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经皮穿刺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6-07-27 00:45
河北医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微创

吴 昊

(江苏省泗洪县人民医院, 江苏 泗洪 223900)



微创经皮穿刺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吴昊

(江苏省泗洪县人民医院,江苏泗洪223900)

【摘要】目的:观察微创经皮穿刺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两组,观察组实施微创经皮穿刺椎弓根内固定术,对照组使用传统术式,对比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及术后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术后功能障碍指数均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影像学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实施微创经皮穿刺椎弓根内固定术,临床疗效良好,手术情况及术后康复效果更理想。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椎弓根内固定术;微创;临床疗效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部位,也是外科主要的脊柱损伤之一,通常为外界高能量暴力冲击所致,大多数爆裂性脊柱骨折均会出现在胸腰段。近年来随着微创理念在外科临床的应用及微创技术、器械的不断完善,微创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式发展成型、逐渐展开应用,并显示出其明显优势。本文作者对我院部分胸腰椎骨折患者实施微创经皮穿刺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传统切开内固定术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以作临床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共46例,其中27例男、19例女,年龄(42.65±8.1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间隔为(2.53±1.26)d,骨折原因包括22例高空坠落、16例交通事故、5例重物压砸及3例其他;对照组患者共46例,其中25例男、21例女,年龄(43.28±7.6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间隔为(2.42±1.31)d,骨折原因包括20例高空坠落、17例交通事故、6例重物压砸及3例其他。两组性别构成、年龄、骨折原因构成、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病例纳入标准:临床检查结果及症状、体征符合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经影像学辅助检查均已证实确诊并明确骨折具体位置及类型[1];均为新鲜骨折、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指证且符合适应症,患者年龄18~65岁,入院时神志清醒、意识正常,生命体征稳定,无颅脑损伤;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排除标准:陈旧性骨折或伴有其他部位骨折患者,严重的全身性感染或伴有神经症状、脊髓损伤患者,恶性肿瘤或骨质疏松症患者,相关手术禁忌症或近期手术史患者等,以及妊娠、哺乳期妇女。

1.2方法:对照组实施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使用全身麻醉,患者呈俯卧位,消毒铺巾后,确定伤椎位置,在其中心做切口,逐层分离皮肤组织后将伤椎充分暴露,使用C型臂X线机定位伤椎后将椎弓根钉置入,在使用扩大管及保护套管后扩大钉道、拧入椎弓根螺钉,将连杆置入并锁住椎弓根、恢复伤椎高度,透视检查内固定位置良好而后撑开固定,逐层缝合。观察组实施微创经皮穿刺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使用全身麻醉,呈俯卧位,消毒铺巾后,确定伤椎位置及体表投影标记,在皮肤标记预定处作4个纵行小切口直达深筋膜,使用空心手锥钉穿刺后穿入伤椎的上下椎体椎弓根内,导丝沿空芯置入后通过空心套管逐级撑开通道;只保留最外层扩张套管作为攻丝进入通路,在攻丝置入后撤出扩张套管而将椎弓根螺钉插入;将4处椎弓根螺钉全部安装到位后测量连接棒长度,选择适宜长度、曲度的连接棒穿过螺钉钉尾将伤椎撑开复位,而后逐层缝合。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情况(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对手术前后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相关指标(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进行疗效评估,并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患者临床状况进行评定。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康复状况对比: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康复状况对比±s)

2.2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及ODI指数水平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及ODI水平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升高、后凸Cobb角明显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ODI指数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及ODI指数水平对比±s)

注:aP<0.05,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P<0.05,治疗后两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胸腰段是脊椎受伤的常见位置,该处骨折是临床脊柱骨折的最常见形式之一,通常在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情况下由外界暴力冲突所引起。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及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该病临床患病率在近年来出现快速升高趋势[2]。胸腰椎骨折临床上常表现出下腰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并伴有肌肉痉挛,该患者造成极大痛苦并会严重影响到其生活质量。该病常会同时损及脊柱前柱、中柱乃至后柱,造成胸腰部脊柱椎体不稳、向后凸出畸形,并会伴有神经的损伤,如不能有效治疗会导致瘫痪、肢体残疾等严重后果。

由于胸腰段骨折会影响到脊柱的稳定性及生理曲度,保守治疗常会出现进行性骨折移位,对脊髓神经形成压迫,因此临床上对胸腰段骨折主要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以往主要实施传统的开放性手术进行治疗,术式包括后路椎间融合、前路椎间融合、关节突椎间融合等,其中以后路椎间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术较为普遍。这类术式通过开放性切口将伤椎暴露,再使用螺钉内固定技术及相关器材对伤椎予以复位、融合等,该术式具有开阔的手术视野,方便进行操作,可以获得理想的复位效果并有利于融合的稳定性。但这类传统的开放式手术需要较大切口且对周围软组织进行广泛剥离,感染风险较高、术中出血较多,术后康复慢且并发症较多,容易影响到手术治疗效果[3]。 随着微创理念及相关辅助器械逐渐进入外科临床中,越来越多的微创手术方法与技术逐渐在骨外科临床上得到应用与普及,而微创术式损伤小、出血少、安全高、易康复的优势快速得到医师与患者的普遍认可。微创经皮穿刺椎弓根内固定术是目前临床较为完善的脊柱骨折微创治疗术式,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可以显著减小手术切口及对周围组织与骨性结构的损伤,减少术中出血及对机体组织、神经的扰乱,缩短手术时间,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相关研究显示,微创术式具有与传统术式同样理想的治疗效果,均可有效改善后凸畸形及椎体前缘高度,且更为理想的缓解术后患者疼痛、改善其脊柱生理功能及生活状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影像学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指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实施微创经皮穿刺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与传统术式同样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能够减少出血及对周围组织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及整体治疗时间,对疼痛等生理功能具有更理想的改善效果。但在临床应用时亦应严格控制适应症,在术前对患者应进行全面评估,如出现伤椎处神经严重受压迫等情况不宜进行微创手术。

【参考文献】

[1]吴文溪,张志德,刘俊华.基础外科学[M].修订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222.

[2]林阳,潘剑成,张宗明,等.经伤椎椎体内植骨联合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研究[J].河北医学,2015,21(6):1000~1003.

[3]江伟,刘兵,余游,等.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21):4112~4114,4138.

【基金项目】江苏省科学基金,(编号:2010GXJS030)

【文章编号】1006-6233(2016)06-0936-04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6.06.020

The Efficacy of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Transpedicular Screw Fixation on Treating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Fracture

WUHao

(ThePeople'sHospitalofSihongCounty,JiangsuSihong2239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transpedicular screw fixation on treating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fracture. Methods: 92 cases with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fracture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transpedicular screw fixa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operation. The efficacy was compared. Results:The operation and post-operative recovery effec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postoperative disability index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duced evidentl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more evident (P<0.05). The imaging indicators of two groups improved evidently(P<0.05). There was no evide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ing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transpedicular screw fixation for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fracture not only has good clinical efficacy, but also has ideal operation conditions and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effect.

【Key words】Thoracolumbar vertebral fracture;Transpedicular screw fixation;Minimally invasive;Clinical efficacy

猜你喜欢
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微创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注射硫酸钙在20例胸腰椎骨折微创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综合护理与康复训练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应用观察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陈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