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当代中国的“最美和声”

2016-07-12 10:19赵丰
人民论坛 2016年18期
关键词:协商民主

赵丰

中国共产党为何能从几十人的小党,发展成为拥有近8800万党员、党员人数世界第一的大党?是什么力量,让全党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开拓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局面?是什么力量,让全国人民始终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定信心跟党走”?身处利益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变的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够协调各方利益、汇聚众人智慧,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奋力前进?在许多西方国家党派斗争激烈、社会裂痕加剧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秘密值得我们探究。

【摘要】中国共产党通过细致耐心的工作,一方面凝聚共识,一方面包容多样。通过制度性的民主协商,照顾不同群体的正当利益诉求,求得社会最大公约数。汇聚众人智慧,增强发展合力,让十三亿中国人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向着共同的目标奋进,凝聚成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

【关键词】社会共识 协商民主 同盟者利益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来源于历史,这个历史就是人心的向背与人民的选择。”这段话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2015年9月在“2015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上讲的。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直都在拿“人心的向背”这把尺子衡量自己,所做的所有事情都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

在一党长期执政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如何吸引各界精英,保持自身活力?如何保证内部既多元又统一?如何代表不同群体的利益,让各种正当利益诉求都有实现途径,以保持社会稳定?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不懈地努力着。

从寻找“社会共识”到建设“共识社会”

得土地易,得人心难。历史与现实证明,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纵观近年世界各地的纷争,从法国欧洲杯足球赛期间的大规模罢工游行到英国的“留欧”与“脱欧”纷争,各国政治危机的相似之处就在于,共识缺失加剧社会裂痕,最终陷入动荡失序。而中国从破除计划经济的放权让利,到今天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从走出“一大二公”的大锅饭时代,到在多元时代重新强调国家意识,既是社会螺旋式进步的体现,也是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必然。这样的对比告诉我们,必须抓住“人心”这一最大的政治,促进和巩固来之不易、难能可贵的共识。

这几年来,很多人都有一个感觉:由于新一届领导人铁腕务实,敢于担当,让国家上下良性互动、国民信心不断提升。发展的共识、改革的共识、法治的共识、反腐的共识、核心价值观的共识,正在一步步努力中逐渐形成。这些共识作为主旋律,与无数个体的切身感受、情感意愿和心理预期不断交织、激荡,汇成当代中国的“最美和声”。

今天,治国理政面临着更多挑战:群众的诉求越来越丰富、决策的程序越来越严格、舆论的格局越来越多元、媒体的监督越来越细密……在这样的背景下,增进共识、凝聚力量,更需要不畏辛劳的毅力和精耕细作的耐心。

身处一个利益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变的转型社会,在治国理政中最大限度增进共识,不能满足于做快餐,而是要慢工细活,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虽然有些人说的话、提的意见听着不舒服,虽然征求意见、统一思想要花时间,但只要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即便说得尖锐一些,即便工作费时一些,我们要有足够的胸襟和气度。别人的批评,正确的要听、要改正,不正确的要容、要引导,不能因为怕麻烦就拒人于千里之外。惟其如此,才能求得理解信任,求得真知良策。

观点有分歧,可以在态度上找共识;价值有分歧,可以在规范上谋共识;现在观念存在分歧,可以在未来目标上寻求共识。真正的共识,都是在固守底线、理性探讨、反躬求己中循序渐进抵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处理好“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凝聚社会共识,同样如此。“非一则不能成两,非两则不能致一”,一方面是不断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巩固已有共识、形成新的共识;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只要我们把共识的圆心固守住,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能够团结的人也就越多,十几亿国人终将凝聚成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

在缔结共识上,知识分子是一支特别重要的力量。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就富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传统,他们也每每在历史转折关头发挥关键作用。今天,转型期问题复杂多样、互联网时代信息芜杂,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知识分子以开阔的视野、专业的素养、远大的情怀,为大众析事明理、为社会凝神聚气、为发展建言献策。更好地激发知识分子的责任感,调动他们以更大的历史耐心,以文化和观念的力量推动国家和社会向上向善的演进,我们的社会就有希望画出更大的同心圆。

促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它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源自近代以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进程,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源自新中国成立后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共同实现的伟大创造,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体制上的不断创新,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

近几年来,中国地方的协商民主实践已呈现蔚为壮观的态势,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协商民主实践在中国乡村与城市全面开花,各个地方都积累了丰富鲜活的成果与经验,特别是在组织建构、程序设计、议事协商内容、协商模式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

习近平强调,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见都能运用于治国理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做样子的。协商就要真协商,真协商就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来决定和调整我们的决策和工作,使我们的决策和工作更好顺乎民意、合乎实际。

“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习总书记强调,实行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求我们在治国理政时在人民内部各方面进行广泛商量。我们要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协商民主是一篇大文章。“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越是处于改革攻坚期,越需要汇集众智、增强合力;越是处于发展关键期,越需要凝聚人心、众志成城。在人民内部各方面广泛商量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这样做起来,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才能具有深厚基础,也才能凝聚起强大力量。我们要以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指引,在扎实推进协商民主中,汇聚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进,让扎根在中国土地上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永远充满活力与生机。

坚持照顾同盟者利益的重要原则

利益是人类社会一切群体和个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下主体需要的满足。“照顾同盟者利益”的观点,最早是1948年毛泽东在阐述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时指出的:“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自己对于被领导的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甲)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②第二个条件就是照顾同盟者利益的最初表达。

那时的共产党人没有接触过现代管理学知识,也不可能谙熟人力资本理念,但凭着“照顾同盟者利益”这一思想,为党和国家吸引到更多的党外人才,留住了他们的心,在新中国百废待兴、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巩固了党的领导,巩固了新政权。

时至今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坚持党的领导要坚定不移,但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尊重、维护、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帮助党外人士排忧解难,这是我们党的职责,也是实现党对统一战线领导的重要条件。可见,照顾同盟者利益,不仅是共产党人招纳党外人才、巩固执政地位之道,更是成为了党的优良传统。

当前,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的利益,首先要积极引导同盟者自觉地把自身利益同国家全局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在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个大目标奋斗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具体利益。其次要通过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应措施,使同盟者的具体利益得到切实的维护。特别是要注意照顾同盟者的政治利益,认真搞好党外人士的安排工作,确保党外人士在人大、政协占有适当的比例,并与党内同级领导干部享受同等待遇,保证在政府和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外领导干部有职有权,充分发挥好他们的作用。事实证明,越是充分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就越能不断增强爱国统一战线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好地团结和带动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作者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

【注释】

①《推进人民政协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 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人民日报》,2014年9月22日。

②毛泽东:《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73页。

责编/周素丽 美编/李祥峰

猜你喜欢
协商民主
提高政协协商民主实效性 大力促进社会共同治理
协商民主与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
基于垃圾场的城市邻避冲突治理分析
治理创新视角下的基层协商民主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促进共享发展
新时期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协商民主问题探究
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基层协商民主:农村社区治理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