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成长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与研究

2016-07-13 01:27叶柳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生命成长大学生

叶柳

摘要:生命成长观是人类社会意识觉醒与形成的核心和关键所在,是人们对万事万物的一种生活态度,是人类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具体表现形式,生命成长观具有较深的历史根源,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对其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树立正确的生命成长观能够使其正确认识生命成长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道家和佛家三者为主要支柱,并对生命篇成长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将其上升为人生哲学的层次。基于此,可以以传统文化中生命成长观的概述为主要出发点,通过创新教材内容和加强实践联系两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成长观。

关键词:生命成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5-0033-03

引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在这种环境之下,大学生面临来自家庭、社会、自身等方面的众多压力,并日渐成为当今社会压力最大的社会群体之一。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对生命成长的内涵和价值有所忽视,没有充分认识到生命存在、实现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近年来,大学校园时常出现大学生自杀和杀人事件。因此,加强基于生命成长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与研究对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责任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中生命成长观的概述

(一)儒家:仁爱、孝道

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主要涉及家庭、社会和宇宙三个方面,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是我国传统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所在,仁爱以家庭关系为根本出发点,倡导孝道,强调家庭之间的爱是相互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1]在家庭伦理关系中,仁爱涵盖多个方面,有父母之爱、兄弟之爱、子女之爱等,儿女对于孝道的理解要全面深刻,在思想意识中深刻明白孝道并不是单纯性地履行赡养义务,而是要敬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孝道的传承基本是要尊重和爱惜自己的生命,对父母的给予要懂得尊重和感恩,生命的延续和血脉的传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关注点,也是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每个人都是家庭成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视自己的生命则是对家人最好的尊重。“仁爱”思想同时还表现在社会责任感方面,倡导“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的思想,执政者要勤政爱民,宽以待人,要充分尊重人民的生命和权利[2]。但是在实际的大学生活中,不少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弃他人利益于不顾,漠视自己身上所承担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因此,加强传统文化中生命成长观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感恩之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道家:尊重自然、重视生命

道家思想同儒家思想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传统文化的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重要思想瑰宝,对中华民族的思维、心理、性格和精神等方面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作用。道家思想倡导尊重自然、重视生命,倡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生活态度,强调以坚定的生活信念和强大的意志力于世间生活,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重人贵生”,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不强求改变,这其中所涵盖的方面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和人文之道,强调无欲无求,不因外界情况的改变或压力的增加而产生抵触、逆反的情绪,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和谐共处、宠辱不惊。道家认为天地之间生命最为重要,将人的生命等同于道法、天、地,并将其地位等同于世间万物,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人所贵胜者”,在道家看来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不能因为天下之事而危害到自己的生命,从现代理论上来看,这是一种生命价值观的表现形式,每个事物都有其本质的特征和潜在的内涵,个性和共性是相通的,不要妄图通过某些方式或途径强加改变、消除本身所具有的东西,而是应该将其合理化利用和发展,选择避免的方式不断进步[3]。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也倡导尊重生命,并在他的论著中有诸多故事鼓励世人尊重和爱惜生命。道家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性学派,其尊重生命、道法自然、自爱自重的思想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命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佛家:善良、坚韧

佛教文化由印度传入我国,并在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佛家文化以其自身所具有的宗教性质和哲学性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以继承和发展,佛家经典的适用范围极其宽泛,又适用于学者研究的部分,也有适用于民间的部分。佛家以善良、坚韧为主,将敬畏生命作为伦理的思想核心和本质所在,佛家思想宣扬人性本善,重视因果循环和慈悲为怀,佛教认为,世间万物均有生存下去的坚韧意志,要保持一颗对生命尊重和感恩的心,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断珍爱生命,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和坚韧意志要大过对生命意志的恐惧,人之所以会不爱惜自己的生命,是因为内心贪婪的欲望。因此,佛家宣扬世人要努力克制心中的欲望,做到佛家所说的“无明”,从这一点看佛家宣扬关爱世间万物,强调在实践过程中要做到心明智慧,这也是一种主观唯心思想,为世人的生老病死提供一种心灵和精神上的寄托。佛家思想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和较为强烈的宗教仪式特征,对我国的文学、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佛教三大戒律中的“不杀生”,则是生命成长观的最好诠释,强调对他人给予关怀、帮助,内心的澄明和精神领域的超越,是世人修身养性的必由之路[4]。佛家提倡的善良和坚韧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品质和善良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形成积极乐观的生命成长观奠定传统文化基础。

二、生命成长观的内容概述

(一)生命存在观

生命存在观是学生生命成长观的基础,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进行有效的宣传,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道家思想中的“重生”等,加深对传统文化中生命存在观的深刻理解,使当代大学生重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明白生命的珍贵,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文化内涵深深印在脑海之中,并在行动中进行有效的贯彻和落实,有意识地保护和爱惜自己的生命,并对他人的生命学会珍惜和爱护,不侵犯他人利益,形成良好的生命存在观。

(二)生命价值观

生命价值观是指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形成具有意义的生命价值观念,生命价值观是学生生命品质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普度众生的超脱主义思想文化是生命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理念的传承本质,当代大学生要不断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社会实践和学习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在实践过程中深刻落实生命价值观的基础内涵,充实和完善自我,将生命价值观的本质含义进行深刻的诠释,为自己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生命品质观

生命品质观是指大学生在生活、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应该抱有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儒家传统文化中提倡积极向上、努力前进,道家思想中以淡泊名利为主,佛家思想主张抛弃世俗的贪婪物欲,以无欲无求为主,生命品质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方式,加强生命品质观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断提高对生命质量的深层次认知,培养学生如何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从生活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技能,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

(四)生命责任观

生命责任观强调的是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在尊重自己生命的基础上对他人的生命和权利给予足够的尊重。但是在实际的生活和实践过程中,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并且这种缺失情况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因此,生命责任观教育尤为重要。儒家思想倡导孝道、礼义廉耻,道家思想鼓励世人道法自然,在学生的生命成长观形成过程中,要不断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协调集体利益和自我利益之间的关系,在发展和进步中不断提高对生命的社会责任意识。

(五)生命道德观

生命道德观是指大学生要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品行意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则是对生命道德观的完美诠释,将思想道德中的德行和操守作为人际交往的关键和基础,儒家传统思想文化对我国社会文化建设的影响极深,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础根源,具有较强的历史性,佛家思想文化中倡导善意和教化,这也是生命道德观的重要内涵[5]。

三、创新大学教材内容,丰富大学生生命成长观教育视野(一)将传统文化融于大学教材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所在,孕育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大学教学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和研究学者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对其内容中所蕴涵的价值进行深入的挖掘,并将其融入到大学教材之中,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推动作用,使之成为当代大学生生命成长观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设置相应的教学课程,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命成长观教育活动,将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深入到当代大学生的心中。

(二)创新大学生生命成长观的教学方式

相关研究资料和数据显示,我国高校课程设置过程中,生命成长观教育课程的设置内容较少,难以真正发挥生命成长观的教育作用,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高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改革教学过程中不合理的部分,从现阶段高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将生命成长观的教育内容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融合和深入的渗透。同时,高校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畅通性和高效性并存的沟通交流机制,及时解决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时地灌输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成长观。

四、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教学实践,扩展大学生生命成长观领域(一)注重教学实践的层次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实践的层次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侧重于对大学生的人性化关怀。首先,对于刚入学的新生,高校要加强对其生命成长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成长观,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其次,对于高年级的大学生而言,要加强对其生命责任观和生命质量关的再教育,通过积极有效的活动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对生命质量的全面认识;最后,对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高校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提高其对集体、社会和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树立生活的自信心。

(二)教学实践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成长观

1加深大学生对生命平等观的认识

要加深大学生对生命平等观的认识,使大学生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平等的重要性,尊重他人,尊重生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均是尊重他人生命的具体表现,当代大学生要明白生命是天地万物的本性,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热爱生命,珍爱生命。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实践的挫折时,要不断肯定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树立面对挫折的信心,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每个人存在于世界之中,都是一个独立和平等的个体,因此要对生命抱有一颗平等敬畏之心。

2树立以生命态度观为主的人生理念

当代大学生要树立以生命态度观为主的人生理念,形成坚韧、顽强的生活品格。目前,不少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和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之下,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难以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境,一旦遇到困难就临阵退缩,并将责任推至于他人,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意识。经济全球化为社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这其中就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忽视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建设,因此,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人文关怀作为教育的关键和重要内容,对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行进行有效的宣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功利观。

3确立以生命质量观为主的人生态度

高校大学生要确立以生命质量观为主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上进的生活态度,提高生命的品质。当代大学生的行为、言论要符合社会的责任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行为的衡量标尺和行为准则,培养健全的人格并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厚德载物,成为其他学生争相效仿的楷模和榜样。儒家传统文化中倡导兼济天下、周文王在《周易·乾》中说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均是人生态度的重要表现形式,大学生要将自身的生命效果发挥到最大化,生生不息[6]。

结束语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孕育于中华五千年来的历史长河之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中华传统文化以其强大的包容性和独具特色的继承性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其生命成长观的影响作用,将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生命成长观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为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生命成长观培养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发展规律,不断提高大学生对生命成长观的认识,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静.浅谈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15,(16):44—45.

[2]袁峰.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生命观教育的途径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9—91.

[3]贺建芹,郑林娟,李以明.传统文化角度下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1):90—91.

[4]黄昕,姚婕.文化多元背景下构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体系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8):137—139.

[5]侯海荣.“致良知”:传统文化教学与大学生耻感涵育谫论[J].现代教育科学,2014,(11):34—38.

[6]王克奇.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思索和教学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03—105.

(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生命成长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返璞归真,追寻“生态体育”教学
关注生命成长 打造动态课堂
用班级文化打造有灵魂的班级团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为师当有大胸襟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