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研究

2016-07-27 10:46李锐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改革实践大学体育

李锐

摘要:针对我国当前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常态,分析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存在的诸多不足,并从指导思想、实践方式与方法、实践效果反馈与评价等几个方面提出改革设想,实践性地将该改革体系应用于成都理工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通过对教学实践效果的反馈和评价,验证对当前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并对体系改革的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大学体育;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4011504

Abstract:Nowadays, the sports cause of China is meeting a new stage, in which both the role that sports play in people's daily life and its social status have qualitatively changed. To accommodate it to the "new normal", we must make a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revolution and practice, of which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s the public curriculum system for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further analyzed the revolu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public curriculum system for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age, mainly from four aspects: backgrou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guiding ideology, the concrete method and way, and the efficiency.

Key words:college PE;system of public PE curriculum;reform practice

1 背景与现状

当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正迎来新的阶段。一方面,国家继续大力推行全民健身政策,不断扩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与体育活动规模,并通过宣传与教育让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发生了根本上的改观;另一方面,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体育纳入促进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在上述情况下,体育由原来单一的娱乐手段或健身手段,向集社交、健身、娱乐、文化等多元化手段或概念的方向发展,逐渐转变为人们的一种基本需求。这种“新常态”对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

高校教育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培养专业性以及实用性的社会人才,通过教育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几乎所有大学生都要参与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具有保证大学生身体健康、发现体育人才的目的外,还具有培育体育文化氛围、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作用。但是对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还没有完全适应目前的新常态,存在以下不足,如对基础教学价值认识不足;课程缺乏开放性,课程之间缺少层次性;教学方式与内容比较单一等。因此,现阶段大学体育教育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亟待一次科学的、系统的改革实践。对此,国内许多学者开始了思考与探索。宋尽贤等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历程,为新时期的改革提供了充分的依据[4,7,11]。苟定邦、王淑英、刘冰等比较分析了“十二五”时期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设置[1,3,5,10],苏雯等思考了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发展趋势[6],陈邦军等采用不同视角去探讨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方法[2,8,9,12]。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结合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正面临的新常态,针对一般多科性大学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

2 指导思想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构建之前,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程缺少明确性的指导目标,只是将增强体质、培育学生的体育素养等内容作为基础。《纲要》的提出明确了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目标,并通过对学生基本状况的分析,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健康等多个领域进行了目标的确立,充分彰显了现代体育教学的全新发展方向,同时也为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及其教学目标的确定提供了科学化的依据。在坚持以《纲要》为根本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常态做出进一步的强调与调整,主要包括:

第一,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重视基础教学。国务院推行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制度体系全面突出了“健康第一”的宗旨,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大学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而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进而提高个人素质,是大学体育教育的深层目的。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入手。任何一个体育项目所需的基本素质都是力量、速度、柔韧性等基本身体素质,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参与体育的基本前提。所以,在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中突出基础教学尤为重要。

第二,坚持向教学多元化方向改进。教学多元化具体包括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以及教学形式的多元化。过去单一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影响了教学质量。此外,这种内容与形式过于单一的教学,大幅降低了教学效果的持续性,使学生在相邻两次课程期间缺乏实践与巩固。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可以尝试丰富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形式与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正常的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体育活动等结合起来,让多种形式与内容的体育教学相辅相成,进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引进新的教学理念,让课程的学习更具有自主性。传统体育教学的内容是固定的,这带来两方面的局限性。首先,学生所学习的运动项目不一定适合学生自身,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其次,单一的教学层次可能使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达到要求,也可能是使基础较好的学生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进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给予学生更高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基础、特点以及兴趣,选择性地且具有较强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3 实践方式与方法

3.1 总体设计

在原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笔者针对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改革方案,涵盖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教学方式。一方面,引入了 “分层教学”与“深度教学”的理念,将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并针对体育基础较为突出的学生进行专业的深度教学。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提高,甚至是参加体育竞赛取得优异的成绩。另一方面,在重视基础教学、突出“健康第一”宗旨的前提下,笔者引入大量的课后实践活动,并将体育选修课、体育社团活动与必修课相互结合形成一套体系。这项措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教学效果的延续性与学生兴趣的易激发性和持续性,具体的思路与流程如图1所示。

3.2 具体课程体系设置

以成都理工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为例(表1),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可以更好地辅助必修课的教学。此外,该课程体系包含的体育项目丰富,给予了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

根据笔者提出的新课程体系(图1),在坚持教学大纲宗旨的前提下,做出以下调整:

首先,将大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统一安排为基础教学,即基本身体素质教学。理由是,具体的运动项目都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作为参与的前提与基础。例如,篮球运动和足球运动中存在激烈的身体对抗,健美操和武术对身体的柔韧性与协调性要求较高。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基础,学生无法很好地参与到特定运动项目中去,甚至还有受伤的危险。因此,基础教学的地位十分重要。

第二,在完成基础教学后,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有正确的、量化的评价。如果学生经过一个学年学习仍不能达到基本标准,那么基本身体素质的进一步强化对于学生来讲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基本身体素质达到了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项具体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

第三,具体运动项目的学习不应当仅限于课堂上的常规教学,还应当包括理论学习与课外教学实践。课外教学实践可以是一般性的体育活动,也可以是教师开展的选修课。此外,我们也可以引入学生社团的

活动。多种形式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

堂上的教学效果得以延续。

第四,引入“分层教学”与“深度教学”的新理念。如果教师统一采用较高标准要求学生,那么基础较差的学生很难跟上教学进度或达到教学要求,学习兴趣与效果会大幅降低。如果教师统一采用较低标准要求学生,那么基础较好的学生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其学习兴趣与效果同样会降低。过去,我们曾倾向于采用较低的标准或适中的标准要求学生,但相比之下,显然根据学生基础不同进行分班教学效果更好,而这也有利于贯彻“深度教学”的理念。一些身体素质突出的普通大学生,具备参加高水平学生体育竞赛的潜力,由于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的训练而无法发挥出全部能力。而通过分层教学的方法,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学生,并引导他们进入具有较强专业性的专项学习。

4 实践效果反馈与评价

经过研究笔者发现,突出基础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健康状况与精神风貌。在此基础上,引入理论教学与教学实践,学生的课余生活得以丰富,对体育的认识、了解与兴趣逐渐加强。最后,引入“分层教学”与“深度教学”的新理念,不仅基础较差的学生得到了显著提高,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其中,“深度教学”理念的应用为具有良好天赋与身体素质的普通大学生拥有更多参与竞赛的机会,享受更好的体育资源,为体育资源的平衡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实践方面,笔者选取了《田径》与《攀岩》两门课程作为试点课程,并将上述改革与实践的思想与方法应用于这两门课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相比于改进前,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并普遍有更优秀的表现。其中,“分层教学”与“深度教学”理念的实践尤为成功。笔者及所在的教研团队通过分层教学发现了好苗子,再进行逐步筛选,最后通过深度教学培养大学生运动员。在深度教学过程中,笔者及所在教研团队进一步重视基础,并强调了教学或训练的专业性。近两年,通过落实“分层教学”结合“深度教学”的新理念,笔者及所在教研团队培养了多名优秀的大学生运动员。田径方面,指导的学生在2014年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获得男子1 500米、5 000米、10 000米和3 000米障碍冠军(普通大学生组别),在2015年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获得男子800米、1 500米和5 000米冠军(普通大学生组别),其中4项均超四川省大学生田径纪录。攀岩方面,指导的学生在第11届全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中取得了高校乙A女子组速度赛冠军。事实证明,笔者给出的改革实践方案,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是适应新时期体育事业新常态的良好改革措施。

5 小结

本研究就新时期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实践的背景与现状、指导思想、方式与方法、效果反馈与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研究发现,在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面临新常态的情况下,对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进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且具有深远意义的。我们必须坚持以《纲要》为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进一步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重视基础教学;坚持向教学多元化方向改进;引进新的教学理念,让课程的学习更具有自主性。在改革的实践方面,笔者提出:

1)将大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统一安排为基础教学,即基本身体素质教学;

2)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有正确的、量化的评价;

3)具体运动项目的学习不应当仅限于课堂上的常规教学,还应当包括理论学习与课外教学实践;

4)引入“分层教学”与“深度教学”的新理念。

其中,“分层教学”与“深度教学”两个新理念已经得到应用,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基本身体素质评价与课外教学实践两个方面需要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工作。

总的来说,实践证明笔者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建议是科学的,但改革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工作量。如何进一步优化改革的方法与方式的同时提升其普适性,是笔者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陈邦军,郑立红.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4):105108.

[2]刘忆湘,张先义.以终身健康为目标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37140.

[3] 王淑英.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4]尹小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政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5]刘兵.“十二五”时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6]苏雯.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及未来发展趋势[J].科技资讯,2013(5):197.

[7]宋尽贤,廖文科,主编.中国学校体育 30 年(1979—2009)[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李杰,何仲恺.北京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启示与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3):272273.

[9]辛利.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若干关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3):273276.

[10]苟定邦.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4):1921.

[11]于晓东.新中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体系研究:回顾、反思与建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1):1517.

[12]杨小帆.学科协同视域下的“美第奇效应”及其对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启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6):512516.

猜你喜欢
改革实践大学体育
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的实践研究
职业学校体育足球教学方法探讨
学前教育专业统一集中实习模式改革实践与反思
关于大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课程的探讨与分析
“思维引导”法在高职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教学中实践效果
大学体育网络化教学与管理模式探究
美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形式的嬗变与改革实践
《微生物与遗传育种》课程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