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发的“另一面”
——再访“大发渠”

2016-07-12 17:57
遵义 2016年24期
关键词:修渠大发水渠

文丨记者 邹 杰 陈 涛

黄大发的“另一面”
——再访“大发渠”

文丨记者 邹 杰 陈 涛

黄大发(左一)陪同遵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欣(左二)实地考察大发渠(胡博/摄)

2014年,腊月,省城贵阳。寒风呼啸,滴水成冰。

一位身材瘦小的乡下老人,庄严地站在省委大门口,目光一直停留在大门的标牌上。

没有人知道他是谁,没有人接见他,也没有媒体采访他。

这位老人,就是“大发渠”的修建人黄大发。此时,他在心里默默独白:尊敬的党组织,历时36年,我的任务完成了!

就这样,一场特殊的、没有鲜花、没有总结发言的竣工典礼“举行”了。

之前,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党委书记张文富曾问过黄大发:“渠修好了,你还有什么愿望?”

黄大发想了想,说:“我从来没去过省城,想去看看。”

11月24日,气温已经降到入冬以来最低点。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郑欣率市直媒体主要负责人前往平正仡佬族乡慰问、采访黄大发。

踏着泥泞、崎岖的山路,山腰上的云雾若隐若现,水渠像一条玉带环绕其间。顺着“大发渠”的汩汩清流,走过黄大发曾经无数次上山、下山踏出来的小路。

沿渠前行,路越来越窄,峭壁耸立,深不见底。从绝壁中凿出来的水渠惊险通过。

不善言辞的黄大发,也将话匣子打开,讲起从前的故事。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点米汤喝……”那时候的草王坝,没水、没电、没路,群众一年到头吃包谷饭。当地老百姓说,虽然几公里外的野彪村水源充足,但可惜两村之间被大山阻隔,只能眼巴巴地望着。

时间回溯到1959年,23岁的黄大发被推选为村里的大队长,年轻气盛的他立誓修渠引水,一定要让草王坝的村民们有水喝,吃上白米饭。

45年的工作中,黄大发带领群众攻坚克难、摆脱贫困。卸任之后,退而不休,仍然在为建设好草王坝忧心,用一生诠释“为民”二字。

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村民们只能自己修渠。10多年的修渠历程,不但没让草王坝的群众喝上水,相反让曾经信心满满的他们泄了气,什么都不懂的他们,一条渠修修补补10多年,水却怎么也进不了草王坝。

在一片讥笑声中,已是53岁的黄大发再一次下定决心,不把水引到草王坝绝不罢休。上回吃了没技术的亏,这次黄大发向组织申请到乡水利站跟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年的学习,黄大发从一个门外汉到“专业人员”,不仅掌握了修渠的技术,还摸清了其中的“奥妙”。

当黄大发又一次自信满满地回到村里,号召村民们继续修渠时,村民们很是反对。这样的结果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耗费了10多年光景都没能换来什么结果。在黄大发的“游说”下,陆续有村民捐钱捐物,算是赞同了他的想法。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和着春雷的响动,修渠的炮声再一次从大山里传来,“大发渠”又一次开工了。

两年的时间里,每天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施工队在前面用钻机凿石壁打槽,村民在后面跟着填土方,干得热火朝天。一条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大渠终于竣工。

黄大发带着大家来到水渠最艰险的一段叫擦耳岩的地方,这里壁立千仞,根本不敢往下看。他比划着手势讲道:当年,我们硬是靠着风钻、钢钎、二锤这些简单工具,在离地面300米高的悬崖上开凿出一条长170米的水渠。

望着黄大发沧桑的脸,这一刻他笑得很是满足,清流就在脚下,曾经的梦想就在眼前。

顺着玉带的流向,清流涌进老百姓家里,也淌进老百姓心里。数百户群众不仅解决了人畜饮水难的问题,还可以让稻田得到灌溉用水。在黄大发的执着下,草王坝从此告别了吃水贵如油的历史。

有了水一切都有了新盼头,黄大发开始带领大家“坡改梯”,稻田从240亩增至720亩,昔日的荒山荒坡变成了良田。

张文富介绍,现在的草王坝,虽然还没有脱贫,但是百姓的荷包却日渐鼓起来。养殖也成了每家每户的产业,少则一两头猪,多则二三十头牛、百多只羊。

然而,当一行人来到位于半山腰的黄大发家时,发现他家的房屋是周围最为陈旧的,82岁的老支书过得很清贫。修渠那么多年,如果黄大发想带回一砖一瓦、水泥沙石对房屋进行修整,是件很容易的事,但是他却没有那么做。比如:每次拉水泥的车箱里有撒落的水泥,黄大发总要仔细清扫入库,妻子说家里灶台需要一碗水泥补一补,他总是坚决拒绝。

当郑欣一行提出要到屋内去看看时,黄大发迟疑了:“还是在外面坐坐吧!”

后来,也许是感觉这样不太礼貌,他还是将一行人请进了屋。

漆黑的屋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所有的陈设都很简陋。爬上楼去,楼板年久失修,露出大小不一的洞。

所谓“一贫如洗”,也不过如此。这时候,所有人才明白黄大发刚才的迟疑。

“修渠那么多年,买炸药水泥,过他手的钱就是好几十万,硬是没出一分差错。”草王坝的老会计杨春有记忆犹新。

正如村民老徐所说:“老黄这人文化浅,但是有责任,敢担当、讲党性、有原则,做人做事‘干净’,群众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还有他有一颗‘勇敢的心’,不然怎么可能花了几十年,做了一件大伙想都不敢想的事。”

“这条渠确实很险,很难想象当年黄支书和全体村民还要背着雷管、炸药上山修渠,而且坚持了36年。”郑欣感叹道:像黄支书这样的老党员,用一生的时间为群众做实事,我们要多用笔和镜头去宣传报道好像他这样的“民间英雄”。

在大家的夸赞声中,黄大发只是说了一句:“我早就下了决心,用生命去换来这条渠,水渠拿不下来,我眼睛就不闭。”

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和郑欣交谈时,黄大发将牢记了50多年的入党誓词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这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他来说,不仅仅是一字一句用口去背,更是用心、用生命去践行他的入党誓言。

这颗勇敢的心、干净的心、赤诚的心令人感动。黄大发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生产队长、村支书。45年的工作中,带领群众攻坚克难、摆脱贫困。卸任之后,退而不休,仍然在为建设好草王坝忧心,用一生诠释“为民”二字。

有人说,爱做梦的黄大发,修渠是做白日梦。

有人断言,草王坝的人就是这个贱命,别再想吃上白米饭。

……

所有的嘲讽之言,都让人联想到《愚公移山》里智叟对愚公的不屑。处在那样的境遇中,愚公的执着终感动了天神;现实中的黄大发,没有感天动地,却感动了身边的人,才让草王坝的父老乡亲们,跟着他一干就是36年,终于修通了“大发渠”。

据说,修渠期间,黄大发20出头的二女儿患了肾炎,躺了几个月就走了;13岁的大孙子突发脑膜炎又走了。埋葬完亲人,这位硬汉子抹掉悲痛的泪水,又带着工具离开家门。

村民们证实,即使在除夕夜,也能看到黄大发带着一家老小立即丢掉碗筷,去山上热乎乎地接着干。鞋磨破了没钱买,他就赤脚步行二十多公里去背炸药。脚板磨破皮、双脚血淋淋的,仓库工作人员要给他买双鞋穿上,他婉拒了。

如此一桩桩、一件件的事,在黄大发的故事中数不胜数。对于他来说,最宝贵的东西就是那张压箱底的工程图。半个世纪前,关于草王坝修渠引水的蓝图被铺开,黄大发把实现梦想的手,指向了壁立千仞的擦耳岩……这张还沾着泥土印迹的图纸,被他珍藏了18年。

历史的进程中,总有一些事让人难以忘却。1960年,河南林州的十万开山者,历时10年在绝壁上凿石开山、挖渠引水,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世人谓之“红旗渠”。同样,在黔北深山里,也有一支生命渠在大山里蜿蜒盘旋。这条渠被人们称为贵州的“红旗渠”。

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有十万修渠者;“大发渠”主渠支渠近10公里,只有黄大发、村民及寥寥的施工人员,前前后后也不过500人……“大发渠”绝对配得上贵州“红旗渠”的称谓。

修渠的故事,光芒闪耀的信仰足迹,又该怎样启迪未来?播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张雪梅表示:“目前我们准备建一个‘大发渠’陈列馆,以此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基地,让广大党员干部通过现场观摩、体验,感受当代愚公数十年如一日为民造福的精神。”

信仰的火炬一旦点燃,就会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和无穷的力量。

8月10日,黄大发在区里的组织下参观了花茂村,回来后辗转不眠。80多岁的老人仍在追问自己:如今的草王坝有了水,但还没有脱贫,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不愿留在家。过去没有水,可以号召大家开山凿石,但贫困这座无形之山,如何开凿,又该怎样翻越?

“一是通村路要硬化,不能坑坑洼洼;二是村里要修水站,要让大家喝健康水,不生病;三是要向花茂村学习,建设新农村!”

言语间,黄大发满是憧憬,似乎已经为草王坝找到了新的未来。

猜你喜欢
修渠大发水渠
间谍修渠反助秦
我的乐园
三姐妹
浅析话剧《红旗渠》中杨贵的人物形象
如何以H5形式报道典型人物——澎湃《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策划笔记
最后一次机会
最重的工作
不是我少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