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说唱”艺术的精粹——潞安鼓书

2016-07-14 10:37安书琴长治市群众艺术馆辅导部046000
大众文艺 2016年21期
关键词:潞安说书人曲艺

安书琴 (长治市群众艺术馆辅导部 046000)

中国“说唱”艺术的精粹——潞安鼓书

安书琴(长治市群众艺术馆辅导部046000)

很多人提起“说唱”,首先想到的是舶来的R&B(HIP-HOP)、RAP,其实我国民间的“鼓书”才是“说唱”艺术的瑰宝!

“鼓书”作为最接近劳动人民的艺术形式,尤为群众所热爱。说起“鼓书”,都会赋予一个共同的称呼“说书”,亲切地称呼鼓书表演者为“说书的(人)”,鼓书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寄托。

在黄河流域的山西省,几乎县县有鼓书。潞安鼓书、长子鼓书、武乡琴书、黎城鼓儿词、高平鼓书、阳城鼓书等,可谓“异彩纷呈”。它们都源于同一方沃土,靠一方山水滋养,彼此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下以“潞安鼓书”为主线,简单介绍一下晋东南“鼓书”艺术的起源、艺术特点、现状和发展。

一、潞安鼓书产生的历史条件

潞安鼓书,又称“潞安老调”“干板腔”和“潞安大鼓”,是流行于以长治市为中心的古一府三州,即现晋东南及周边的一种说唱艺术,属曲艺中的鼓曲类,北方曲种,与京韵大鼓、西河大鼓等齐名,约有千年历史。

史载,唐景龙年间,李隆基在以临淄王身份兼任潞州别驾期间,重视文化,在潞州聚集了众多艺术人才。李氏回长安后,大批失去供养的艺人散落民间,以“说书”为业,形成了晋东南上党地区鼓书艺术的多样化格局。

唐人段常《避仙传》“蓝采和手持拍板,唱踏歌行乞与市”。这是史料对说唱艺术“鼓曲”最早的记载,反映了早期鼓书的伴奏形式和曲式结构。拍板,即“说书人”手持的简板。踏歌,又名“踏踏调”“缠达”,是唱赚(同卷)中的一种曲式结构,今天的潞安鼓书的基本曲式与之极其相似(或者说,潞安鼓书的曲式就是“脱胎”于“踏歌”)。

同时,也说明“赚”这种说唱形式在唐朝早、中期已基本形成。直到今天,潞安鼓书的姊妹艺术上党梆子中仍然是五种声腔并存(昆、梆、罗、卷(赚)、簧)。

二、潞安鼓书的发展历程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艺术家对潞安鼓书的创新发展做出过卓绝的贡献。

北宋泽州人(今晋城市)孔三传,将唐、宋以来的大曲、词调、绕令和上党曲调搜集起来,按声律高低,归纳成“诸宫调”,形成一种以唱为主的说唱艺术。根据故事情节需要选择、连缀不同的宫调、曲子。宫调、曲子的更替,以故事为音乐的命脉,用音乐渲染故事,完美地表现情节曲折、内容复杂的故事,为鼓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乾隆年,以路占元、董祥五等为首发起成立演出活动班社“盲子队”,后发展成为行业协会性质的“三皇会”。这标志着最晚到清中叶“潞安鼓书”就已经形成了“程式化”的艺术形式。

三、潞安鼓书的艺术特点

潞安鼓书曲种历史悠久,与宋代的“鼓儿词”有很深的渊源。演唱的曲调以变化的板腔体为主,也结合了一些“联曲”体的结构形式。表演时“说书人”依情走腔,依字行腔,一曲多用,多曲联用,刚柔并济,韵味浓郁,唱腔中有花唱、悲唱、垛唱以及起、过、栽、转等行腔手段,使人在听觉上舒服、流畅。为丰富其表现力,在中、长篇的曲目中,由板腔体和联曲体共同演唱。

潞安鼓书以方言说唱,形式灵活。从当地群众普遍以“说书”代称“鼓书”等曲艺艺术的语言习惯中,可以推断出鼓书早期形式比较质朴,一般以“说”为主(类似现代的“评书”艺术形式)。以后在其成长的过程逐渐融入节奏、旋律、表演等,形成现代意义的“鼓书”。鼓书中,“说”词以叙事为主,多为以第三人称“交代”故事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唱”词以七言和十言居多。内容多为典故、传说、民间故事,家常理短和与百姓生活等。文体上有散文、有韵文、或散韵结合。运用比兴、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夹杂叙事、抒情、议论等各种体裁。灵活多样,丰富多彩。

潞安鼓书的演唱形式分为站唱、坐唱和拆唱等。表演时“说书人”手持简板,击鼓演唱。站唱时击平鼓(书鼓),坐唱时击堂鼓(墩鼓),辅以板胡、二把、三弦等伴奏乐器。

潞安鼓书有丰富的声腔。除常用的变化板腔外,也还有比较多的联曲运用的特点,如:当当鼓、一串铃、大顶缸、傩腔、柳调、靠山红等。可以肯定潞安鼓书的发展受到了“诸宫调”的影响,它们有着非常近的血缘关系。这也是“潞安鼓书”这门古老的说唱艺术起源于盛唐的有力佐证。

四、潞安鼓书成长历程曲折坎坷

作为一门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门类,与社会发展、人文变迁密不可分。晋东南自古农桑发达、冶铁技术先进,以铁、盐、潞绸、潞麻、党参等为贸易货品的“潞泽商人”遍及天下,形成了当地商贾云集、地阜物丰、人民安定的和谐环境。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为潞安鼓书的启蒙、发展、成熟创造了条件。

《燕王归北》《洗衣记》《回龙传》等传统鼓书曲目和李元君、高铁嘴、高来柱等优秀民间艺人群体。为潞安鼓书的延续、保留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潞安鼓书与其他姊妹艺术一样,历经曲折。一度夜夜笙歌,村村鼓书。民间婚丧嫁娶、修屋上梁、庆生祝寿、丰收盈利等都要“说书”。清末民初,战乱频仍、民不聊生,鼓书一度沦为行乞求生的手段,加之“说书人”社会地位低,民间有“家有斗糠,不进戏坊”的说法。鼓书艺人们承受贫穷与社会歧视的双重压力,人才流失断档,潞安鼓书等各种优秀的民间艺术濒临失传。

五、潞安鼓书迎来了艺术的春天

新中国成立后,鼓书的创作生产积极为时代服务,逐渐形成了创作队伍专业化,表演队伍知识化的良好趋势。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付怀珠、常天秀为代表的曲艺作家先后创作了《醋为媒》《柳二狗与小广州》《千秋万代怀邓公》等曲艺名段,并先后在全国汇演中获奖。2008年以来,连续多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在长治举办。“鼓书”等曲艺艺术得到了空前繁荣。涌现出了《古城赋》《好婆婆》《奇巧》等一批优秀的鼓书作品和史文彬、赵雪峰、王海燕等一批富有职业素养的创、编、导、演人才队伍。潞安鼓书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鼓书”以其不受场地和道具限制的特点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它的姊妹艺术上党戏剧、上党八音会必将共同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艺术瑰宝。

猜你喜欢
潞安说书人曲艺
说书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潞安化工集团司马煤业公司
潞安化工集团司马煤业公司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变与不变中看“说书人”
变与不变中看《说书人》
万里东风暖矿山
——纪念潞安集团成立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