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2016-07-12 23:25胡芝玮
考试周刊 2016年50期
关键词:科学教育发展历程幼儿教育

胡芝玮

摘 要: 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经历从萌芽到发展、壮大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科学教育的方方面面随之发生诸多变化。作者认为以时间为记录单位,可以分成五个历史阶段。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科学教育 发展历程

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壮大的过程,发展过程中,科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也发生诸多变化,以时间为记录单位,幼儿科学教育课程内容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一、古代幼儿科学教育的萌芽

这一时期的科学教育分为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两个阶段,原始社会的科学教育是和生产劳动相融合的。成人在生产中传授给幼儿自然的科学知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教育有了一定的长足进步,科学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事件就是墨子利用科学的方法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后来,唐朝设立了“算学”理科专门学校,这时期的科学教育主要专注于“数学”教育。蒙学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早教形式,如《杂抄》采用一问一答形式,介绍天文、节气、地理、历史、修养和艺术等许多方面的知识,还出现算术知识类的《九九乘法表》。宋代方逢辰编写的蒙学读本《名物蒙求》,专门介绍了自然和自然界的知识,包括天文、地理、鸟兽、花木、日用品、耕种等。王应麟编的《三字经》中有介绍数、日、四时、无行、六谷、六畜的自然知识。

二、未分化的幼儿科学教育

清朝的专门的自然科学课程称为“格致”,“格致”内容包括植物、矿物、理、化、卫生等。1903年,我国第一所学前儿童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诞生,1904年张之洞等人为该幼稚园拟定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以下简称《章程》),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有关幼儿教育的法规文件。《章程》设置的具体课程内容有游戏、歌谣、谈话、手技。这些教育内容已经包含常识的成分,也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如谈话中引导幼儿认识、谈论自然界的物体,在游戏部分中与幼儿一起种植植物、饲养动物,让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开发智力。1905年《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中的教育内容增加了数学、感知觉和科学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谈话、行仪、读方、数方、手技、乐歌和游戏。谈话、数方和手技已经体现出科学教育的成分。谈话则是对于“单简事务之名称,教师一一指示之,而粗说其义”。数方则是“系用指数器。单双数之,分合数之,参差数之此记数之法,教师指授”。而手技,则更多与福禄贝尔的恩物有关系,“恩物种类甚多,任小儿自为堆积配插,使知轻重大小长短,力点中心之度”。上述内容主要涉及的是数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三、新中国成立前“常识教育”课程的出现

1924年,陈鹤琴指出幼稚园之课程应该以自然、社会为中心。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教材,应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张宗麟认为幼儿园课程应增加“自然”科目,“儿童环境中所能接触者以自然物为最多,此罗列之动植物,天空之变异,倘成人能略略指示之,儿童必兴趣盎然”。之后,陈鹤琴、张宗麟等对当时的幼儿教育课程进行了更细致、更合适的分科,其中幼儿园的常识课包括自然与社会被提了出来。张宗麟并没有给“常识教育”下具体的定义,只是从它的重要性方面进行阐述,认为“常识课是人生必需的,并且是日常最容易遇到的活动。这里的常识具体包括生物、非生物、自然现象、日常卫生、社会习惯风俗、社会职业、公民习惯和社会国家世界大事。张宗麟在1928年就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幼稚园的常识教育,包括幼儿常识教育的意义、目标、方法、与其他活动的关系及关于自然界的常识材料。这些关于常识教育的理念在幼稚园得到实践,而且已经开始从科学角度为幼儿提供一系列生活常识和经验,经过不断完善和改进,最终在1929年的幼稚园课程标准中被采纳为正式课程并实现合法化,由教育部令各省市作为暂行标准试验推行。1932年10月教育部正式公布《幼稚园课程标准》,这个标准成为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标准规定的幼稚园的课程有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自然、工作、静息、餐点,共7项。1936年教育部对此课程标准进行了一次修订,将原来标准中的“社会和自然”改名为“常识”。1937年,出版发行的《幼稚园160常识课》是根据当时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编辑的,是一本专供幼稚园教师参考的常识教材教法书籍。

四、新中国成立后“常识教育”课程的建立

这个时期的中国幼教开始借鉴前苏联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进行了大规模课程变革。1952年颁布的《幼儿园暂行规程》、《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是在前苏联专家的直接指导下拟定的。《暂行纲要》对以往常识教育课程持强烈否定态度,明确提出取消常识作业,增加“认识环境”的作业项目。认识环境包括日常生活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认识环境”与“科学教育”有密切联系,其目的和主要任务是组织并指导幼儿亲自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事物,通过实际环境教育,提高幼儿的认识。特别在接触自然中,增加对大自然的认识,扩大幼儿的眼界,并培养幼儿五爱等国民公德。《暂行规程》和《暂行纲要》将“认识环境”列为必修作业,重视通过“认识环境帮助幼儿促进智力和德育发展”,而“认识环境”中的日常观察、饲养种植等并没有被列为必修作业,意味着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以知识为本的教学。“文革期”是一片空白,“文革”结束,幼儿园的课程开始恢复,分科倾向愈加明显,仍然强调有计划地向幼儿传递系统的常识。1976年11月颁行的《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明确提出“自然科学常识”的提法,指出“幼儿园要设置语言、常识日常生活中可理解的、粗浅的自然科学常识、计算、音乐、美术、体育等科作业。作业是向幼儿有计划地传递粗浅的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等的主要教学形式,也是向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198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其中规定了幼儿园各年龄班常识教育的内容和要求。1982年,国家根据《纲要》出版了全国统编的教材《常识》教师用书。

五、“科学教育”课程的建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国外早期教育理论、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引进,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前儿童教育的一些旧观点、旧方法受到了冲击。1996年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并开始在全国实施。借鉴国外儿童科学教育的有益经验,在原来常识教育的基础上,构建了与以往有很大不同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明确了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拓展了科学教育的内容,尽可能为幼儿创设各种条件,让幼儿通过自身活动学习科学,掌握科学技能和方法,发展智力、培养科学的态度与情感。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外一些新的教育思潮,诸如建构主义、意大利瑞吉欧教育思想、做中学等的影响下,探究式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的生活化等问题被提了出来,科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开始多元化和复杂化,科学教育内涵被重新界定。这个时期的研究者站在认知心理学、科学哲学的立场,用新的科学观重新审视和规范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过程,强调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统一,与之前对于科学及其科学教育过程的理解相比,有很大突破。诸多研究者开始用整体、系统、综合的观点研究幼儿园的科学课程,重新将幼儿园课程划分为五个领域,分别为自然、健康、社会、语言与艺术。课程目标既包含知识,又开始重视环境意识、科学能力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探究”在自然领域课程中开始凸显,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要求为幼儿创造自由探索的环境,让其主动探索,教师只需扮演领路人的角色。在自然领域课程提出之后,“科学教育”这个术语开始在幼儿教育界流行开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对幼儿主体性认识的不断加深,幼儿科学教育目标、任务、手段和方法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幼儿科学教育强调建立在科学的儿童观上,承认儿童发展中的个别差异,让幼儿通过科学教育更好地适应当代生活。幼儿科学教育旨在帮助幼儿获得广泛的科学经验,在感知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概念发展幼儿的观察、分类、测量、表达、思考等智力技能和学习、探索的方法发展幼儿的好奇心、探索的兴趣、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信心等良好品质。科学教育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扩展和更新,“现代科技产品”、“生态环境教育”等与时代相结合的内容被纳入现代幼儿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强调以“探究”形式进行。2001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翻开了我国幼儿园科学课改革新的一页。《纲要》将“科学”与“社会”、“语言”、“健康”、“艺术”列为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国家的课程文件中正式采用“科学课程”这一提法。至此,我国出现了正式的幼儿科学教育课程,同时废止了1981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

猜你喜欢
科学教育发展历程幼儿教育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克服小学化倾向
STEM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