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均衡研究

2016-07-26 07:01杨翠霞
河南教育·高教 2016年4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毕业生

杨翠霞

摘要:高校毕业生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河南高等教育每年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专业建设人才,由于体制机制的障碍,高校毕业生不能充分就业,毕业生就业失衡。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均衡,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共同努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均衡

河南是我国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高等教育实力相对落后,工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面临着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加快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实现经济振兴关键靠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和高校毕业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均衡发展是当下河南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河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状况评估

据统计,截至2015年5月21日,河南省普通高校共有129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52所(含民办高校17所,独立学院8所),高职高专院校77所(含民办高职高专院校20所)。就数量和质量而言,不仅与东部省份相比差距很大,就是在中部省份也处于相对落后水平。目前,河南没有一所“985工程”院校,仅有郑州大学一所“211工程”院校,高等教育总体水平还很落后,不能满足河南经济发展对高水平大学和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就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而言,纵观目前河南高校专业设置情况,普遍存在贪大求全的现象,造成专业设置雷同,百校一面,缺乏特色,不能满足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需求。

二、河南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分析

河南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围绕“两不牺牲、四化同步”的发展路子,加快构建“一个载体、四个体系”,推动“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用大枢纽带动大物流,用大物流带动产业群,用产业群带动城市群,用城市群带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根据河南经济发展战略,河南经济发展将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作物的进一步丰产丰收;实施创新驱动,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新兴工业经济;打造大物流商业圈,带动城市群和产业群振兴;推进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由此可见,河南经济振兴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非常旺盛。

三、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均衡的对策思考

河南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毕业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实现供需均衡。

(一)高等教育应加快转型发展,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当前,河南正在实施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各行各业急需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教育部鼓励一批本科院校适应经济社会需求进行全面转型发展,在此背景下,抓住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机遇,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应当成为河南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追求。在办学层次上,基于高等教育多元化人才培养趋势,实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一体化发展:在服务对象方面,立足地方,面向全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的上手快、动手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在办学模式上,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把课堂搬到企业,实现学校课堂一企业一线一学校实验室多元化育人模式,强化学生对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兴趣,增强办学活力,提高育人质量。因此,河南高校必须加快转型发展,着力培育竞争优势,凸现自身办学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问题,加大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成为河南高等教育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高等教育应加快结构调整,提升服务经济发展的水平

首先,应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学科专业建设必须以社会人才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积极培育与河南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相匹配的特色专业集群。一方面,要对现有的基础专业进行改造,重构课程教学体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之向社会急需的应用性专业转变,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对河南经济发展趋势和未来若干年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分析,提前进行研判,保持专业调整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积极发展新兴学科和专业,对河南未来社会发展急需的航空经济、新材料、清洁能源、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等紧缺专业有计划地给予重点建设,使之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匹配。同时,加快校企合作步伐,充分利用当地企业资源,搭建合作平台,实现订单培养,使专业建设与企业技术研发有效融合。

其次,应加快师资队伍结构调整。一方面,选派现有中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通过参与企业生产研发全过程,提升教师实践经历和实践能力,弥补学术性教学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外聘一批既有学术素养兼具实际操作和研发能力的行业企业优秀技术人员,使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补充,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学术素养、实践技能互为补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首先,大学生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到广阔的广大农村基层去施展才华,实现自身的抱负和社会价值。

其次,大学生要提升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在大学期间做好人生职业规划,在提升知识理论素养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实践实习活动,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专多能的适应多种岗位的复合型人才。

再次,高等学校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构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职业课程教学体系,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高大学生的择业技巧和择业能力。

最后,大学生要增强竞争意识,学会在人才市场上展示自我,推销自我,发挥自身的长处和优点,克服自身的短板与不足,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培育高效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大学生有效均衡配置

首先,要保证无形市场的有效信息量。—方面,要求并引导用人单位把用人信息和岗位需求全部录入就业信息库,为毕业生寻求用人信息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另—方面,引导高校毕业生将本人的基本信息和就业意向录入就业信息库,为用人单位寻求合适人选提供信息帮助。建设好无形市场,不仅可以提高毕业生优化配置的效率,而且可以降低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招聘成本,需要政府大力支持与培育。

其次,应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规范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供需行为,防止虚假信息和欺诈行为的产生。

当然,培育高效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需要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建设并重,需要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做出各自共同的努力。唯此,才能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和人力资源的均衡配置。

责编:晓成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201名新大中专毕业生入职昌飞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