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6-07-13 20:01闫丽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广东省

闫丽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是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选取留守儿童的父母、隔代监护人、兄弟姐妹三个家庭支持的来源主体为调查对象,分析其为留守儿童提供的情感支持、物质支持、信息支持的现状,并从支持来源主体的角度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支持不足的原因。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支持;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D66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5-0152-03

一、调查背景

随着国家对农村的重视和投入增加,农村的社会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状况及其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支持依然不太乐观。家庭是社会系统的最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儿童最早接受教育和社会支持的场域,“在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中最贴近儿童生活的是家庭,在所有的社会支持中家庭因素是最基本、最敏感的部分。”[1]因此,从家庭支持这一视角来研究由于父母外出而造成家庭功能拆分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支持现状显得重要而且必要。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调查研究中的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中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地区由父母中一方或其他监护人照顾的农村18岁以下的儿童。鉴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空间和家庭互动网络还相对狭小,在留守儿童家庭支持来源上选取父母、监护人和兄弟姐妹为调查对象,在家庭支持的内容上分情感支持、物质支持、信息支持[2]。

本研究运用问卷、访谈和实地观察的方法,在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输出比较频繁的韶关市始兴县、韶关市江尾镇、梅州市汤西镇、梅州市水寨镇、清远市石潭镇、肇庆市凤岗镇和英德市江古山村进行数据、资料收集,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资料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支持存在的问题

1情感支持“供不应求”

家庭中,儿童与家人,特别是父母的情感交流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化是很重要的。在受访的儿童中,有85%以上的儿童都希望能有人倾听自己的内心话,特别是希望能与母亲有更多的交流。但现实的情况如何呢?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很多情感需求在家庭中并不能得到满足,家庭的情感支持供不应求。

(1)父母的外出时间长、回家频率低和亲子联系方式、内容单一,使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支持不足。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父亲外出一年以上和母亲外出一年以上的比例分别为60.3%和57.6%,特别是父亲和母亲外出五年以上的比例分别达到了34.5%和23.9%。相当部分的受调查留守儿童的父母一般都是3个月以上才回家一次,尽管有些1—3月就回家一次,但受访儿童表示回家父母也只是在基本生活照料、学习和安全方面多了一点关心,并没有太多时间倾听他们的心里话。

现代通信的发展为外出父母打破时空限制,给留守儿童提供情感支持创造了新的载体,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通过电话、手机来沟通和相互了解情况。调查同时发现,电话是他们最常用的方式,而书信、网络等其他方式却很少使用,但很多受访儿童表示父母在电话中跟他们交流的内容和时间都很有限,主要集中在学习情况和日常生活的询问上,并且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很多内心话并不能通过电话来表达。可见,新的家庭情感支持载体并不能充分满足留守儿童的情感支持需求。

为了了解留守儿童的情感倾诉需求,我们在问卷中设置了“你有心里话最想对谁说”的问题,61%的留守儿童首选父母为倾诉对象,特别是母亲在各倾诉对象中的比例最高,这说明很多的留守儿童很愿意也很需要跟父母进行情感交流,特别是在受到挫折、欺负和遇到困难的时候。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尽管外出父母在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的意识和行动上有所重视,但相对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来说还很不够,家庭情感支持供不应求是目前广东留守儿童家庭支持的最基本状况之一。

(2)隔代监护人与兄弟姐妹由于自身的年龄、阅历和教育水平等原因,跟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还很有限。在与隔代监护人的访谈中,很多留守儿童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都表示由于自己的年龄比较大和文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平时家务、农务也比较忙,所以基本都只是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人身安全,对孩子心理、行为方面的教育比较粗放,跟孩子进行深入的情感沟通基本都是当孩子遇到问题主动向隔代监护人寻求倾诉的时候。G村的村支书在接受访谈时也表示由于隔代监护人的年龄较大和大部分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下,而现在的孩子各方面的需求都比以前的孩子丰富,两者存在很大的情感交流代沟。

兄弟姐妹间的情感交流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支持很重要,特别是姐姐,调查发现很多的留守男童和女童都曾向兄姐倾诉过内心话,并且也从兄姐那里得到了一定的情感慰藉。但是由于兄姐也是留守儿童,其自身也面临着成长需求满足不足的矛盾,所以对弟妹的支持依然有限,特别是兄长,对弟妹的情感支持很缺乏。

2物质支持负效应化

满足孩子成长的物质需要和为孩子未来的上学提供物质保障是很多农村家长外出务工的动因,同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随着父母外出打工时间的增长,为留守家庭提供的经济支持越来越充分,很多的受访留守儿童也表示家里的生活状况越来越好,监护人在衣食住行、零用钱方面提供了比父母外出前更多的支持和自由支配度。可见,父母的外出打工为孩子的生计发展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支持。但也正因为父母在家庭支持中的缺位,学校老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不到位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父母外出务工为孩子提供较为充分的支持的同时也给留守儿童造成了“外出打工比读书更容易赚钱”“外出打工就能使家里富裕”和“读书无用论”等的负面影响,而没有得到物质满足后的感恩教育及如何利用这些物质条件的教育。留守儿童的物质满足感与物质支持后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是目前广东留守儿童家庭支持的又一现状。

部分受访留守儿童对家庭物质支持及对其造成的影响具体表述如下:

——爸妈每月都会寄钱回来,回家的时候也会带上我们喜欢的礼物,以后我也想到城里打工赚钱,给爸妈买礼物。

——妈妈把爸爸寄回来的钱给我买衣服、买书包,比以前家里的条件好多了,打工能帮家里人买到更多东西。

——我想跟爸爸一起到城里赚钱,爸爸没读大学,但也能在城里给我们寄钱,我也不想读书了。

——我成绩不好,也不喜欢读书,想跟妈妈到城里多赚些钱,以后当大老板。

3学习辅导、青春期认知、社会规范等信息支持无力

为了了解家庭在留守儿童学习的信息支持上的状况,我们在问卷中设置了父母和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调查问题,调查显示,父母和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在初中及以下。同时,我们在与留守儿童谈到学习时,很多留守儿童也反映监护人很多时候都不能解决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就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问题访谈监护人时,他们的回答也总是“我们懂的都会教给孩子,但更多的是靠学校老师”“靠他们自觉,现在的课程都比较难,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心有余力不足,并且我们也不在他们身边”等。可见,广东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信息支持存在很大不足。

青春期知识教育是家庭为儿童提供信息支持的重要方面,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正常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我们的调查中,当问到“你对青春期性知识了解吗”时,回答“一般了解”和“不了解”的留守儿童达到了69.8%,回答“非常了解”的留守儿童仅占2.7%,并且很多留守儿童在“进入青春期后哪种现象代表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的问题上答案很分散,并具有随机性。这些说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对留守儿童的青春期认知支持存在很多空白点。

与异性交往中的表现可以反映儿童对青春期的认识。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设置了“与异性同学交往时你的感觉是什么”的问题,结果显示“有些紧张”和“异常兴奋”的比例为44.8%,“不好意思”的占了26.4%,这些也说明了留守儿童在与异性交往方面还缺乏必要的指导。综上,目前广东农村留守家庭对留守儿童的青春期基本信息支持还很无力。

家庭如何给儿童讲授社会行为规范,面对儿童的行为失范采用何种教养方式,是家庭对儿童社会规范的信息支持的重要反映。调查发现,广东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社会规范信息主要是由父母、隔代监护人教育传授,并且是在日常的生活行为中,比如在看电视、儿童犯了错误等时候进行教育。但教育传授的方式一般带有命令式、生硬式等特点,“爸妈会告诉我们见人要打招呼,在学校不准乱跑、捣蛋”“在看电视的时候,爷爷会告诉我们不能学坏人,不能学流氓”,一些留守儿童在访谈中这样回答。面对儿童行为出现错误时,很多父母和监护人都会给予严厉批评,甚至打骂,而较少采用讲道理、鼓励等教养方式。这使得广东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规范方面的信息支持效果不佳。

(二)家庭支持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1拆分型劳动力再生产模式导致父母对留守儿童支持不足

在调查和访谈中,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都注意到了留守儿童面临的家庭支持缺位问题,也表示自己正在尽各种努力进行弥补,但迫于各种现实原因,留守儿童的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支持依然不足。在对外出父母的工作收入状况、知识文化水平、对子女的教育理念等进行调查后,我们发现目前广东城市化带动的劳动力再生产模式是造成外出父母家庭支持功能减弱和缺位的经济原因,也是根本原因。目前广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没有完全实现转型升级,“拆分型劳动力再生产模式”依然是推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外出务工的父母把本应完整的劳动力再生产过程分解为城市和农村,在农村主要是子女的养育和老人的赡养,而外出父母自身在城市里的个人再生产过程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低下、没有核心技术,需要精打细算才能完成。这样下来,外出父母就很难有太多精力投入留守在家的儿童的家庭支持过程中来,为孩子提供的家庭支持也不过是原始的情感、物质和信息支持[3]。

2隔代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支持不力

隔代监护人大多年龄比较大、文化水平低,缺乏对当前留守儿童情感、信息需求的理解,由此造成与留守儿童的代沟影响了其对留守儿童家庭支持的作用发挥。此外,调查发现,由于年轻劳动力的外出,留守老人普遍要承担一定的农务和家务活,从而使隔代监护人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留守儿童的情感和信息需求。同时调查还发现,正由于农务和家务活繁多,部分留守家庭还出现了“逆向监护”现象,也就是由于隔代监护人年迈体弱,部分留守儿童需要承担起农务和家务活,还需要照顾祖父母。

3兄弟姐妹间的相互支持存在困难

留守儿童的哥哥姐姐确实在情感和学习上为弟弟妹妹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但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哥哥姐姐由于自身面临的学业压力,以及自身面临的家庭和社会支持同样不足,从而导致了他们对留守弟弟妹妹的支持很有限。

留守儿童的兄弟姐妹关系是否融洽也是影响兄弟姐妹之间相互支持的重要因素。在访谈中,有留守儿童提到了由于自己与其他兄弟姐妹的关系不好,而导致自己有困难和委屈也不会找自己的兄弟姐妹,而是选择向同学寻求帮助。

四、结束语

通过对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支持的来源主体和支持内容的现状调查,我们发现,在广东城市化迅猛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农村父母迫于经济原因,不得不“城乡两栖”,从而造成父母在儿童家庭支持中的缺位;而留在农村的祖父祖母辈的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水平等原因,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支持作用被边缘化;家中的哥哥姐姐也由于自身成长中的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而不可能对弟弟妹妹提供更多支持。所以,目前广东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情感、物质、信息支持功能受到破坏,呈现出由于家庭结构的拆分而造成家庭对儿童成长帮助和满足其需求的功能缺位与分拆的离散化趋势。

广东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不足的状况并不仅仅是由于农村父母外出务工而导致的家庭支持结构离散而造成的,在更深的社会层面上是由于整个社会发展中由于各种制度结构安排和社会资源利用并不真正对农村有利,并不真正使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得到实惠,并不真正使农村家庭状况改善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在我们的调查中还发现,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支持不足的原因除了家庭之外,还有学校、老师和村社共同体的支持作用匮乏甚至空白,而无法为家庭支持提供外力,无法使家庭能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充分的支持。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不仅仅需要家庭的爱,更需要社会其他主体的关爱,在家庭这个载体中形成留守儿童的支持合力,才能为大部分时间在家庭中度过的留守儿童提供足够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叶敬忠,潘璐.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85.

[2]沈黎,汪光珩.青少年社会支持研究综述[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22—25.

[3]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1):138—150.

(责任编辑:陈树)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广东省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广东省制冷学会团体会员
广东省粮食局 加强地方粮食安全保障立法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广东省10年将投1187亿治水
广东省今后5年将投7226亿建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