的观点:今天教育的内容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应该是方法,方法比事实更重要。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可是我们在语文课上,看到更多的是,学习方法被人为地碎片化了。教者可能更多地顾虑到语文课的“语文味”,于是,一切围绕课文内容转,从学习生词、初读课文,到研读课文、拓展提升,基本上“千课一律”。课文有什么,教者就教什么。这样的教学流程,导致学生如“盲人摸象”,不能从整体理解和掌握方法,从而有效形成学习能力。

《秦兵马佣》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说明类课文,生动地介绍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课文先后具体介绍了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马俑等六种兵马俑。要想让学生顺利了解这六种兵马俑,就要教给学生“学会”的方法。为此,教者采用举一反三的策略,以将军俑为重点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教者先出示描写将军俑的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读中体会将军俑威风凛凛的特点。接着细读句子,看看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将军俑的。学生从中学到了介绍人物常用的外貌、动作、神态等方法。然后探究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细心的学生一下子发现,前面的句子是作者看到的,后面的句子是作者想到的。最后接着朗读把威风凛凛的将军俑读到我们的眼前。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为学生提供方法的帮助,搭建“学会”的支架。正是这些贴近学生实际,也是学生所急需的支架,为学生“学会”课文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让学生借助这些搭建的支架,内化方法,从而逐步形成学习能力。像上例,在学习将军俑这部分内容时,教者既有学习过程的方法指导,从整体概括特点,到具体学习语言,理清表达顺序,再到读中感悟;也有人物写法的方法渗透,抓住人物特点,从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具体介绍。可以说,学生借助学习将军俑,已经初步掌握了以上学习方法,为学习其他兵马俑做好了方法上的准备。

二、经历“学会”的过程

没有一个人是在沙滩上或者沙发上学会游泳技巧才下水的。要想学会游泳,必须亲自下水尝试练习,也就是要在游泳中学游泳。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只是从理论层面上了解学习的方法,而没有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不经过实践的磨练,这样的方法很难内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句话,光有方法的支架还远远不够,要遵循从认识到实践的规律,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学会”的过程。

在学习《秦兵马俑》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会”的过程,在前面教给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教者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实际上,只要教者学会放手,学生学习能力就一定能上。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教者要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将军俑的过程,总结学习的方法,为接下来的自主学习探路。教者及时帮助学生提炼,形成“抓特点、品细节、想画面、读出味”的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上面的方法,从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马俑这五种兵马俑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种兵马俑,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者一定要学会等待,给予学生充分独立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能静下心来,和课文进行充分的对话。这正是学生必须经历的“学会”过程。在随后进行的交流过程中,教者要充分发挥引导者、教练员的作用,通过必要的点拨、提醒,及时进行纠偏、校正,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内化方法,形成能力,达成“学会”的预期目标。

没有过程的结果注定不会长久。没有充分经历“学会”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在上例中,教者通过放手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会”的过程,并通过必要的点拨、提醒,及时进行纠偏、校正,确保学习目标的顺利达成。正是有了这样实实在在的过程,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会”的过程,体会到“学会”的快乐。当然,体验“学会”的过程,还要注意训练的方式、方法。要根据课标和年段要求,有层次、按步骤逐步进行训练,切不可人为加大训练的难度,拔苗助长。

三、内化“学会”的能力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文的重点在语言文字运用。在从“教过”到“学会”的过程中,适度进行运用至关重要。通过运用检验学生“学会”的程度,让学生在运用中进一步形成“学会”的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在学习《秦兵马俑》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教者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秦兵马俑的视频资料,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各种秦兵马俑,然后定格出示一组秦兵马俑的图片,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选择感兴趣的一种兵马俑,模仿文中的方法,写一段简短的解说词,准备参加小导游的现场选拔。学生在教者创设的情境中,顺利转换角色,将学到的“抓特点、品细节”“先观察、再想象”等方法,巧妙运用到解说词中。在随后进行的小导游现场选拔中,学生惟妙惟肖的解说,尤其是秦兵马俑细节的刻画,再配上大方得体的肢体语言,让人仿佛真的来到了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参观,令人流连忘返。

运用是检测“学会”的标尺。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内化方法,形成能力,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这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学会”通过运用来检测,运用为新的“学会”做准备。当然,我们在进行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创设运用的情境,搭建展示的舞台,实现方法向能力的蜕变、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学生的语用能力必须在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让我们切实转变观念,贴近学生的实际,搭建方法支架,经历实践过程,尝试进行运用,真正实现从“教过”到“学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刘吉才,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东校区),2256000)

责任编辑:颜莹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运用过程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