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下体育教师的转变与完善

2016-07-26 14:26张维斌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新课程教学方式

张维斌

[摘 要]伴随着阳光体育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展,体育课程改革变得势在必行,因此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想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真正提高青少年体质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终身体育习惯。毋容置疑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变,如体育教师角色定位、教学动机、专业素质、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力求通过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主要传授者的改变为新课程改革保驾护航,使得这项改革得以真正有效的得到落实。

[关键词]新课程下;体育教师

哲学上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以前,在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和前苏联体育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初次建立了学校体育教学体系,其对当时体育教学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方式过度的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学方法和内容的选择都有明确的规定,这就意味着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适时的完善和自我转变迫在眉睫。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古至今,教师一直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播者,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社会定位。甚至在20世纪,教师也同样延续着原有的社会定位,直至今日,教师的角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特别是课程改革提出后,教师被重新定位,其不再是知识的载体,信息传播的工具,师生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其更多的被作为引导者和合作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思维方式,强调学生的体验。所谓的体验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发现,用自己的感知力去体会课程的乐趣,在主动中收获。这是以往改革中没有过的。因此,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味的循规蹈矩是不能满足于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了,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唯一表演者,学生也不再是观众,学生也是舞台中的一员,并且要充分体现其地位的存在。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去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挖掘他们的运动潜能,培养他们的锻炼习惯,在不断地交流和合作中使其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互动的、欢乐的课堂氛围下,完成教学目标,加深对体育的理解和认知。

二、职业动机的转变

众所周知,体育课程一直以来都归为副科,体育教师更是不存在成绩要求,升学压力,加上体育课始终被家长、学生、学校和其他老师视所忽视,造成体育教师的不受重视,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降低,丧失了正确的职业动机,“放养式”教学方式似乎更受学生的喜爱。所谓教师职业动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内部动力因素,直接影响着其发展的程度和方向。当然除此之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样化的。首先,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的转型,促使教师价值的多元化。而任何一种价值观的产生都依附于整个社会的环境,并会随其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教师作为社会人,其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其价值观的影响。当人们都在忽视其存在的重要性的时候,相应的也会使其对自身的价值观产生质疑,丧失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和动力。其次,琐碎的工作,升职的压力加上学校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导致教师工作热情消退、职业情感倦怠。更重要的是教师个人要借助课程改革的新契机,力求改变人们对体育课的偏见,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应对压力,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通过继续教育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科研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动机。

三、专业素质的完善

1.教学能力

目前来说,大部分教师的专业技能都过于单一,且以田径、篮球、足球居多,这样的专业设置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需求,专业技能的缺失使得许多项目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即使存在其他专业的教师,或因场地设施等原因被迫搁置,无法使新课程改革的纲领得到真正的落实。因此,当前体育教师的素质急需向多元性,综合性发展,不应满足于现状,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开阔自己的视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借助图书馆,校外场所等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将学生生活中的知识引入到课堂,在实践中领会知识,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更好的与社会结合,培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

2.科研能力的完善

体育工作者一直被认为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这主要是由于身体的健硕掩盖了人们对其内在的认识。毫无疑问常年的体育锻炼使得他们在知识的系统性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理论知识匮乏,在科研能力方面处于弱势。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发挥自身优势与借助外界资源是提高其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此外,身为体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相对于教研员来说教师更加了解当前体育在中小学的开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喜好,其研究更加的真实可靠,更具有实际的意义。

四、教学方式的完善

教学方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对象的身心特点和教学条件以及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而设计和实施的课堂教学模型结构和程序。其存在总是体现某种特定的价值取向和教学任务,蕴含着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文化。据此,教学方式的选择体现着教师的思路,关乎着整个教学计划能否得到很好的落实。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力倡导下,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方式不再仅是教师意识的体现,学生的兴趣成为教师设计的着眼点。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我国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面貌,即我国初步形成教育体系后的又一次大变革,相对来说更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整体步伐,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教师作为学生体魄的塑造者,同样肩负着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自我,重塑自我,培养全方位人才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新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李晋裕.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探讨.体育学刊.2001年第1期.

[2] 张伟.自我塑造—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修炼与提升.教师教育.

[3] 赵丽萍.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分析.体育学刊.2006年1月.

[4] 喻坚.阳光体育运动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文化导刊.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新课程教学方式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