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的镜头态度

2016-07-20 21:03赵冠铭
记者摇篮 2016年7期
关键词:镜头新闻民生

赵冠铭

【摘 要】民生新闻常以讲述百姓身边的事件及人物为主要内容,很多是真善美、假恶丑的新闻故事。对这类贴近百姓的新闻,画面镜头是最有说服力的表现元素,摄像记者更应该有意识通过镜头画面体现态度观点——或弃恶或扬善。本文试图从摄像记者的角度,阐述怎样通过镜头画面表达新闻态度,充分发挥镜头画面符号优势实现良好的信息传播。

【关键词】新闻 民生 符号 镜头 态度

真实、客观、中立是新闻传播的原则之一,但在反映真善美、假恶丑的民生新闻里,新闻就不能没有态度立场,作为电视符号之一的镜头更是立场的重要阐释者,它具有完整表达新闻所持的弃恶扬善态度的能力。这里所要论述的是镜头画面的摄制者——电视摄像记者如何态度鲜明地用镜头表达自己态度观点,运用电视符号(镜头),与解说文字一起完成信息的正向传播。

一、镜头态度的建立

具有视听功能的电视新闻有多种符号元素,正因为这些独具特色的符号,使电视新闻相比纸媒体新闻、广播媒体新闻就更具有影响力和说服力。而在这多种符号元素中,镜头画面是最重要的符号元素,是最具有直观阐释功能的一种语言,因此更应引起电视新闻摄像记者重视,很好选择运用。

就媒体个人而言,态度是我们对外界事物一贯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一定的行为倾向。那么对于真善美、假恶丑的社会新闻,态度的建立对于新闻采制者来说尤为重要,“有温度”的新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认知论者将态度看作是由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三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整体,是对态度对象的理解、情感和行为的相互关联的比较持续的、某一个人内部的系统。这正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的素质评价体系。建立认知成分是记者对态度对象(被采访者)的认识和评价,是记者对于对象(被采访者)的思想、信念及其知识的总和。记者情感性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被采访者)的情绪的或情感性的体验。而行为倾向是记者对态度对象(被采访者)向外显示的准备状态和持续状态。那么,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他的职业态度应该是从善如流、疾恶如仇;他的情感应建立在坚持新闻的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以人民利益为准绳,宣传党的政策,反映大众心声;他的行为倾向更应该是主持公道,坚持正义,爱憎分明。尤其在这类真善美、假恶丑的社会新闻里,就不能没有态度,不能保持中立。我们在新闻实践中会注意到一种现象,凡是那些优秀的民生新闻片往往都是以个性取胜,态度观点鲜明取胜,从而打动受众,影响受众行为。

我们也观察到,在民生类新闻节目中,有些民生类社会新闻片的出镜记者和摄像记者常常把一些应该很有立场的新闻拍摄得平淡,思维陈旧,镜头呆板,空镜头充数。当然,新闻的客观真实原则是新闻从业者的底线,但对善与恶内容的新闻,仅有后期新闻编辑的态度在里面,而镜头画面未能有所体现,那么新闻编辑的态度再鲜明,新闻的态度表达也会打折扣,这样的新闻减少了张力、冲击力,镜头画面就没有情感,甚至显得冷漠。你会看到,这类新闻中的镜头画面中立,中规中矩,四平八稳,景别无含意,光影平白,推拉摇移无目的。从电视符号学角度来看,受众可能还会产生茫然或误解,严重的还会不经意产生误导。因此,强调镜头态度在民生新闻里的表达有着重要意义——这类新闻里,不要忽略态度表达,并且态度不能模糊。

二、镜头态度的表达

如果新闻采制者具有了镜头态度表达意识,就有一个表达方法和技巧。

视听媒体中常有句话说是“镜头是有思想的”,它用画面告诉人们事实和事实以外的内容。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摄像记者很好地把他的情感通过镜头表现出来。比如辽宁广播电视台播出过一条民生新闻,是讲一台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货车意外出现交通事故。摄像记者途中相遇,拍摄了事故现场,又发现了一个特殊人物,采访了一个救人青年。他在燃烧的大火中,把困在车里的乘客拽了出来。被救者家属感激不尽,周围群众说,“没有这个小伙子冒死抢救,车里的人就完了!”这时摄像记者又抓住机会抢拍到救人者满面灰尘的面部特写,不失时机地抓拍几个群众的特写。同时抓拍到了趁火打劫者偷抢车厢财物行为。逆光中,那几个黑影拖拽财物的全景、特写影像令人厌恶。这组镜头满足了受众的心理期待,也是摄像记者的态度表达,即对英雄的赞美和对趁火打劫者的抨击。换一个思路,如果用常规思维摄制,因为事故现场的紧张气氛,很可能拍成一条常规性写实性的交通事故新闻,即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故和人员伤亡情况。我们在想,为什么这个记者能在这种极端现场迅速调整新闻视角,把交通事故现场拍出一条宏扬正能量的民生新闻?这里不能不说,该片作者积累的不是一日之功,他能恰到好处地运用电视声画符号表达一名记者应有的态度和情感,宏扬了社会正能量,也体现了这名记者的综合业务素质。由此可见,对于这类或正或反的新闻片,通过摄像记者所掌握的拍摄技法,灵活运用,便会事半功倍。

态度是一种能力。面对新闻事件,当你可以深入思考,有了熟练驾驭题材表达态度,这样的新闻片就一定有极高的含金量。那么怎样培养自己的这种能力?注意哪些问题?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以镜头性格彰显态度。电视镜头符号都是有个性的,不同的手法会带来不同的心理体验,熟练掌握拍摄技巧的人主观上有鲜明态度,一定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别、不同的光影用镜头语言讲述他所要表达的观点。“全中特写酸甜苦辣,推拉摇移人间风云”,说的就是镜头语言效果。这些手法常常在故事片里展示,摄像记者应该留心借鉴。

2.提升新闻嗅觉能力,善于发现有温度新闻。前述的例子就说明了一名新闻采制者能在特定的场景下迅速做出恰当的新闻角度调整,这是建立在态度基础上的一种能力,一种敏锐嗅觉度。新闻敏感是需要主观努力去学习积累,是需要自我业务修炼,需要观摩借鉴,注意综合知识的积累,提升自己宏观微观思维能力。

3.态度表达要恰如其分又不失公正客观。在新闻实践中,有一种说法叫“舆论绑架”,其实就是一种利用舆论压力改变事态进行的不公正现象。这样的结果不仅可能会伤害媒体自身的公信力,也会使新闻从业者丧失自律,失信于人。态度与公正并不矛盾,摄像记者应该保持严格的自律,取信于民。

4.态度表达更要准确清晰,不可模糊。对于人性类的新闻事件,态度表达应准确清晰,表明错在哪对在哪,或深层原因是什么,应该作出交代。比如对街头围观伤者这类新闻事件,就不能简单以人们冷漠作结论,因为围观者的人身安全需求也是重要的,深层原因也可能是当时公共安全环境还需要完善。这些内容应该在片子里交代解释,否则就会造成认识上的混乱和误导。

5.态度表达避免造成道德、法律相伤。比如有些家庭纠纷新闻事件常常是道德占得住脚,法律不支持。这种情况就不能混淆,各论各的,道德论道德,法律论法律。不可支持了道德却违法。避免误读新闻事件,得出错误结论或使人更茫然。法律是底线,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具备尽可能多的法律常识。

人们在观看电视民生新闻时,电视新闻的符号功能始终是在新闻制作者的态度情感行为的作用下体现在镜头上,作用于受众,他们在不同层面理解着电视新闻内容,体验接受着新闻内容的喜怒哀乐和认知。

三、态度表达需要合作者的默契配合

传统电视媒体中,新闻的采制经常是出镜记者和摄像记者两人一组共同完成,这个过程中,传统程序是出镜记者的语言常作为新闻结构基础首先被考虑。但在一些新闻现场里,经常是镜头画面引领了出镜记者的思路,这就要求在新闻现场,摄像记者与出镜记者应有很好沟通配合。摄像记者所秉持的态度也应该正是出镜记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有句老话说“电视是综合艺术”,是多种符号元素的集合体,事实上电视是有多人共同完成作品的属性,这就要求合作者应该具有共同的价值选择,志同道合。否则,片子一定是干枯乏味,画面与文字内容两层皮。新闻片里,镜头是灵魂,镜头也最为鲜活,自然承担着更重要的阐释功能,可充分表达新闻态度。那么如何在采制新闻时达成与出镜记者(合作者)的共识,我们有如下思考:

1.新闻采制前的沟通。新闻线索获取后在有限的信息里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进展会怎么样,在到达现场前摄像记者与出镜记者初步作一个判断和定位——评估眼前应该是一类什么风格的新闻片,用什么镜头语言讲述。此前思考越多,临到现场越从容,摄像师可以充分携带适配摄制设备,实现自己的镜头设计,表达自己的态度观点,顺利完成摄制任务。

2.新闻现场的提醒和调整。在复杂的新闻事件现场,有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由于经验、知识、阅历、价值取向的不同,采制新闻常会有不同理解深度和新闻视角,一定要双方在第一时间确定方向重点,并达成共识。避免错失新闻事件的重点人物或事件主要情节,造成镜头无法挽回的缺憾,造成态度表达的素材缺乏说服力。

3.摄像记者掌握镜头语言,增加后期制作时的素材挑选提炼空间。我们在后期制作中经常看到摄像记者设计拍摄的镜头画面有些是零散和不系统的,其实这里经常是可以找到一些与其它镜头组接起来便产生鲜明态度的镜头画面,使素材更具说服力。因此,摄像记者了解掌握蒙太奇语言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在前期拍摄中摄制大量有态度的镜头供后期制作挑选使用。

4.熟悉相互的语言文字和镜头表现风格。我们在电视制作时经常可以发现,看了片子后就会说这是某某人拍的。这看起来很奇怪,看画面怎么会知道是谁拍的?其实这正是镜头符号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和个性。这种镜头符号的形成是多年工作积累而成的特征,是一种语言风格,是一种形象,或者说是一种工作习惯。因此,在合作中需要很好地磨合,经常地沟通交流和观摩。努力营造双方个性风格正向整合,统一为一个态度、一个目标,达到相互和谐的叙述风格。

在信息传播中,说服的效果如何也取决于说服者的个人品格,这种说法一方面解释公共媒体整体形象品格,也泛指媒体中的个人品格的重要。因此,镜头态度是与媒体公信水准密切相关。所以民生新闻有态度并且要鲜明,有态度也一定要公正。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镜头新闻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三维场景浏览中建筑造型的特点及镜头运用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立体视频资源存储入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