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划片”能否有效促进教育公平

2016-07-18 11:50
遵义 2016年7期
关键词:学区教育资源公平

“多校划片”能否有效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部办公厅前不久下发了《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这是教育部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实施多校划片。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多校划片”或能为学区房降温。但是,最终实现教育公平还是需要抬高教育均衡的“底部”,让更多人的家门口就有“好学校”才能破除择校痼疾。

正方 要看到“多校划片”的积极意义

“多校划片”是一种积极姿态

文丨■李冰洁

所谓“多校划片”,就是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小学初中,让买了学区房的家庭也不确定到底能上哪个学校。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为学区房降温,把就近入学落到实处。“多校划片”有可能撕碎买高价学区房能上好学校的“梦”,也算是找到了学区房的软肋;反过来,花了大价钱却不能上“名校”,太吃亏了,这种博弈风险太大,就不敢轻易买学区房了,炒学区房的温度自然会降下来。

“多校划片”还有助于教育公平。买得起学区房的非富即贵,也就是说,“多校划片”实际上就是捅破了有钱人的子女上“名校”的“美梦”。反过来,那些普通民众的子女也有可能有幸上重点学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机遇公平,实质上就是在向教育公平迈进了一步,这无疑是一件值得赞道的事。

还要看到的是,“多校划片”体现了政府部门的一种积极姿态。一则,看到了炒作学区房的不良影响及其背后潜在的社会问题——助推房价非理性暴涨,给房地产市场埋下隐患;二则,政府倾听了民意,并努力想办法给学区房降温;三则,这也是为教育公平所作的努力,一些平民子女通过“多校划片”享受了优质教学资源,是社会进步。

政府积极主动作为,努力寻求给学区房降温的办法,企图破解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尽管效果可能差强人意,但是,这种想法和实际行动仍是值得肯定的;或者说,尽管这种办法可能有些理想,但是为与不为总还是有差别的,也是能够安慰人心的。因此,对于这种尝试,不要急着拍砖,全盘否定。

只要不断地勇于尝试,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总有一天能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而之前的努力至少也是一种“增量”进步,这不是可否认的。尤其只要政府有解决问题的积极姿态,这种努力就不会停止,直到问题解决、民众满意为止,所以,对任何一种善意的尝试,要有耐心,不急于求成和误伤好人,挫伤积极性。

另外,有的办法不去尝试一下,谁也不知道是否行得通。人非圣贤,既然是探索,就要允许试错,只要不是明显的错误,不是开公平教育的倒车,就不应急于否定,这样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不是建设性的积极的姿态,反而让人无所适从,最终什么事都干不成,这显然不是公众所希望看到的结果。况且,教育部官员坦陈这是阶段性补充措施,不必苛责。

让单纯谈论教育成为一种可能

文丨■燕农

原本只是一项义务教育政策的调整,即由现在普遍实行的“单校划片”招生(一所学校对应某个地段,地段内各小区与学校是“一对一”的关系),调整为“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通过随机派位方式分配片区内热点学校的招生名额,未能派位的学生仍就近入学其他学校——由此却衍生出了掷重金买下的学位房会不会因学位变成未知数而“坑爹”问题。教育深度关联了其它问题,实质上是所涉之处都不正常。

在单校划片、就近入学的政策下,诸多城市的学位房、学区房以令人瞠目的天价,表述着义务教育资源非均衡化布局的深层问题。然而,应该承认,教育主管部门不是住建部门,其没有职能通过教育政策的调整来调控学区内的高房价,所谓“教育部放大招”平抑房价,纯属对教育政策调整的衍生解读。但由此引发出一个问题,现在似乎很难能够单纯的谈论教育了,说到教育,往往就根本无法摆脱户籍、房产等深度关联项,这显然是一种非正常状态。

理论上,教育问题就应该只是教育问题,教育政策的调整只关乎教育本身,因为《义务教育法》开宗明义:凡具有我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奈何现实很纠结,由于教育资源的“贫富差距”,优质学位往往会受到若干其它因素的影响。而且,基础教育阶段的招生入学政策,近年来改革力度不断加强,然而其并没有像高考招生一样建立起明确的“三年早知道”政策,导致每逢政策现时调整,都难免引发其它社会问题。让单纯谈论教育成为一种可能,是社会公平和教育生态的良性表征。一方面需要基础教育改革系统化,政策切换应遵循公开征求意见和早知道的原则;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必须从城乡之间、城市不同区域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根本入手,排斥其它因素对入学招生的影响,实现法定的平等受教育权。从这个意义上说,采取“多校划片”不过是权宜之策,而且还需高度提防随机派位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种种违法违规交易。

“多校划片”入学,是亮点也是难点

文丨■叶祝颐

在现实基础教育生态中,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问题屡禁不止。而教育部与地方政府一直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如果没有配套监督问责机制跟进,“多校划片”,学区房也不靠谱,而学校又有好坏之别,那只有凭关系、靠金钱择校了。因此,在我看来,化解择校难题,教育部要有路线图更要通过政府的强大执行力落实到位。而且,地方政府要下决心均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从源头斩断择校病根。

尽管教育部早就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家长收取“赞助费”、“捐资助学费”。但是家长们仍削尖脑袋为孩子择校。在我看来,择校问题,说到底,还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闹的。学校布局、就近入学范围与公众就学期望值不一致,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公众需要。教育部采取“多校划片”的办法应对择校,也无法阻挡家长与孩子对公平教育的诉求。

客观地讲,近年来,教育资源经过整合,薄弱学校的情况有所改观。但是学校之间的差距仍然不小。既有硬件设施的差异,也有师资力量与教育环境的差异。现在不少地方均衡教育资源与扶植薄弱学校,仍停留在推进校园标准化建设的阶段。如果说硬件重要的话,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主要还是看师资力量、育人氛围与教育底蕴。何况,在教育投入尚未显著增长的情况下,地方不大可能大规模投资薄弱学校,投入名校效果立竿见影,而投入薄弱学校收效较慢。地方政府更愿意把有限的财力向名校倾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均衡义务教育资源,解决择校问题不会一蹴而就。这既需要中央与地方财政保障教育投入,也需要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拿出诚意、付诸行动,在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上把一碗水端平。如果政府热衷打造名校品牌、忽视薄弱学校发展,如果教育评价机制与教育政绩观不改变,即便教育部出台了“多校划片”的政策,地方教育部门与学校仍有可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用各种办法掏空“多校划片”的政策善意。反之,如果教育投入跟上了发展的步伐,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比较均衡,学校的利益冲动得到了有效遏制,择校现象也会逐步退出教育历史舞台。

要看到“多校划片”的积极意义

文丨■关育兵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和问题,在看到弊病的同时,也要看到其积极意义。充分利用积极因子,转化不利因素,就能推动问题的解决。

从学区房到“多校划片”,在解决择校热、保障教育公平上,已经并且还会发挥一定的作用。而且透过政策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对民意的吸纳,对解决方法的多样化探索。即便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随着划片范围的扩大,原先在优质教育范围内的学区房,由于就学的不确定性增加,价格肯定会有所下降。当然,新进入划片范围的学区房价格可能也会上涨。从促进教育公平的角度来说,更大的范围,意味着更多的孩子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比起原先完全固化在房子上的利益,这种不确定性,是不是也是一种突破呢?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不确定性扩大,又有利于推动既得利益者和地方政府重新审视和更加重视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这对于解决择校问题,是不是增加了新的动力呢?

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有历史的原因,亦有政策倾向的原因。要看到的是,教育资源均衡是皮,学区房是毛,皮的问题解决好了,毛的问题就随之迎刃而解。因此,有人提出,根本的问题,还是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这的确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但这一本质,相信许多人也看到了,关键在于解决问题的途径。

优质教育资源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其中有硬件建设的投入问题。这个问题,对于不少地方来说,虽然财力有难度,但并不是最根本性的问题。也有软件建设,比如师资、文化氛围、理念的长期积累问题,这恐怕不是单靠投入就能解决的。有地理位置的问题。优质教育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农村的优质教育资源普遍缺乏,与此有很大关系。也有发展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乡村学校日渐萧条,加大投入,可能最终是浪费;不追加投入,公平难以保证。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必须直面的问题。所以,均衡教育发展,看似简单,其实在途径的选择上,并非现成而直接。

由学区房到“多校划片”,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不确定性虽然增加了,或许也给一部分家庭孩子就近入学带来了不便。但在笔者看来,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不确定性,让更多的人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这或许是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之一。

反方 “多校划片”只是形式公平

“多校划片”只是看上去很美

文丨■王甄言

"多校划片”真的那么灵验吗?还有待观察。因为,多校划片有很多实际困难和障碍需要跨越,比如学位分配是否彻底,能否排除权力干扰,杜绝“条子生”,这既看勇气和决心,也看制度是否科学完善。离开这些先决条件和刚性约束条件,多校划片恐怕只是看上去美,因此,希望通过多校划片降温学区房,想法虽好,但然并卵。

多校划片,打破了现有生源的区域划分,有学区房未能必能百分百就近上学,买了学区房却未能获得学位,对这类买学区房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惩罚。但这并没有损害学区房的炒作价值。因为,其他片区的学生有幸上重点学校,但路程远,孩子上学不方便,学区房可以对外出租。事实上,这也是炒作学区房的原因之一,也是学区房不能降温的原因。

再者,有的家长并不会愿意自己的孩子上不了重点学校,会动用种种关系维持其既得利益,比如通过“批条子”择校。孩子上学近,也为学区房提供了炒作价值。只要学区房有炒作价值,资本就不会错过,学区房就不可能“降温”。换言之,希望学区房降温,就要消耗学区房的炒作价值。比如,除了多校划片以外,还要提供便捷的上学交通,可起到“辅助”降温的作用。

另外,重点学校附近的学生丧失了上重点学校的资格,家长心里不平衡,同时,因为丧失了就近入学的资格,增加了麻烦和交通成本,家长心理有怨言,总之,家长的工作不好做,多校划片的“戏旗又能打久”就是一个问题。同时,房地产开发商也不会理会这些“临时”性对策,仍然用尽手段炒作学区房,谁也没辙。

房地产开发商已经成为楼市价格的主导者,是不争的事实。房地产开发商不差钱,愿意请人策划,也不怕被人骂,没有什么缺德的促销手段干不出来,区区多校划片不过是螳臂当车,毫无影响。况且政府依赖土地财政,同房地产开发商站在同一条船上,对房地产开发商的态度向来比较暧昧,对房地产开发商的某些行为只会睁只眼闭只眼。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多校划片”会不会变成“掐尖”,或者成为“权贵”的盛宴,还美其名曰为了维护教育公平和给学区房降温,则是对民众的活生生的欺骗。因为,多校划片最终安排谁去重点学校上学,很难保证规则公平和操作过程公开透明,也难保证机会公平。结果,好事没有办好,反而产生新的不公平,制造新的民怨,岂非事与愿违?

“多校划片”只是形式公平

文丨■黄磊

用电脑派发和分配,实现了择校由“手动”向“自动”的升级,通过随机分配增加公平性,亦能降低对学区房选择性抢购的心理预期。然而,该举并不能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资源僧多粥少的本质,这决定“多校划片”充其量也就只能做到形式公平。

形式公平指向的是程序正义、权利公平和机会均等。诚然,这种公平于个体而言,代表着可实现同量的权利可能,也意味着资源能够平等得到分配的概率与机会。遗憾的是,这种形式的公平却并不代表着实质公平的实现,在资源匮乏甚至极度匮乏的情况之下,分配总量的缩减与分配基数的扩大只会让获取资源的概率越来越低,而这种低概率虽然等同,但并不意味着社会在发展,也不代表前进方向。

因此从优质教育获得可能性的角度来说,“多校划片”无异于朝三暮四的掩盖之法,在并未改变总量之下亦可谓换汤不换药,这非但没有满足民众追求教育资源的急切渴望,还可能促使民众为追求教育资源,将以往“学区房”的客观诉求载体转向寻求其他,诸如权力寻租,又诸如暗箱操作。

同时不得不面对的是,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小学初中,将单选题变成不定项选择题,在增加了可能性的同时,却也让原本明朗的就学之路变得更不清晰,这种迷茫则难免让家长们变得更加焦虑。而基于择校而做的就读、接送等各项家庭教育计划也将大受影响,这在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的同时,又不免也增加了新的社会问题。

退而言之,形式公平还有赖于程序正义的保障,有赖于公示制度和监督举措的落实,否则所谓的电脑分配极可能成为人为操作的暗箱与遮羞布,而“运气不好”则可能成为冠冕堂皇去搪塞众人的理由。而倘若离开这些相应的保障,那还可能落入寻形式公平而不得的尴尬局面。

“多校划片”恐只是“扬汤止沸”

文丨■张培国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的政策似乎正当其时。因为这不仅体现了政府部门遏制择校热、促进教育公平公正和均衡发展的决心意志,也传递出学校要回归本位,安心办学的教育走向。

对于这个新做法,点赞者有之,怀疑者有之。笔者则感到喜忧参半。喜的是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学区房的热炒不利于教育公平的推进,已千方百计来淡化民众择校意识;忧的是当前教育的不均衡表现在各个方面,“多校划片”只是让家长多了更多选择,但只要以分数决定孩子一切的教育导向不彻底转变,还会催生出其它不正常的东西。另外,“多校划片”和单校划片相比,新的划片规则会更加复杂,不确定性也更大,如通过电脑派位的过程是否有猫腻,其中会不会滋生腐败,这都会催生家长新的忧虑。

由此来看,教育部“多校划片”新规,虽然其解决学生家长困难的初衷是好的,但站在教育公平的角度来说,却显得“势单力薄”。因为只要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平均分配,任何时候,学区房都将是个众人争抢的好东西。终究会有家长以各种名义疯狂抢购,也会有开发商打着各种幌子来忽悠消费者,隐性的“学区房”大战也会继续打下去。

因此,笔者以为,要想解决这一难题,不能只是“扬汤止沸”,更要注重“釜底抽薪”。这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站到教育资源配置的高度上,对教育投资、规划、政策、管理体制动大手术,如探讨一下如何使优质教师资源流动起来,打破名校对名师的资源垄断;如要逐步加大落后学校的基础设施,补足教育资源短板;如逐步取消“一考定终身”之导向,推广公民素质教育等等。而这些不是单靠教育主管部门就能解决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齐心携手。笔者也奉劝各位家长,与其花那么多钱买学区房希望孩子上好学校,还不如家庭一起努力,给孩子树立一个爱学习、积极进取的榜样,毕竟进了好学校,最后学习成绩如何,还得靠孩子自己去努力,而激活孩子自身的内动力,比买学区房更重要一些。

“多校划片”是一副教育公平安慰剂

文丨■张全林

电脑随机派位好比撞大运,当某热点学校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时,则采取随机方式决定谁能入学。这对学生们来说并不公平。虽然“多校划片”有可能让某个热门学校的学区房降温,但也有可能让择校热重新从“拼房”再转回到“拼爹”,教育不公会仍然存在。

实现教育公平不能靠剑走偏锋,要依靠抬高教育均衡的底线,让更多的家庭门口就有好学校才能刹住择校之风。如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带动相对薄弱学校的提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区域内、区域间教师流动;加大规范办学力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这些措施,才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治本之策。

解决教育公平问题,首先要适度进行教师交流,提高普遍教育水平。换句话说,就是要达到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目标,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比较平衡,不存在好学校、差学校,家长们自然不会为了子女上学再去拼房拼关系,所谓学区房之热,自会釜底抽薪。

道理很简单,一旦实现教育资源的配置均衡化,义务教育质量普遍提高,谁还会让孩子冒着各种风险、大老远去上“名校”?要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各级政府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比如着力扶持弱校,将弱校做强,择校冲动将会迎刃而解。有些地方目前通过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校企联姻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扩大优质教学资源,不失为一项积极的措施。

政府部门转变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不搞“盆景式”学校,促进所有公办学校的办学标准、办学条件、办学水平一致。同时,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也应该逐步推开。公立学校的教师,实行城乡交流制度,凡是在边远农村执教的,增加补贴,并可在职级晋升方面享受优待,用政策杠杆撬动教师到乡村教书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学区教育资源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加强乡镇学区建设 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
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笨柴兄弟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学区房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