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建设之科研发展探究
——基于中国知网的数据分析*

2016-08-01 06:17王清莲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国知网开放大学

王清莲

(常州开放大学终身教育研究中心,江苏 常州 213001)



开放大学建设之科研发展探究
——基于中国知网的数据分析*

王清莲

(常州开放大学终身教育研究中心,江苏 常州 213001)

摘要:在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进行开放大学建设是适应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需要的顺势之举。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建设,开放大学科学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在对中国知网期刊文献数据进行统计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无论是研究成果数量、学科覆盖面,还是研究层次、基金项目来源都比较丰富。通过对开放大学的研究队伍、研究空间、研究方向、研究管理、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开放大学的科学研究发展应该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管理,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团队协作,实现科学研究的共同提升。

关键词:开放大学;科研定位 ;中国知网

2010年我国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明确提出:“办好开放大学”。2012年7月31日,国家开放大学在人民大会堂正式揭牌成立。在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设现代开放大学,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和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措施。开放大学作为办学网络立体覆盖全国城乡,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没有围墙的新型大学,其自身的科学定位至关重要。[1]在教育部《关于同意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的批复(教发函〔2012〕103号)》中指出:国家开放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主要面向全社会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全新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科学研究的支撑。[2]2016年1月,教育部又发布《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教职成〔2016〕2号)》(后文简称《意见》),对办好开放大学,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如何通过科研引领开放大学的发展成为一个比较迫切的问题。

一、开放大学科学研究现状

开放大学是在原广播电视大学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教职工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与提升,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通过对中国知网进行限定检索,以“作者单位=广播电视大学”或“作者单位=电大”或“作者单位=开放大学”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内对1980—2015年的期刊文章进行模糊检索,共检索到155,256 条数据。

(一)科研成果丰硕

图1 期刊文章发表数量(1980年—2015年)

从图1中可以清楚地发现,开放大学系统教职工发表的文章自1980-2015年间共计155256篇,从1980年的1篇至2014年的12411篇,开放大学经过前期的缓慢增长,自1994年开始,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呈快速增长,2008年起,在中国知网上年发表文章总数就超过10000篇,虽在2011年出现短暂回落后,依然维持在年发表量万篇以上。可以说开放大学系统的科研增速是非常迅速的,也表明了开放大学系统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视日益增加。

(二)学科覆盖面广

表1 期刊文章涉及学科与篇数(1980年—2015年)

从表1中可以很清楚地发现,1980年—2015年间,开放大学系统的教职工文章涉及到40个不同学科,其中电信技术、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研究文章数量最多,分别为19339篇、17388篇和15143篇,远高于其他学科,共占总量的34%。高等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文章数量处于第二阶梯,分别为9627篇和9846,共占总量的13%。

(三)研究层次多样

图2 期刊文章涉及的研究层次(1980年—2015年)

从图2中可以发现,开放大学系统教师自1980—2015年发表的文章涉及19个研究层次,其中以基础研究(社科)层次为最,共计68809篇,占总量的46%;其次是工程技术(自科)层次,总计39610篇,占总量的26%,随后的是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科)和行业指导(社科)层次,分别为17691篇和12746篇,占总量的12%和8%。

(四)基金项目丰富

图3 期刊文章涉及的基金项目(1980年—2015年)

通过图3我们可以发现,开放大学系统教师发表在中国知网的科研文章中23%来源于各类基金项目,涉及了不同类别的国家级、省级和部局级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成果约占总量的一半。

从上面的统计数据可见,开放大学系统的研究基础较为深厚,科研文章总量可观,增长趋势明显;科研涉及学科覆盖面广泛,既有开放教育与远程教育特色,又兼顾了教师专业发展;科学研究层次多样,社科类基础研究深入,成果斐然。不仅项目成果丰富,而且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研发水平较高。

二、开放大学科学研究发展分析

(一)研究队伍

原广播电视大学教职工队伍经过30余年的不断扩充,目前以70后与80后为主要群体,作为开放大学系统目前的教学与科研主力军,在入职门槛逐渐提高的大环境下,教职工学历与职称较之前都有很大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与科学研究能力也较以前高很多。

处于青壮年阶段的教职工群体较为明显的特点是精力充沛,其中很多人都具有学科专业背景,经过系统化学术训练,科研基础深厚。多数员工已经或逐渐熟悉开放大学系统工作和特点,工作经验有一定积累,处于职业上升期和成果产出期,所以对于开放大学系统的科研产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研究空间

通过前面的检索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高等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职业教育类文章在所有研究成果中的比重很大,这表明开放大学作为一所新型大学,其科研定位不仅在于学科专业的发展和课程资源的建设上,对于教育理论、终身学习理念的传播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有着深入的研究。而如何让开放大学的特色更加鲜明,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获得全面提升的同时,按照需求导向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将是开放大学教职员工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这是一个范围很广,具有很大研究空间,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三)研究方向

开放大学不同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任何一所学校,她不仅是作为一所高等学校存在,还是一所以系统办学为特点,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新型高校。兴于电大的开放大学,如何强于电大,高于电大,是教职工除了对自身专业发展进行积极钻研外,还应积极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意见》中对办好开放大学明确提出十二项主要任务:明确功能定位,创建新型高校;完善办学基础设施,营造数字化学习环境;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在线教育水平;完善办学系统,提升线下支持能力;建设优质课程,满足学习需求;完善专业建设制度,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创新学习组织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强化质量保障,确保“宽进严出”;建设“学分银行”,实现学习成果积累和转换;创新师资队伍建设,适应教学变革需要;积极开展多方合作,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治理结构,提高治理能力。这些任务都是开放大学建设与发展中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关系着开放大学的持续性发展,也为开放大学的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四)研究管理

国家开放大学依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建立总部,按照“自愿、平等、合作、共赢”的原则,依托各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建立分部,根据国家开放大学的统一设置标准,由各分部依托地市级电大和县级电大,建立学院和学习中心。[3]国家开放大学内部自成体系,按照“统一战略、共同平台、资源共享、相对独立、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原则运行,管理系统层级明确,这一管理特色在科研管理中也表现明显。层级申报和系统管理既有其优势也有其不足,相互学习,互相补充,资源共享可谓优势,但审核周期较长,模式复制多,创新性难以凸显。如何打破原有体系僵化的弊端,探索真正的“相对独立、错位发展、各具特色”,还需开放大学的研究者和管理者进行探索与实践。

(五)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需要进行成果转化以发挥最大效能。《意见》中的目标是以到2020年,中国特色开放大学体系初步建成,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更加成熟,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条件更加先进,学习制度更加灵活,办学体系不断完善,基本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为学习型社会提供重要支撑,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重要保障为衡量标准,这是对开放大学建设中的成果要求。此外,我们还要关注教职工在其所学或所从事的专业成果,通过前面的资料分析,我们发现这部分成果也是十分丰富的,但目前看来,成果转化程度不够,有很多好的意见、对策和工艺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成果转化还需要与企业、政府、社会进行合作,将具有实践价值的成果进行推广。

三、科学研究后续发展思路

(一)明确定位为基础

开放大学的科学研究首先要立足于开放大学的发展,遵从于学校发展的大目标,这就需要对开放大学的功能定位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与其他高等院校相比,开放大学除了同样要发挥教学、科学研究的功能外,在服务社会和传播文化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与特殊的任务,作为一所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学校,以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理想为办学目标的学校,开放大学承担的社会责任更为明确,那就是办好开放大学,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开放大学的研究者需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深化研究、积极探索,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开放大学办学模式,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要,建设学习型社会。

(二)规范管理作保障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开放大学系统也已经形成其独特的层级明确、网络遍布全国的管理系统。但与普通高校相比,科研管理的通达性相对较弱。远程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开放大学的特色,但在科研管理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而且由于地域差异和经济水平不同,系统内科研水平与科研实力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为科研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可以借鉴网格化管理,考虑区域差异,在通过远程手段进行定期培训的基础上,组织与开放大学建设相关的专项课题申报活动,鼓励各区域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和社会成员需求展开研究,通过科研引领区域内的开放大学建设,推动各区域的开放大学能在相对独立的情况下,进行错位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管理规范的开放大学科研系统。

(三)团队协作共进步

系统办学既是开放大学体系的优势,也同样制约着开放大学个体的发展。与其他高等院校相比,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利用便捷的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多地联合,打破区域限制协同科研将是开放大学的独特优势,无论在调查研究还是在实践探索方面都将获取丰硕的研究成果,克服不同区域科研水平的差异,进行不同层次的科研对话与团队协同合作将是开放大学科研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科研提升成目标

通过前面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开放大学系统的社科研究层次成果较自然科学成果更为丰富,但在涉及基金项目中,自然科学成果在研究层次上超过社科研究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开放大学系统科研水平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开放大学的建设不仅要落在实处,还需要全体教职工在现有科研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在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信息通达广泛的当今社会,无论是社科类还是自然科学与技术研究,都要勇于探索,不能止步不前。这就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在科研人才培养、科研骨干选拔和科研能力提升方面采取多种举措,发挥系统优势进行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任岫林.河北开放大学建设的基础:责任与使命[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2-84.

[2]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教育部网站[EB/ 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moe_726/201602/ t20160202_229322.htm,2016-4-14.

[3]张命华.关于基层电大建设开放大学的思考[J].铜仁学院学报,2011(6):110-114.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85(2016)03-0023-04

*基金项目:江苏开放大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开放大学科学研究的定位发展——以常州为例”(课题编号:13SEW-Y-023)。

收稿日期:2016-04-18

作者简介:王清莲,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知网开放大学
《广西民族研究》创办30年来刊发文章的回顾与展望
开放大学: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载体
开放大学:过去充满传奇但前景依然未卜?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媒介融合研究的特点与问题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开放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评估框架研究
中国知网数据库涨价之对策分析
AMLC与PSDS检测医学论文重复率结果分析
利用VB读取中国知网过刊数据提取元数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