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钢铁产销格局与我国应对之策

2016-07-19 06:42徐强
中国国情国力 2016年7期
关键词:贸易摩擦钢铁应对策略

◎徐强



全球钢铁产销格局与我国应对之策

◎徐强

以今年4月布鲁塞尔全球钢铁会议为标志,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的贸易摩擦压力全面加大。从全球钢铁生产贸易格局基本发展态势上看,实际上直至目前我国钢铁出口并不是造成全球钢铁供给过剩的主因。不过,正由于我国钢铁生产主要满足国内需求,在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钢铁业应自主进行全方位的供给侧调整,提升全行业国际竞争力,并减轻贸易摩擦压力。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面临较大贸易摩擦压力

今年4月18日,由比利时政府和经济合作组织(OECD)共同举办的钢铁行业过剩产能和结构调整高级别研讨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30多个经济体与会。会后,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墨西哥、韩国、瑞士和土耳其8个国家和组织联合发布“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和结构调整”声明,会议未达成其他实质性成果。会上大部分欧美国家总体认为我国钢铁业产能过剩冲击了全球钢铁市场,中国代表团对此予以反驳。美欧部分国家之所以指责中国,原因在于欧美钢铁业遭遇困难,而发达国家,特别是欧元区各国本来经济增速就相对低迷,国内没有适当的增长性行业能为失业者提供快捷转岗机会。在国内面临就业压力情况下,自然在第一时间将问题根源聚焦到我国钢铁出口。

摘要:钢铁供大于需是各大钢铁生产国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问题,各国都应该分担责任。以今年4月布鲁塞尔全球钢铁会议为标志,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的贸易摩擦压力全面加大。在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钢铁业应主动进行全方位的供给侧调整,提升全行业国际竞争力,并减轻贸易摩擦压力。

关键词:钢铁;贸易摩擦;应对策略

在会议前后,美欧政府面临来自钢铁产业界压力,频繁对华发起贸易摩擦。2014年,美国曾对中国碳钢合金盘条钢材发起“双反”调查;2015年6月24日,美再对中国镀锌板产品发起“双反”调查,8月18日,再对中国冷轧钢板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其中,2014年调查终裁是对河北钢铁、沙钢、日照钢铁和本溪钢铁等钢企征收106.19%-193.31%不等的进口关税,而2015年的两起贸易调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均作出产业损害肯定性初裁。

2015年,欧盟已数次针对进口中国钢材进行反倾销调查。今年2月,欧盟委员会先宣布针对进口自中国的高抗疲劳性能钢筋征收进口关税,再公告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无缝钢管、中厚板和热轧平材钢三类钢铁产品同时发起反倾销调查,对产自中国的冷轧钢板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对产自中国和俄罗斯生产的冷轧扁钢征收临时关税。

除美欧外,其他经济体也时有类似动作。据我国商务部数据,2015年,美国、欧盟、印度、土耳其、墨西哥和巴西等14个经济体对我国钢铁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37起,涉案金额47亿美元。今年以来,新增9个经济体对我国钢铁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5起,涉案金额23亿美元。

布鲁塞尔会议本身一定程度由频发的贸易摩擦推动,而会议成果相对寥寥意味着今后若干年全球钢铁行业仍将发生大量贸易摩擦。

我国钢铁出口对全球钢铁产能过剩责任相对有限

1.从初步印象上看,我国确实是全球钢铁生产和贸易的“庞然大物”

(1)从粗钢生产国际格局上看。据世界钢铁协会《钢铁统计年报2015》提供的数据,2015年世界粗钢产量16.7亿公吨,其中主要产钢大国中国、日本、美国、印度、韩国、俄罗斯、德国和巴西的粗钢产量分别为8.22、1.11、0.88、0.87、0.72、0.71、0.43和0.34亿公吨。中国占全球粗钢总产量的49.2%,而其他七个国家占比总和为8.7%。

(2)从钢铁出口国际格局上看。据各国海关数据,2015年我国钢铁出口额492亿美元,而出口额排在后面的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和比利时的出口额分别只有275、202、153、146和139亿美元。

然而,钢铁生产和出口规模只是问题的表面。基于比较式分析全球钢铁贸易和生产国际格局的演变过程和当前态势,不难发现,我国钢铁生产和出口对当前全球钢铁产能过剩应担负的责任非常有限。

2.我国钢铁产销对全球钢铁产能过剩影响有限

(1)我国钢铁出口额大幅增长并非通过挤占其他国家市场空间实现。进入21世纪后,我国(指中国大陆关税区,下同)钢铁出口额(按海关数据HS第72章口径,减去转口贸易后的本地出口额)增速较快,2008年达534.7亿美元,是迄今为止年度历史最大值,以后各年我国出口额都未超过上述峰值。2002-2008年,我国钢铁出口额年均增速高达68.9%。出现这种高增速部分原因是原来我国钢铁出口额基数相对较低。实际上这一时期我国钢铁出口额增量为512亿美元,大概只有全部全球出口额增量的13.1%,这种增量贡献率显著低于中国人口占比18.8%。换言之,即使是我国钢铁出口增速最快时期,其他经济体出口增量也在快速增长,从人均角度看,甚至其他经济体国际市场规模扩张相对程度还更大。这里列举其他四个钢铁出口大国作具体观察。2002-2008年,日本、德国、韩国和俄罗斯钢铁出口额增量分别为260.3、275.9、162.7和221.9亿美元,整个时期上述四个经济体人均GDP和国内要素成本均比中国更高,而四者人口总量连中国1/3都不到,可是四者钢铁出口额增量总和高达920.8亿美元,接近我国出口额增量的一倍。由此得出结论,我国钢铁出口额逐渐上升到全球第一,完全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且我国参与钢铁产业国际分工重组的自然结果,我国参与这一过程的应得利益并未超过合理限度。

在出口额快速增长过程中,我国钢铁国际市场份额,并不是通过廉价的要素成本和产品价格,挤占其他国家的市场空间来获得;其他国内要素成本比中国高得多的产钢大国,在这一全球分工重组中获取的出口额增量总和,实际上比中国要高得多。

(2)我国人均钢铁出口额仍大幅低于其他钢铁出口大国。2014年,我国钢铁出口额占全球钢铁出口额比率为13.7%,明显低于人口占比18.8%。在2015年钢铁出口额排名靠前的主要经济体中,除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捷克和墨西哥等少数经济体之外,其余所有经济体,钢铁出口额占比均大于其人口占比。其中,出口占有率排在中国之后的日本、德国、韩国和俄罗斯的钢铁出口额占比分别为8.2%、7.2%、5.9%和5.1%,而其人口占比分别为1.74%、1.13%、0.65%和1.95%。四者钢铁出口额占比总和为26.4%,接近中国的2倍。而四者人口占比为5.47%,连中国的1/3都不到。由于我国钢铁出口占比小于人口占比,因此中国的人均钢铁出口额会小于全球平均水平,而日本、德国、韩国和俄罗斯等国则大幅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14年,我国的人均钢铁出口额为40.6美元,远低于日本、德国、韩国和俄罗斯的263、351.9、482.6和144.4美元的水平,也低于美国55.1美元的人均出口额。

(3)我国钢材生产一直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尽管我国粗钢产量接近占到世界一半,但这种产能容量,主要还是受国内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拉动才得以形成,我国钢铁产业的主要目标市场是国内并不是国外。根据世界钢铁业协会的数据,可计算各国国内钢材使用当量占粗钢生产量的比率,2013年中国该比率为82.8%,而日本、德国和俄罗斯等钢铁生产大国分别为43.5%、66.3%和75.7%,显著低于中国。我国不仅没有任何补贴性质的政策刺激钢铁出口,还对部分品种钢铁产品加征出口关税。因此,只能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中国和其他国家一道,现在都面临钢铁产品供大于需的矛盾,我国钢铁供给增加并不是国际市场供大于需的主要原因。

(4)我国钢铁需求下滑才是全球钢铁产能过剩的部分原因。截至2008年,我国钢铁出口增长额度都相对大幅低于其他钢铁出口大国,直至2015年我国出口额仍低于2008年峰值。因此,我国钢铁出口不应为全球钢铁产能过剩承担主要责任。中国非但未通过出口去挤占他国市场空间,过去,实际上中国还通过高速增长的钢铁需求,为其他国家钢铁生产创造过巨大市场空间。2011年,我国钢铁进口达历史高峰,为280.6亿美元,是2001年进口额的2.6倍,年均增速达10%,远大于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中国进口钢材以本国企业不能生产或较少生产的中高端产品为主,卖家主要是中高收入经济体,这也是这些年部分中高收入国家钢铁出口维持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进入中后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也因为我国能够越来越多地生产原来不能生产的中高端钢铁产品,致使我国对钢铁的进口需求自然会下滑。因此,关于部分钢铁大国面临的国际市场萎缩和工人失业问题,如非要说和中国有关,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钢铁需求下降才是其部分原因。

钢铁行业应主动通过供给侧调整化危为机

预计在布鲁塞尔世界钢铁大会之后约5年左右时间,世界主要钢铁出口国家钢铁业都将面临行业转型和人员分流问题,各国政府迫于国内行业企业压力,仍不时会对我国钢铁生产和贸易发出各种指责。为此,我国政府不可掉以轻心,应从多方面开展工作,准备打赢钢铁贸易摩擦的持久战。

我国目前相对庞大的钢铁产能主要是响应国内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当国内经济增长放缓时,国内钢铁企业首当其冲,会比国外企业遇到相对更大的供给过剩压力,而频发的贸易摩擦则表明国际市场已不能为国内产能过剩提供主要出路。因此,除在贸易摩擦和国际市场等方面开展需求侧工作之外,我国钢铁行业和企业要下定决心,主动通过供给侧调整,实现全行业化危为机。

1.提升行业生产集中度和劳动生产率

我国钢铁业目前前10家生产集中度约为37%,远低于美国的70%。另外,我国部分企业虽然粗钢生产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核心竞争力并不高。根据国际钢铁协会于2015年6月发布的报告,在世界级钢铁企业竞争力最新排名中,共有36家钢铁企业上榜,韩国浦项钢铁公司以7.91的加权平均分蝉联第一,美国纽柯公司和日本新日铁住金公司分别位列第二、第三位,中国宝钢仅排名第22位,较2013年前排名大幅下降。其他主要中国大型钢企排名都有所下滑。因此,我国钢铁企业要借助本次全球钢铁产能过剩的机遇,从人员分流、设备更新和合并重组等多方面开展工作,在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管理流程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变革,大幅提升钢铁行业的规模经济度和劳动生产率。

2.提升钢铁产品结构优化工作

我国钢产品中特殊钢占比较低。目前在发达国家钢铁工业总量中,特钢产品占比约为15%-25%,其中日本、美国和欧洲的占比分别为25%、20%和18%左右,而我国仅为8%-10%。我国附加值相对较高的板管材比率也只有48%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总体上看,我国钢铁产品以低附加值为主。此外,中高端汽车板材、高牌号硅钢和高端建筑用钢材,部分铁路、船舶和航天工业所需高品质特钢,我国都仍然需要进口解决。鉴于上述情况,在钢铁行业适应性调整过程中,一方面要批量淘汰一般性钢材产品的落后产能,另一方面,要增加各种特种钢产品的技术开发和成套设备投资。

3.提升钢铁生产绿色化水平

国际钢铁领先企业,特别是欧洲钢铁企业,主要从钢铁循环经济技术和钢铁冶炼技术改进两方面着手,实现钢铁生产废物排放减少和能耗效率提升。以德国钢铁工业为例,其炼钢过程中产生的炉渣和钢渣,被再加工利用的比率超过90%;炼钢粉尘也被回收利用,成为水泥生产原材料。此外,先进冶炼技术使得德国高炉炼钢法所需能耗和废气排放都已接近理论最低值。我国钢铁企业应以国际领先企业为标杆,加强新的绿色生产工艺的研发,全面翻新再造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以实现钢铁生产过程的循环经济和能耗废物降低到极低程度。

4.提升钢铁新产品新工艺研发能力

在炼钢新工艺研发方面,德国已形成高校、行业协会和企业协力合作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并推动炼钢新工艺不断提升,能耗和废物排放不断下降。韩国浦项制铁公司则构筑了以自身为中心的庞大研发体系——“泛浦项领域产学研协同合作体系”。该体系涵盖技术管理委员会、技术战略委员会、浦项工科大学、浦项产业技术研究院、浦项技术研究所、全球研发中心、海外研究机构和合作研发机构。浦项制铁最近研发成果主要包括超高强度抗拉汽车用钢、先进高强度汽车用钢、高强度炼钢控制技术、高分子聚酯涂层汽车钢板和高强度TMCP超厚板焊接技术等。借鉴国际领先企业的做法,我国钢铁企业应从加强研发队伍机构建设和拓展企业对外研发合作交流深度两方面,全方位提升我国钢铁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能力。

■ 皓月唱韵 胡科/摄

5.提升钢铁产业链上研发生产贸易环节互动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2015年4月,在京津冀三地科技主管部门的推动下,包含70余家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的“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正式成立。2015年7月,河北钢铁集团与上海宝山钢铁公司共同合作建立我国钢铁电商联盟。目前,上述中国钢企联盟的合作还集中在钢铁产品的部分价值链环节。未来,政府应加强引导,钢企应努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投资参股和合作协议等多种方式,把钢铁企业、供应商、用户、金融机构、技术服务机构、设计机构、贸易机构、物流配送机构和科研机构等涉及钢铁产品价值链各环节的社会各方力量不同程度地整合起来,形成全方位钢铁产业联盟,实现产销研数据分享,并成为各方合作共赢的互动平台。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单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DOI:10.13561/j.cnki.zggqgl.2016.07.019 ■ 编辑:云霞

猜你喜欢
贸易摩擦钢铁应对策略
没了它 钢铁侠还能成为超级英雄吗?
本期主题:海上钢铁侠
文化价值维度下中美贸易摩擦官方报道的语言对比
去产能格局下出口贸易摩擦及其防范
包容性增长视角下我国贸易摩擦应对新策略探析
中国对外贸易摩擦问题研究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