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健身课程资源平台信息化理论要素研究

2016-07-27 10:44祝文钢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云计算大数据

祝文钢

摘要:综合运用文献资料、统计、信息论中的信息架构分析等方法,对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理论研究现状与理论定位进行历史梳理和概念澄清,结合大数据的行业技术特点,对我国健身课程资源平台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理论元素展开理论审视,剖析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层次与理论内涵,讨论了云计算技术在健身类信息平台中资源配置环节上的技术地位功能特征,并对于我国未来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技术发展的理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大数据;健身课程资源;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4010906

Abstract:By adopting literature data, statistical method and information theory method, the research clarifies the concept of fitness course resources, and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outline, theoretical location and status of fitness course resources platform informatization.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g data industry technology, the study focuses relevant theoretical factors, connotation and layers on fitness course resources platform informatization in big data age, discusses the strategic role that cloud computing plays in distribution of fitness resources on the platform. At last, the research shows expectation on the technical development of the platform, and relevant suggestions are given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Key words:big data; fitness course resources; cloud computing

进入21世纪以来,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主要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变革性力量。上述新兴技术力量超越、突破甚至颠覆了传统信息资源在组织架构与传播环节上的旧有范式,为社会领域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与深刻的变革。作为基础性质的信息化资源,如何在大数据时代加快体育健身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是打造现代化健康产业必须直面的论域,也是将体育产业与信息化产业对接,将自身打造为经济增长极的必由之路。在现代健康产业的语境下,体育健身已逐步具备了与医学保健同等重要的理论高度与理论权重,然而作为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水平来看,前者显然还缺乏结构化的整合。作为体育健身资源平台建设的核心命题,我国在体育健身课程建设的理论要素领域探索起步较晚,在健身课程资源平台建设项目从论证到落地过程中,往往会在理论层与操作层上遭遇各种障碍。因此,势必要从整合理论要素的方向上做出突破,结合当代兴起的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技术背景展开理论考量,为推进并优化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本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当代健身课程资源的概念与技术内涵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从大数据技术的理论视野和发展逻辑出发,将其构成的云平台与传统的课程资源平台进行概念、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分,对于在大数据时代利用云平台整合健身课程资源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以及如何利用云平台整合健身课程资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进行理论要素的整合。

1 我国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理论研究现状与理论定位研究

1.1 当前我国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研究的发展现状

向社会大众提供健身课程资源是当代体育文明话语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环节,以资源平台作为投送健身课程的渠道与契机,则是计算机应用实现广泛普及,并且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健身课程资源结合自身的特殊文化结构进行信息化衍进的历史必然。我国对课程资源平台的理论关注,始于20世纪的最后几年,这与互联网兴起的时间大致上是相当的,例如,通过对知网文献数据进行全文关键词的查询整理,此类研究首见于《电化教育研究》之类的教育技术类杂志期刊,能够查阅到的代表性文献,是计算机技术对教育技术发展多元化影响的理论向度上提出了课程资源平台建设的命题。于今天来看,早期的理论洞见仍然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如研究中提出:“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教育 ……为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制与开发带来许多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 ,如网络化教学环境、虚拟化课程资源、平台化教学工具、超文本、超媒体软件设计、仓储式、积件化教材类型等。”[4]

进入21世纪,课程资源平台概念逐步形成并被学界所接纳。课程资源平台作为一项具有建制性的理论课题,首先源于我国在21世纪初远程教育的发展,在上述教育形式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对高质量远程课程平台潜在需求日渐增长与既有教育体系在供给数量、质量和投送效率呈现出的阶段性的供需矛盾,这迫使人们不得不从理论上谋求突破,对当时以及未来中国社会所迫切需要建构何种信息化课程资源平台展开反思和探索。这一理论探索,首先是从课程资源数据库建设的研究起步,发展到对多种课程资源数据库的集成化、系统化研究,再过渡到上述系统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上线发布、远程访问、后台维护与信息安全方面的技术性研究,最后演化到具有高度流媒体整合能力、多样性的信息传递路径、复合型的用户体验推送、强大的交流互动功能和快速智能响应特征的课程资源平台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兴起和发展的技术背景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该时期我国课程资源平台的主流建构模式是体育类精品课程资源网站或者健身课程类的视频点播系统。

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人类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从“互联网1.0”(普及阶段)陆续过渡到 “互联网+”阶段,这一阶段产生了若干具有标志性和符号意义的技术与实体产品,囊括了从云计算技术到新能源、智能化响应终端、智能手机和智能可穿戴装备等当下主流的科技成果,当然也包括了这些成果在社会各个阶层得到广泛普及的过程。在以往的历史阶段中,国人在学校教育的范畴之外修习健身课程,不得不依赖俱乐部、健身会、私人健身教练的健身指导,或者通过收看、观摩电视节目或健身网站上相应健身课程。对于健身课程资源平台来说,历史的契机在最近几年的信息化技术发展进程中逐步浮现出来。对于普遍具有健身诉求的社会公众而言,智能化终端和便携式移动可视化设备的出现使得上述变革的力量向着“互联网+体育健身”模式以更为迅猛的速度推进,这种体育健身模式无意也影响到了学校的体育教学与课程模式的发展,并逐渐勾勒出了在新世纪时期呼之欲出的“云体育课程”轮廓。有研究对南京市24所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了关于假期学生锻炼情况的调研后,提出了用智能体育平台协助在校学生进行自我健身的方案[5]。

1.2 健身课程资源研究的理论发展与早期的理论定位

从严格意义上讲,作为专属概念,以往的讨论更多地侧重从体育课程资源——而非从健身课程资源的概念出发来讨论有关课程资源平台的建设问题。通过分别将上述两个关键词在CNKI体育类科研文献数据库搜索,并将搜索结果从数量和时间分布上进行绘图,可以形成具有明显差异性的两种成果增长曲线(图1)。

从统计曲线所反映出的趋势可以看出,两类科研成果大致上均起步于21世纪初,并经历了一个由逐步增长之后走向回落的走势。其中侧重体育课程资源领域的研究成果从数量上经历10年的急剧增长后于2012年迎来拐点,并出现了快速回落的态势,相比之下,聚焦健身课程资源领域的研究成果则呈现出相对平缓的走势,但是其活跃程度自2013年以来亦开始呈现出下降态势。此外,利用CNKI全文搜索模式,对相关文献进行摘要阅读后发现,新世纪之初围绕体育课程资源与聚焦健身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在理论定位上具有极高的重合性,主要是以国民教育序列中各阶段的体育课程资源的建设命题作为理论研究的着眼点和逻辑起点,具有浓重的教育学理论色彩,这些成果可视为具有广义学校体育理论定位的课程资源建设理论,上述两个概念,仅有表述上的差异,而无理论定位的分野。

在有关课程资源建设的理论范畴中,传统理论语境中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及其下位概念偏重学校体育,因此并不具广义体育的理论特质;健身课程资源的概念从提出到实现初步的理论发展,也没有体现出在理论属性上的独立特征。作为形式与研究内容高度相近的学术用语,上述两个概念在各自早期的研究领域所呈现出的理论定位重合的现象,在很长的时间里并没有被给予足够的理论关注。

1.3 健身课程资源概念的认识论分析及其传播学视野中的理论定位

从概念生成的指向性来进行分析,由于体育课程资源理论体系坚持以学校体育学为理论定位,很难涵盖健身课程资源这个概念所指向的“应然”区域,因此难对后者展开理论统摄和理论约束。客观上,健身的概念尤为广泛,其概念的核心内涵并没有跳脱出宏观意义上体育范畴,但是却投射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体育方向——大众健身的理论区域,从而使健身课程资源具备了学校体育科学以外学科谱系的意义指向。作为预设,社会体育的发展逻辑亦需要遵循运动教学与训练的基本规律,大众健身与课程资源的概念实有潜在的理论契合。再者,尽管从学科属性上人类的健身行为并不属于教育学的概念,但是由于在实践范畴上运动技能传授与习得无法绕过教育元素,社会体育不可能也不应排斥课程资源的概念。

事实上,要客观而准确地从认识论层面澄清健身课程资源概念在当代社会中的内涵,也同样无法绕过在体育社会科学领域对“课程”与“课程资源”这两个够成性语义单元的理论解析,这也是从更为宽广的理论角度对拓宽课程概念——尤其是将课程的概念从学校教育的经验主义式的理论范畴中解放出来的必由之路。根据相关研究对20 世纪的课程定义进行理论梳理的结果,课程曾被定义为系统的学科知识、学生的经验、教学计划、工艺系统等[1]。也曾被认为是发生在教与学主体间的经验概括,如Caswell和Campbell提出“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形成的所有经验的综合”[2]。作为传统理论影响的衍生后果,以往的课程资源的概念也具有明显的学校教育理论色彩。体育理论界的相关研究(2006)曾对我国当前对课程资源概念的多方表述进行了综合研究并指出,课程资源是有利于课程实施与生成的各种因素与条件, 既包括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 又包括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3]。审视上述材料,不难发现如下事实:传统定义中的课程概念不仅没有跳脱出学校教育理论前提下二元对立式的哲学陷阱,人们也没有将课程的概念纳入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科学视野之中,这也凸显出了从教育学本位出发的认识论角度来理解健身课程之时所折射出的局限性。

同时也要认识到,课程本身并不等同于教学活动本身,也不应当被简单类比为符号化的知识、经验或者技能的抽象概括,而应当理解为一种可以通过教授和学习而习得的特殊信息资源。在现代社会中,各门各类的课程在有机整合后的平台上进行信息的传播和运动,是人类文明在进化到当前社会阶段时期所呈现的一种信息与技术流动的“共象”——在现代社会中,健身课程的概念及其扮演的角色俨然超越了学校以及教育理论的边界,而是作为社会各行业实现发展与进化的普遍信息化现象,具有更为广义的信息论色彩。因此,当代社会中所谓的健身课程资源,并不局限于学校体育之内的课程体系,也并非特指那些承载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载体模型,而是广义的体育社会学范围内,具有承载和传播有价值的理念、知识、技艺等各种与现代体育文明高度相关的健身信息资源。

2 大数据视角下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理论内涵研究

2.1 信息架构理论对于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在理论建设层面的内在规定性

从历史的发展理路来讲,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是从数据库设计的领域中诞生的,由理查德·所罗·乌曼创造,并由路易斯·罗森菲尔德与彼得·默非将其发展成了信息论领域的独特理论。从信息架构的角度来看待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及其信息化平台并进行归纳式的梳理,是从理论层面完成资源平台的数据分类、逻辑层次的排列与算法的前提,最终完成对资源平台的模型推演与对应数据库搭载所无法绕过的一项论证工作。作为程序化的方案设计过程,大致需要经过下列几个步骤:即从具体问题的抽象过程,对抽象结论的数学建模过程,设计求解数学模型的算法(Algorithm),最后才能编程、测试、调整并投入运行。由于体育健身课程资源的自身特征,对此类课程资源的抽象过程不应当按照传统哲学归纳法从个体到一般的抽象,也不能仅仅从演绎的角度对广义概念下的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展开推导——上述两种传统的哲学手段恰恰面临着源于“多样性”带来的理论门槛,而多样性恰恰是影响并最终决定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在用户体验环节上的战略性要素,所以对于上述资源在信息架构环节的论证势必从更符合现实的角度上展开理论的抽象——这也决定了能否在后续的工作中以合理的组织信息的搭载逻辑,来实现有效的体育课程资源平台的信息展现形式。

2.2 大数据时代体育健身资源平台的数据资源采集特征

维克托·迈尔曾经指出,作为与大数据时代相对应的“小数据时代”,大规模收集和分析数据对于私人企业和个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信息资源建设命题,因为这在当时“是只有教会和政府才能做到的”,其中以人口普查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最具有代表性,在上述历史时期,人们采取了采样分析的方法来简化信息采集与信息资源分析的方法,然而统计学家却很快证明了“采样分析的精确性随着采样随机性的增加而大幅提高,但与样本数量的增大关系不大”[6]。最终,传统信息资源在采集和分析过程中,由于始终面临无法实现“全数据模式”或者“全样本”的信息障碍,从而其分析结果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始终面临着非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分析结果的效度与信度。

大数据时代的进步之处在于,通过海量的全数据模式,不仅可以近乎于“穷举”的方式对体育健身课程资源所覆盖的用户实现“样本=总体”规模的数据采集,也可以给予上述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更为广泛和精确地个体分析与聚类分析。因此,大数据时代的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信息资源特征应提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平台的资源构成即总体资源。这意味着平台本身可以容纳最为广泛和全面的体育健身课程,作为信息化资源,其容纳的能力与极限在理论上可以达到“可穷举”的程度。事实上,这意味着对平台搭建提出了更高的软硬件要求,并集中体现在信息化资源的数据容量、响应速度与客户端信息采集效率三大环节。

第二,平台覆盖的客户即总体客户。从理论上看,伴随互联网逐步从IPV4向着IPV6技术的过度,IP地址稀缺的情况有望得到根本的环节和扭转,这意味着在信息资源平台上可以实现对客户资源节点的可精确化推送与信息采集。用具体的方案假设来说,如果建设国家级的健身课程资源平台,在理论上它可以覆盖全中国的所有人口,即总体客户。

第三,用户体验与互动数据可以得到最准确、全面、广泛的采集。这意味着除了可以通过智能化终端采集到用户的脉搏,血压等常规量化信息,还可以采集到体验、情绪等非理性因素的信息反馈。

2.3 健身课程资源平台信息流动的特质与平台结构分析

健身课程资源是具有高度流动性和互动性的资源,按照奥卡姆剃刀原则予以归纳,其信息流动特质可以归纳为:关于运动健身和运动竞技相关技术范式的传播、终端用户体验与反馈,以及作为平台段所作出的动态智能化响应。按照云平台服务的种类(1.软件即服务2.附着服务3.云平台),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分类的合理性和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信息流动的有效性,取决于软件即服务(SaaS)与附着服务(Attached services)对于健身课程资源的整合效应方面。SaaS要求云平台须兼容各种健身课程类的户内客户端(onpremises client),即目前主流的体育健身类APP云终端软件,并尽可能实现多个版本的兼容和有效互动;Attached services要求云平台在投送渠道上须要基于现代物联网的各种智能硬件终端能够有效响应,源于户内应用(onpremises application)的其他或者附加式的服务需求。同时,平台结构在常规逻辑上,仍然需要对存储管理、集成管理、身份管理、户内应用服务管理、套装软件管理、定制应用管理,以及市场化运营可能产生计价管理与网银端口对接管理等方面展开对应设计与结构整合。

3 云计算在体育健身课程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与功能研究

3.1 云计算在体育健身课程资源配置中的地位

目前,学界对云计算的权威解读,多参考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作出的定义,即“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也有的资料从技术够成的角度指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云计算的海量数据能力,代表了最为先进的运算体系尽管未来对于量子计算机的呼声很高,但是相关研究也指出“近几年来,我国在量子密码技术、多光子纠缠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鉴于基础较弱,研究积累较薄,我国在国际主流方向上做出原创性的成果还很少”[7],这意味着量子计算体系还没有走向成熟,在此之前,云计算始终是进行大数据计算所必须依赖的技术基础。

结合前文的论证,云计算在大数据时代的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必然扮演关键角色,在体育产业向着信息化方向不断靠拢并趋于产业融合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在数据结构上的多样性与数据总量将不断快速增长的客观必然性,传统互动与分析技术逐步退出舞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云——客户端”的资源平台推送与交互模式将逐步成为主流化的体育健身信息流动路径。

在“十三五”规划所提出的智慧城市建设命题当中,如何在最广泛的程度上覆盖、监测并对全民健身的社会诉求作出灵敏而准确的智能化响应,是未来考察城市智慧化程度的基础指标。由于要对“样本总体”(客户端)作出“可穷举”式的资源相应与调度要求,甚至未来还要在互联网+的模式下进行智慧化的机器学习与健身体验(如环境体验)的可虚拟化,这对当前和未来的体育健身信息化平台中服务系统的计算能力提出了极高的技术层面要求,上述命题都暗示着云计算技术在体育健身课程资源配置中的技术层面的基础性作用与战略地位。

3.2 云计算在体育健身课程平台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功能研究

在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上,信息化资源尽管可以按照模型化和分类原则进行组织体系的建构,但是这只是信息资源的初级配置,或者说是没有经历“总体样本”检验的初级配置结构,如果这种静态结构缺乏弹性,而缺乏弹性的系统资源配置效率往往并不占优,恰如做了一桌盛宴而应者了了,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静态结构即使是符合分类学原则的,却未必是适应市场偏好的,当然,一味迎合市场偏好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不是到了后期会出现结构性的风险,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在此不再赘述。简言之,要面向社会成员提供体育健身类的信息资源,必须有一个“聪明的”平台,可以对多样性的或者说体育健身需求做到“全数据”式的,近乎“穷举式”的即时覆盖、智能分析、立体投送,并对终端的反馈作出快速响应,在传统的体育健身资源平台上,这些功能是很难实现的,原因在于传统平台的资源配置功能缺乏有效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强大技术基础,单纯依赖管理员制度的数据监测和人工客服代表式的响应模式不足以完成上述的配置任务。

以传统健身资源平台的主要形态——体育网站为例,相关研究指出,我国“211工程”高校体育网站建设水平不高、内容单一、信息储备不足、交互功能薄弱、数据更新不及时,远远滞后于学校的网络发展[8],这无疑是对传统体育健身平台在数据处理环节客观存在技术短板的生动评价,但是作为现象背后的核心因素,是数据处理效率的低下与数据链条整合度过低的问题。

在大数据分析技术崛起的时代,跨越上述传统的技术门槛成为现实可能,这主要依赖于云计算在资源配置的技术体系中所起到的核心支撑效应。通过云计算,体育健身资源平台能够有效地对自身拥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并最终要对终端客户实现有效的智能响应。所谓智能响应,通俗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平台的计算能力可以准确的检测到所有活动客户端,并且能够迅速分析出客户端的个体特征、需求层次等等因素进行存档、并通过历史比对等技术手段展开进一步的数据挖掘。其次是通过云计算,平台可以及时将分析获得的结果和根据分析结果所作出的解决方案——例如健身计划或者营养方案,能够及时地推送到客户端,在后续的互动中获得反馈并进行妥善的数据存储。有学者提出,要对来自网络包括物联网和机构信息系统的数据附上时空标志,去伪存真,尽可能收集异源甚至是异构的数据,必要时还可与历史数据对照,多角度验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可信性[9]。通过讨论云计算在体育健身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发挥资源配置的核心功能,实则向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资源配置在原理的层面上提出了四个向度的理论命题,这些理论命题无一不需要学界明确的学术立场:第一,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信息化建设是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资源整合过程,还是应当局限于学校内;第二,健身课程资源的平台建设应当着眼于平台、渠道和客户端立体整合的一体化发展战略为主,还是应当以地区或者区域经营主体各自为战为宜;第三,是否应当积极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云计算技术装备来优化,改进乃至重构当前的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还是应当坚持体育健技术平台的行业技术传统;第四,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智慧化概念和人工智能即将崛起,准确回答体育健身行业在信息化发展道路上朝哪个方向走,怎么走的问题,必须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行业技术范式提升到方法论的层面来展开讨论。

3.3 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终端形态与技术发展展望

在理解云计算对于信息资源配置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的同时,理论界必须将视野拓展到更为遥远的视域。由于任何通过云计算所获得的体育健身方案必须有效地投送到对应的需求方的手中,而且作为需求一方的信息反馈必须通常迅捷地被平台的大数据监测体系所接受和掌握,并可以基于这种反馈订制后续方案或者作出及时调整,才能被视为具有了相对完整的信息流与数据链条。因此作为需求方的信息终端建设,也将成为下一步体育健身资源平台在理论观察和理论建设的重点。在当前较为流行和普遍的运作模式,是采用各种移动终端APP来实现的,如手机浏览器、微信、体育健身软件的客户端、体育物联网,体育健身自媒体等等,采取上述模式的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具有共同的“互联网+”式的信息架构形态,已经超越了传统平台的运行效率,是较为高效的运行方式

但是也要看到,技术发展总会不可避免地带来旧有技术边际运行效率的递减,这在摩尔定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即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10]。参考上述技术范式,伴随硬件技术的进步必然带来智能化产品的制造业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和资费价格的下降,由此也相应的会导致可穿戴运动装备的普及。在此技术背景下,由于虚拟现实概念,人工智能概念,智慧城市概念快速崛起,更为先进体育健身资源平台的发展雏形已经在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的母体中加速孕育。在其他行业,人工智能机器人以见习主播身份正式登陆直播新闻节目,可以预见的是,在新一代的体育健身资源平台上,智能健身服务机器人和能够提供虚拟现实训练环境的运动装备将成为提升现行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战略性技术。

4 结论与建议

我国是体育大国,健身课程资源极为丰富,同时体育文化在地域分布、民族构成、风俗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各地健身课程资源在具有共性特征的大背景下,又具有各自的特点,体现出明显的多样性特征。长期以来,体育界对新出现的具有变革性的技术力量发展考量不够,没有通过理论反思+技术创新的形式来推动传统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技术升级,因此在产业结构升级上也显得步履蹒跚,只能在其他高新技术行业的后面亦步亦趋。同时教育界对健身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重视不足,在发展思路与技术升级的层面上缺乏整合观念,健身课程资源投放渠道非常狭窄,流动性很差。在大数据技术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理论反思,加快将崭新的技术形态作为理论元素融入体育产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体育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学界应当将健身行为代入到更为辽阔的社会体育的语境中加以讨论,而不应当仅仅聚焦或单纯视为学校教育行为。同时,应当树立大数据分析技术在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中的核心技术地位,着重采用先进的云计算工具参与新一代体育信息化平台的研发和运行,应当被提升到体育科学技术方法论的高度予以对待,来指导健身课程资源平与未来的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杨中枢,郑学燕.课程概念:演变与冲突[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3):9195.

[2]D. Tanner & L. N. Tanne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New York,1980:15.

[3]吴健,常生.关于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的理性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121128.

[4]黎加厚,刘成新.走向多元化: 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和教育技术发展的新特点[J].电化教育研究,1998(5):311.

[5]王国兴.“互联网+”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9):6466.

[6]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2830.

[7]郭光灿,周正威,等. 量子计算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5):517523.

[8]张新萍,马兰军. 我国“211工程”高校体育网站建设现状与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120122.

[9]邬贺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求是,2013(4):4749.

[10]吕乃基, 雍歌.论摩尔定律和技术范式[M].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10.

猜你喜欢
云计算大数据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云计算与虚拟化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实验云: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深度融合的助推器
云计算中的存储虚拟化技术应用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