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融入城建的血液
——古镇敖溪的蜕变之路

2016-07-12 17:57文丨唐大鹏李佳旭
遵义 2016年24期
关键词:徽派土司古镇

文丨唐大鹏 记者 李佳旭

让文化融入城建的血液
——古镇敖溪的蜕变之路

文丨唐大鹏 记者 李佳旭

余庆敖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在1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夜郎边地到土司政权,从蛮夷之地到经济强镇,从待字闺中到旅游古镇,历经千年而不衰。

文化是一座城镇的灵魂,2012年敖溪党委政府提出打造千年土司文化旅游古镇以来,先后被评为市列经济强镇、全省文明村镇、全省卫生乡镇、全省民主法治示范镇、省列100个示范小城镇、全市平安创建先进单位,2014年被建设部授予“全国重点镇”荣誉,2015年在省列100个示范镇考核中获得了前十的好成绩。

土司古镇与徽派建筑的“异地恋”

刚进敖溪,远远望去,白墙、青瓦、马头墙,这些建筑或依山跨水、或依山傍水,构成了古镇敖溪的主体建筑风格,这是典型的徽派建筑。

绝大多数旅游者,不明白敖溪镇的房子,为什么会跟周边乡镇建筑风格迥异。

退休教师文前举,是建造这些马头墙的推动者之一。他与绝大多数敖溪人都认为,敖溪要恢复到古时商贸重镇的模样,应该在外表上有所塑造。这种外表,就是徽派风格的马头墙式建筑。

这与一个叫毛巴的人有关。余庆县生活有毛姓人,有的经商,有的为官,也有很多普通市民。但无论做什么,不管说与不说,余庆毛姓人都认为,自己就是毛巴后人,或与毛巴有关。

毛巴,对于敖溪,对于余庆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毛巴祖籍山东,在南京为官。唐末,南诏攻陷播州,毛巴被朝廷征调协助杨端平叛,收复播州。因其骁勇善战,战功显赫,被朝廷封为经略将军、忠翊校尉,世袭余庆土知州,当上了土司。宋代,毛巴后人迁址敖溪,定居后,毛氏家族将依山而居的当地人逐渐迁移到平原地带,要安置这些居民就需要修建房屋,因此便把徽派建筑的风格沿袭到了敖溪。

敖溪毛巴将军广场(李佳旭/摄)

让土司文化融入城镇建设的每一个细节,敖溪,这座贵州高原的明珠,正逐渐闪耀她夺目的光彩,在这充满生机的地方,古镇土司文化正逢春吐艳。

以徽派建筑风格复古敖溪的动议,便来自这段历史。

翘屋檐、雕花窗、小青瓦,这些徽派建筑的要素又恰恰符合了黔北民居的要求,敖溪党委、政府在古镇恢复时就选择了徽派建筑与黔北民居相结合的方式,按照“青砖马头墙、红梁花格窗、飞檐小青瓦”的土司徽派建筑风格,重点打造“城中村”(生态移民新村),完成生态移民新村配套设施建设,并实施土司城将军广场的景观打造,并力争将敖溪镇的“城中村”建成黔北最美、全省最优、富有旅游观赏价值的宜居、宜业、宜游新村。

与此同时,集镇中心重点开发了恒森商贸城、江北大厦、江北商贸城、鳌翔馨城、公共租赁住房等项目建设进程,完成了10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切实改善了居民居住条件。

古都的徽派建筑与西南的土司古镇在这里潜移默化地谈上了一场“异地恋”,来到这里,仿佛置身靡丽繁华的江南商埠,又像融入了极富民族特色的土司古城。敖溪全镇总人口2.5万人,但城镇化率接近了70%。这1700多人的集镇在入夜以后,两岸垂柳之下,风雨桥上、敖溪河畔,人们便能远离喧嚣,静享着河风带来的舒适与恬静。

建设好城镇的每一个细节

跟余庆县绝大多数乡镇一样,敖溪集镇规模不小,繁华程度甚至可与一些县城媲美。进入敖溪后,见得最多的恐怕就是路灯了。从去年7月到今年8月,敖溪镇灯饰亮化投资就达到了1100万元,安装了景观灯60余颗(盏)、路灯297颗、灯箱广告136个,建筑亮化800余栋。无论大街还是小巷,都实现了灯饰亮化全覆盖。而这一切,还要从毛氏土司说起。

毛氏土司迁入敖溪之后对文化传播非常重视,经常组织居民晚上到祠堂读书。每到夜晚,课桌的灯光、祠堂的灯光、沿路沿河的灯光,与天上的繁星汇聚成耀眼的风景,被人们称为“万盏明灯”。除了“万盏明灯”,敖溪古时还有鳌鱼晚钓、夜吹喇叭、仙人撒网、石鸡报晓、玉屏春晓、犀牛望月、万卷天书等景观。

敖溪镇党委委员宋娅介绍,上世纪中后期,由于“破四旧”之风弥漫,敖溪大部分古建筑都毁于一旦,只要沾上“土司”之名的物件都荡然无存。要打造土司文化旅游古镇让敖溪焕发出千年风采,一切都只有从头再来。

打造土司古镇就要把土司文化融入到城镇建设中,徽派建筑风格只是其中之一,古八景正积极进行恢复,“万盏明灯”的载体五显祠也重新在原址旁复建,成为敖溪夜景的必赏景观之一。

除了灯饰亮化,敖溪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打造了星级生态公厕、免费停车场,对敖溪河进行清淤、拓宽、绿化、亮化,铺设背街小巷青石道板30000余平方米,栽植城镇景观绿化树1000余棵。城镇管理上也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成立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建立城镇管理长效机制,规范城镇管理,使城镇环境干净整洁、文明有序、优美靓丽,树立了敖溪土司古镇的品牌形象。

宜居宜游更要宜业,城镇是产业的载体和平台,产业是城镇化的动力和源泉。敖溪镇镇长韩继勇介绍,敖溪镇近年来一手抓城镇建设,一手抓产业发展,做到“以城促产、以产兴城”,推动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良性互动、融合发展。

徽派建筑在敖溪集镇随处可见(李佳旭/摄)

在农业上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支柱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稳烟、增茶、促林、扩果蔬”和“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完成有机蔬菜基地、万寿菊种植基地、农耕文化体验区等产业。在工业上以小微企业创业区为平台,全方位、多层面招商,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目前木业加工、电子配件、土特产品、手工艺品等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同时,在旅游服务业上兴建了一批健身、娱乐、文化、休闲场所,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并打造了旅游接待中心、度假山庄、星级宾馆、水上游乐、民族风情游等吃住行游购娱一系列项目。

目前,敖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万元。韩继勇说,敖溪将力争5年后实现工业年产值2亿元,就近解决就业5000人。

历史的碎片散落在乌江北岸、遵义之南,古镇摄取了敖溪河水的智慧,保留了土司文化的情怀,敖溪因此有了千年不褪的这般风采。

让文化在城建中花繁叶茂

早在着力打造土司文化旅游古镇的2012年,敖溪党委、政府就意识到,仅仅依靠浮于表面的景观景点打造还远远不够,而是要让土司文化根植人心,要让敖溪人人都了解土司这段历史,树立起敖溪的文化自信。

敖溪土司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敖溪镇土司文化研究协会负责人李虎通过近二十年的研究,与许多专家共同提炼出了“忠诚”的理念。余庆土司从唐到明,改土归流后又被改授土县丞,延续到清末,管辖余庆长达1035年。这期间,不仅没有任何叛乱行为,毛氏后人中还出现了不少的武将多次参与平乱、平叛、戍边等军事活动,为地方稳定立下赫赫战功。土司文化留给人们不仅是别具风格的风土人情,更多的是在这些遗风遗俗中包含的土司文化之魂——“忠诚”。

近年来,敖溪大力开展了土司文化进学校、进农村、进机关的活动,让土司文化融入到小镇的方方面面。在大力挖掘土司文化的同时,敖溪镇编撰了《古镇敖溪》的中小学校本教材,并印刷土司文化日历在赶集时免费发送。在学校安排了地方文化课,在机关内利用每周政治学习时间增加一堂土司文化讨论课程,用自编自演文艺节目的方式在群众集会时将土司文化传播。与此同时,敖溪以土司题材为背景,以节庆为载体,大力开展古镇风光摄影展、篮球邀请赛、民间曲艺、民俗民间文化艺术节、农民山歌大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如何让历史文化深入人心成为敖溪党委、政府着重思考的问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敖溪镇如火如荼开展以来,敖溪镇党员干部用心学、奋力做,大兴求真务实的作风,助推古镇建设的同时,也在逐渐思考打造土司古镇的创新之路。为了能够更加充分地弘扬土司文化,2016年5月19日,在余庆县敖溪镇举行了由贵州省社科院主办,余庆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土司文化峰会•中国敖溪”,在这之前,敖溪就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土司民俗文化活动和一场小范围的土司文化研讨会,为此次盛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峰会上,来自云南、广西、湖南、四川、贵州等省内外的土司文化专家、教授齐聚敖溪研讨土司文化,扩大了土司文化影响力,形成土司文化研究论文数十篇,其中涉及敖溪土司的就达30余篇,从内至外将土司文化进行了传递。

如今,毛氏土司文化已经融入到了敖溪人民的生活点滴之中,走在街道上随便一问,都能给你说上一整天的土司故事。

让土司文化融入城镇建设的每一个细节,敖溪,这座贵州高原的明珠,正逐渐闪耀她夺目的光彩,在这充满生机的地方,每一处发展都凝结着敖溪人夜以继日的汗珠,敖溪将用这汗珠把身上千年的尘土洗去,照射出最耀眼的光芒。

猜你喜欢
徽派土司古镇
徽派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多元期新徽派版画的传承与革新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浅谈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演变
Fort Besieged
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