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智慧之路

2016-07-12 17:57
遵义 2016年24期
关键词:遵义市贵阳智能

文丨记者 汪 溪

大数据:智慧之路

文丨记者 汪 溪

遵义大数据中心(胡志刚/摄)

在经济发展面临新常态的情况下,遵义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在这些命题下,如何完成跨越发展、同步小康的关键一跃,遵义将如何探索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城市后发赶超的智慧之路?

大数据,或许是答案。

大有可为

2014年3月,贵州和贵阳在北京发出了“奋力成为大数据时代先行者,抢占大数据时代制高点”的豪迈宣言。一年后,2015首届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暨全球大数据时代贵阳峰会举行,贵阳已然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贵阳为贵州打开了大数据的风口。遵义紧跟贵阳,敏锐地把握住了大数据发展的趋势,借助沪遵、渝遵、筑遵合作契机,谋划了大力发展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虽然深在内陆,但遵义北接重庆,西邻四川,南抵贵阳,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腹地,是大西南通江达海要道,成渝和黔中两大经济区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拥有内畅外快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向北可参与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协作、借道“渝新欧”进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向南通过渝黔、贵广快铁经“珠三角”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遵义融入成渝、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成为新的投资洼地和产业发展高地。

遵义现有高职院校3所、在校生1.25万人,中职学校25所、在校生13.5万人,外出务工人员100万人以上,为大数据产业尤其是服务外包及呼叫中心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2015年5月22日,《中国呼叫中心产业白皮书(2014年)》发布会暨遵义市大数据服务外包及呼叫中心产业项目签约仪式在遵成功举行。会上,遵义市政府与贵州省经信委签订了《建设服务外包及呼叫中心产业示范基地框架协议》,并与华唐科技签署了《遵义服务外包及呼叫中心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同时“贵州遵义华唐大数据服务外包产业有限公司”、“遵义职院大数据服务外包学院”挂牌成立,扩大了贵州和遵义在全国服务外包及呼叫中心产业领域影响力。

黔北大数据呼叫中心及服务外包示范基地落户于正安县。项目落地后,正安把黔北大数据呼叫中心建设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得机遇,探索出了服务外包呼叫系统、组织系统远程教育网、职业教育资源有机整合的首创模式。

目前,遵义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有100多家,从业人员近2万人。产品涉及电子计算机、家用视听、电子元器件、电子专用设备、通信、广播电视、软件与信息服务等领域,智能手机制造、服务外包及呼叫中心、电子商务等产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在国内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

随着甲骨文、中兴通讯、微软中国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遵义并投产,遵义软件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孵化园、电商产业园、服务外包及呼叫中心产业园(基地)、遵义综合保税区的建成,产业整体步入中高端发展阶段,遵义“一核四园多点”的“千亿级”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大数据产业,遵义大有可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

作为国家(贵州)大数据综合实验区三极之一,近年来,遵义抢抓大数据发展的重大机遇,以培育千亿级产业为目标,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市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势头。2015年,遵义大数据产业规模总量达到620亿元,是2012年90亿元的6.9倍,占贵州省的29.5%。

遵义,正成为全国瞩目的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新兴城市。

而时代浪潮扑面而来,产业发展也要扬长避短,要有所为,也要懂得有所不为。

“遵义发展大数据产业,应注重与贵阳、贵安差异化发展和耦合共生。”遵义市大数据办主任、市国有企业监事会主席娄方毅认为,应坚持“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施“紧密融合、软硬兼施、重点突破”的战略。在“有所不为”方面,突出“紧密融合”。

贵阳和贵安在概念推出、数据中心和应用平台建设及展示、相关论坛举办等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按照贵州省委和省政府要求,各地要按照“集聚是必须、不集聚是例外”的原则,推进数据资源向“云上贵州”集聚,原则上不再新建政府数据资源类的数据中心和系统应用平台。同时,在数据中心建设上,究竟对当地能够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怎样实现数据资源的增值服务并产业化,需要进一步探索也需要时间来证明。

在这些方面,遵义与贵阳、贵安紧密融合发展,抢抓国家把贵州作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机遇,积极参与“贵安•贵阳•遵义大数据产业核心区”建设,继续争取作为主办方或承办方之一参加类似“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全国性招商等活动,使自己不出局、不掉队。

“越来越多的制造商会将产业链条混合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于中国西南一隅的遵义实乃良机,正确把握才能分得红利。”遵义软件园管委会副主任方澜说。

如今,智能手机等新兴移动智能终端替代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已经是一个必然趋势;中国成智能终端产业世界强国是一个必然趋势;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一种必然趋势。

在“三大趋势”推动下,智能终端产业正加速向内地转移,在这样的外部条件下,遵义将全力打造以大数据为引领的智能终端产品聚集区,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实现一、二、三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并提出到2020年力争实现“321”目标,即年产3亿台智能手机、2亿片触摸屏和电路板、1亿套可穿戴设备,确保产值达4000亿元、力争5000亿元,奋力走出一条符合遵义实际的大数据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新路。

得数据者得未来

遵义相信,得数据者得未来。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高速发展中的大数据产业,不仅实现了自我规模的跳跃式增长,还成为遵义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力,特别是面对经济新常态,大数据正在三次产业、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加速融合上展现出越来越大影响力。

遵义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将“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全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作为遵义未来发展的五大战略行动之一。大数据成为遵义发展的“智慧树”和“钻石矿”。

为此,遵义着力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大数据应用示范、电子信息制造业倍增、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培育等“四大工程”,助力遵义大数据产业发展。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程将通过3年时间,整合60多亿元资金开展“无限网络•满格遵义”、“宽带乡村”、“免费WIFI及IPV6升级改造”三大工程,不仅建信息高速公路,还要建信息高速铁路。

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则在遵义各个层面推动大数据技术应用,推动各行业各领域的信息化,包括智慧城市、智慧旅游、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能化工厂等多个大数据平台,不仅是遵义建设大数据应用示范城市的有机组成,也为全国同类城市建设提供标准。

电子信息制造业倍增工程,突出的是“遵义智造”的品牌,也是遵义打造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推动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首要选择和重中之重。

在推进遵义智能终端产业发展中,遵义以承接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产业专业和辐射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产业为重点,以国外市场和中低端产品为切入口,以打造千亿级产业为目标,急速形成智能终端产业链,努力把遵义打造成为西部领先、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

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培育工程瞄准的则是特色服务,通过培育相关人才和创业服务、数据中心建设等特色软件服务业,以及特色呼叫产业和特色电商产业,为遵义大数据相关产业提供人才、技术的服务和支持。

在四大工程推动下,遵义将实现大数据全产业链集聚,在遵义区域内实现智能制造就近快捷配套,降低产业成本,提高产业效率,形成遵义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1月16日,《遵义市大数据应用示范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0)》审核通过,到2020年,大数据将在遵义市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推动遵义市信息化总体水平再上新台阶,迈入西部乃至全国先进水平。遵义将成为西部领先、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特色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大数据应用示范城市。

猜你喜欢
遵义市贵阳智能
我为旗帜增辉
——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老年大学校歌
找朋友
遵义市关工委:围绕示范抓巩固“五好”组织显活力
贵阳分店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寻味贵州——贵阳
荣宝斋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