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内涵 拓展阅读思维

2016-07-15 17:17吴丽丽
学周刊·下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阅读思维

吴丽丽

摘 要:文章立足于语文课程理念精神,详细地剖析教师在阅读课堂应立足阅读教材,采取多角度的阅读策略,引发学生拓展阅读思维,从而培养学生个性阅读能力,发展阅读实践能力。

关键词:文本内涵;激疑启思;阅读思维;想象时空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20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6.13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教师要深入研究文本内涵,根据文本教学特点及相关的学情,采取多种阅读策略,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研读文本内涵,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引发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思维相互产生合力作用,促使学生对文本形成独特的个性解读,实现情感体验与获取知识和谐统一,有效地拓展阅读思维空间,建构高质量的阅读教学课堂。

一、张扬个性体验,促进激疑启思

教师要充利用各种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文本阅读活动场景,激起学生联想文章的内容,促使学生积极地深入体验与感悟文本内涵,与文本作者的情感相互碰撞,形成良好的阅读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能做到质疑问难,在研读文本词句过程中,关注文本人物事件的发展进程,个性化地表达独特的理解、感受,掌握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进一步地领悟和理解文本丰富的内蕴,展示富有个性的阅读课堂教学过程,张扬学生的阅读创造性,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阅读语言和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桂花雨》时,多媒体屏幕出示文中语句: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教师提出:“怎么理解母亲说的这句话?”

生1:“母亲有着深厚的家乡情怀,所以才说了这么一句话。”

生2:“文中为什么用‘可是一词?”

生3:“作者赏完杭州芳香的桂花,母亲认为比不上家乡的桂花,所以文中就运用‘可是一词。”

生4:“文中前面描述家乡桂花的语句,如‘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些语句充分表达家乡桂花美、桂花香,也从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母亲热爱家乡之情感。”

生5:“文中的‘浸点出了人仿佛浸泡在桂花的香气里。”

生6:“其实,描述杭州小山的桂花香飘十里,应该比家乡的桂花还要香的。只是母亲用情感去比较家乡与杭州小山上的桂花香气,由于母亲具有家乡情结,即使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无法改变母亲那股浓浓的家乡情。”

生7:“是啊,月是故乡明,家乡的桂花占据了母亲全部生活,无法估量出家乡桂花在母亲心中的份量了,从中看出了母亲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研读语言内涵,发展阅读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教师要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研读文本词句,推敲品味文本的词句,引发学生沉浸于文本描述的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想象,出现身临其境的阅读心理状态,实现研读过程的入境、入情与入理,阅读情感与文本作者给予的情感相互共鸣,领悟与体验文本的中心内涵,体验作者运用语言和表达方法的技巧,积累和丰富文本阅读语言,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提升学生阅读情感与思维的能力。

例如,教学《钓鱼的启示》时,师生共同研读文中语句: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教师提出:“句子中哪个词语说明父亲也喜爱这条大鲈鱼的?文中表述哪两层意思?”

生1:“‘盯着一词点出父亲十分喜爱这条大鲈鱼。”

生2:“文中表述了两层意思,一方面父亲与我一样十分喜欢并欣赏这条大鲈鱼,这是因为鱼是那么大,是那么可爱;另一方面因为大鲈鱼这么漂亮可爱,所以从情感点出了父亲也舍不得放掉大鲈鱼。”

教师继续提出:“‘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是表述哪层意思?”

生3:“应该是表述第二方面的意思,说明父亲心中正经历道德的考验,是放还是不放?从这里也让我们真正感悟到‘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含义。”

教师又提出:“‘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说明父亲此时的态度怎样?‘得是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什么?”

生4:“此时,父亲态度十分坚决,要我放回大鲈鱼。”

生5:“‘得在文中指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

生6:“从父亲说的话中,我感悟到对孩子必须从小要求,实践道德是不能妥协的。”

三、引发参与实践,拓展想象时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师要善于根据阅读教材的特点,把文本研读与阅读实践活动相互融合,通过阅读实践活动,唤起学生的阅读想象,激活阅读的思维,或根据文本故事内涵,开展角色演绎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有机融合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思考,提高了学生阅读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阅读能力。

例如,教学《将相和》时,学生研读文中第二个故事片段“渑池之会”,教师根据文本阅读特点,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演绎活动,让口才能力、表演能力较强的学生扮演蔺相如、秦王、赵王等角色,进行故事演绎活动。先组织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内涵,使学生了解蔺相如、秦王、赵王这三个人物特点;接着组织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讨论,对人物在故事情节中的各种表现如何演绎?哪些故事情节需要补充?哪些语言需要增加?哪些动作与神态如何演绎才能表达出人物的特点?在演绎过程中一旦出现突发失误,应如何随机应变?通过探讨与交流,学生对故事角色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参与演绎时就会把人物演绎得栩栩如生,形象地再现文本故事内涵,把平铺的文字描述转化成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到蔺相如在会上勇猛过人,能从小处维护国家的尊严,具有大局的观念;秦王欺软怕硬,恃强凌弱的性格特点;赵王生性软弱的性格特点等。

猜你喜欢
阅读思维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
采取“三级训练”发展学生阅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