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真的那么重要吗?

2016-07-11 11:35罗先德
人民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母鸡模式英语

罗先德

某县教育局对中小学年度工作考核细则有如下一项:

“课改推进有规划、有模式或框架的,记4分,无模式或框架不记分。”

虽然只有4分的分值,但在包罗万象的教育工作中,能占到百分之四的比例,已经显得很重要了。于是,这个县有了一个构建“模式”的热潮。主要呈现两种情形:一是走出去学习他人的方法和经验,改个名字,“为我所用”;另一种是自我提炼。一时间,似乎唯有提出了响当当的“模式”,才能称其为课改。其实,不只此县,热衷于“模式”的专家、领导不在少数。近日在QQ群里读到一则颇具调侃性的文字,题曰《公鸡在母鸡下蛋观摩会上的讲话》,摘录一段:

多数母鸡下蛋无模式。现在是模式的时代,没有模式下不了好蛋。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张母鸡,你看看人家在“五步十环节”模式下,不费吹灰之力就下了一个优蛋。所以,我建议各位母鸡一定要在模式思想的指导下,创建具有特色的下蛋模式。哥看的不是下蛋,哥看的是模式!

“模式”究竟是什么东西?《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如模式图,模式化。就工艺或技术而言,是可以依据“模式”进行“标准化”生产的;那么,教育有“标准形式”吗?课堂教学有“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吗?当然也有,比如“先学后教”就是一种模式,某一项新经验,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对于其推广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教学研究或课程改革最终都要形成一种模式吗?也未必。

且看苏霍姆林斯基讲过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英语教师来到一所农村学校。她心里有点忐忑不安:“我们没学多少教学法,我可怎么工作呀?”可是没过多久,她的外语课就成了学生们最喜爱的科目。过去,学校里总有不少孩子讨厌外语,而现在,孩子们在课堂上被点燃的求知火花燃烧到了课外,孩子们不需要完成指令性作业,而是成群结队去找这位老师:“您看看,我写的这篇英语短文有没有错误,我准备把它登在墙报上。”“这本英文书我已读完,再给我一本好吗?”精力充沛的女教师总会满足孩子们的要求,还和孩子一道组织英语晚会,排演英语戏剧,创办英文新闻报,准备“英国人民文化艺术晚会”,甚至还找来许多复制品办起了“英国艺术博物馆”!

两年后女教师因事离校,一位有18年教龄的知名教师代她上课。不料没过几天学生们的态度就发生了逆转,甚至看都不愿看一下外语课本……

这位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英语教师没有受“模式”束缚(她甚至还没有“模式”的概念),却走进了学生心灵,点燃了孩子求知的火花,培养了他们读书的兴趣和创造意识。而那位有18年教龄的知名教师呢?有成熟的经验,有一套一套的“方法”(模式),却没有走进孩子的心灵,臝得学生的喜爱。

可见,模式并不是必需的,从我个人的教学经验上来讲,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越是基层的教研,越是个人化的教研越没有固定的模式可言,每个人的教学都会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这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形成的一种默契,是一种融汇了理念、情感、交流技巧等诸多个性化因素的实践流,一个好老师能将这些东西水乳交融,形成自己的风格。

比如,有很多老师都在模仿魏书生的教学模式,但至今也没有一个人成为“魏书生第二”丨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他自己,是同他的性格、气质、志趣、阅历、家庭教养、知识结构、文化储备、社会环境等分不開的。笔者曾经与多次外出学习考察的校长、教师交流,询问他们学到了什么好的“模式”或者“方法”,他们说,方法倒是没有学到,外出学习考察感受最深的东西,是人家学校的浓厚文化氛围,是教师的职业意识。

或许,在一些初学者那里,模式可以起到拐杖的作用,比如“先学后教”模式,可以让一位教师迅速地掌握新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但最终我们都要抛开“模式”这根拐杖,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只有自己能够独享的唯一一种“模式”中奔跑。

那么,回头再看看,今天大家为什么都会这么热衷于创造新“模式”?我想其原因也是明显的,因为在很多人那里,唯有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你的课改才有了一个专属的名字,你才可以叫得响,才有可能会被更多的人知道。“模式”成了部分专家学者科研成果的证明单,成了某些领导推行课改的代名词。

于漪老师表述过这样一个观点:教学应该讲究规范,但不能标准化。比如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这种规范和底线是你必须热爱学生,必须忠于职守,真的懂得你所教的学科。不能标准化,是指教学不是工厂生产产品。我们的课应该一个教师一个样。比如有的老师朗诵特别好,有的老师写作能力特别强,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慷慨激昂,有的老师讲课娓娓动听,有的老师很幽默,有的老师逻辑思维强,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学特色。教师要善于把自己的优势、特点、兴趣、爱好放大,形成教学个性。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学情需要教师有不同的应变策略。教学模式一经固化,便会成为约束人的枷锁。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是基础不一、性格各异、思维活跃的孩子,是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尊重课堂生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自古以来,“教无定法”,课堂教学哪能采用同一模式呢?

猜你喜欢
母鸡模式英语
藏蛋的母鸡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读英语
鸡的一家之母鸡妈妈
一只特别的母鸡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