酮替芬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变应性咳嗽的临床疗效①

2016-08-03 07:19刘仍虎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临床疗效

刘仍虎

(抚顺东洲区中医院,辽宁 抚顺 113003)



酮替芬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变应性咳嗽的临床疗效①

刘仍虎

(抚顺东洲区中医院,辽宁 抚顺 113003)

摘要:目的:研究酮替芬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变应性咳嗽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变应性咳嗽提供方法借鉴。方法:从我院2011-05~2015-06就诊的变应性咳嗽患者中选择106例,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复方甲氧那明口服治疗,观察者给予酮替芬2mg/d口服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治疗。对比两组的咳嗽症状评分结果,并统计两组的药物起效时间、血清IgE(免疫球蛋白 E)水平和嗜酸性粒细胞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药物起效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的血清IgE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观察组的血清IgE水平、嗜酸性粒细胞数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酮替芬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可有效抑制患者呼吸道炎性反应,其起效快且药效持久,不良反应少,可在临床治疗中予以利用。

关键词:酮替芬;沙美特罗替卡松;变应性咳嗽;临床疗效

变异性咳嗽多发于慢性咳嗽患者群体,变异性咳嗽患者在临床上多表现为慢性咳嗽,经糖皮质激素药物、抗组胺药物治疗,显示有效,但该病又与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病症有差异[1]。本文从我院2011-05~2015-06就诊的变应性咳嗽患者中选择106例,以研究观察酮替芬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变应性咳嗽的临床治疗效果,为治疗变应性咳嗽提供一些方法借鉴,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1-05~2015-06就诊的变应性咳嗽患者中选择106例,作为此次治疗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发布的变应性咳嗽诊断标准,经胸片检查、皮试试验和病理学检查确诊。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不全者;近期合并感染性疾病者;合并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者;合并耳鼻喉急性炎症者;近期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妊娠期妇女;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观察组男22例,女31例,年龄28~63岁,平均(34.65±3.14)岁,平均病程(1.2±0.3)年;对照组男24例,女29例,年龄31~61岁,平均(38.53±4.17)岁,病程8个月~7年,平均病程(1.8±0.7)年。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病程情况、性别及年龄等资料做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在治疗研究前1周均停止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对照组给予复方甲氧那明4片/d,口服,分2次服用;观察组给予酮替芬2mg/d口服,分2次服用,并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剂50/250μg吸入,每日2次。两组均连续治疗6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和全自动细胞分析仪对两组患者的血清总IgE水平、嗜酸性粒细胞数进行测定[2]。

1.3疗效及安全性判断标准

①观察两组患者的药物治疗起效时间,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IgE(免疫球蛋白 E)水平和嗜酸性粒细胞数,其中药物治疗起效时间以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为准。②记录两组在治疗中出现胸闷、声嘶、嗜睡、肠胃道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使用百分比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将两组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进行对比,详细结果如下: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药物治疗起效平均时间分别为:(3.84±0.92)d、(6.18±2.95)d。观察组的药物起效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t=9.04)。治疗前后两组的血清IgE(免疫球蛋白 E)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数测定见表1。经治疗后,两组的血清IgE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观察组的血清IgE水平、嗜酸性粒细胞数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2统计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在治疗中胸闷、声嘶、嗜睡、肠胃道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要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表1两组血清IgE水平、嗜酸性粒细胞数测定

组别血清总IgE水平(IU/mL)嗜酸性粒细胞数(个/μL)观察组药物治疗前248.7±63.9503.4±58.3药物治疗后160.6±54.5*300.6±62.1*对照组药物治疗前250.2±58.4500.9±60.7药物治疗后204.7±56.9365.8±50.3t值9.7710.42P<0.05<0.05

注:*表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IgE水平、嗜酸性粒细胞数对比,P、t值为其统计学检测结果。

表2 两组主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53,(%)]

3讨论

目前的临床研究仍未明确变异性咳嗽的发病机制,多数学者认为,真菌、螨虫等过敏原的吸入是致使患者症状敏感性上升的重要原因。患者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性器官支气管炎症,临床症状特征为不连续性、刺激性干咳,伴有咽喉不适等症,在接触刺激性气体时反应更加敏感,表明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存在于该病的发病中[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药物起效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的血清IgE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观察组的血清IgE水平、嗜酸性粒细胞数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观察组在治疗中胸闷、声嘶、嗜睡、肠胃道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要低于对照组。近些年来随着变异性咳嗽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人们对其治疗方法越来越重视。常规的抗组胺药物疗法能够有效抑制患者呼吸道炎性反应,但患者仍有反复发作情况出现。酮替芬是临床中应用频率较高的变态反应性药物,能够拮抗组组胺受体,可持续作用,其抗过敏作用优于扑尔敏、比色甘酸钠[4,5]。同时,其可作为细胞膜稳定剂,能对炎症介质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剂用于吸入过敏原患者的治疗,能够有效抑制支气管扩张,同时其含有皮质激素,与酮替芬联合治疗能够与有效阻止炎性介质释放,缓解呼吸道的炎性反应,且其起效速度较快,药效持续时间长。

参考文献:

[1]王东安,孙洁民,杨硕,等.酮替芬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变应性咳嗽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5,4(7):957-959

[2]金洪梅.酮替芬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变应性咳嗽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5,2(5):78-80

[3]刘春丽,陈如冲,罗炜.变应性咳嗽的临床特征与气道炎症特点[J].广东医学,2013,3(6):853-856

[4]余夏发,曾抱民,潘茂才,等.变应性咳嗽46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11,8(5):636-637

[5]谢秀华.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采用酮替芬联合舒利迭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 现代养生,2014,21(6):73

作者简介:①刘仍虎(1970~)男,内蒙古通辽人,本科,主治医师。

中图分类号:R44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104(2016)03-0077-01

(收稿日期:2015-11-20)

猜你喜欢
临床疗效
CRRT在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及护理
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效果研究
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