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对肺癌术后镇痛的应用①

2016-08-03 07:19葛增才李建钢陈永伦沈国灿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术后镇痛超声引导应用效果

葛增才,邓 玫,李建钢,陈永伦,沈国灿

(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云南 曲靖 655000)



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对肺癌术后镇痛的应用①

葛增才,邓玫,李建钢,陈永伦,沈国灿

(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云南 曲靖 6550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肺癌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进行术后镇痛的效果与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于2014-06~2015-07,收治的62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两组入院后都行肺叶切除术。其中,对照组术后接受静脉自控镇痛;而观察组,则接受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镇痛。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在2h、6h、12h、24h和48h时活动及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呕吐、恶心以及干呕的患者分别为1例、2例和2例,对照组中出现呕吐、恶心以及干呕的患者分别为7例、12例和3例。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肺癌手术患者,对其采取超声引导下锥旁阻滞方法,可获得显著的镇痛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减少,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超声引导;椎旁阻滞;术后镇痛;应用效果;肺癌

术后疼痛是机体在手术刺激与伤害下心理、生理及行为方面产生的一系列反应,在引发患者消化、呼吸、循环、凝血、内分泌以及免疫等系统改变的同时,还可能造成精神方面的创伤,使其产生恐惧、焦虑和抑郁等情绪,给患者的术后恢复和预后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术后镇痛在临床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术后镇痛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消除患者的不良反应并提高手术后的生活质量[2]。为了帮助手术患者选择更好的术后镇痛方法,我院对31例肺癌患者应用了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镇痛法,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4-06~2015-07收治的62例需行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40~68岁,平均(56.7±6.3)岁;体质量为44~89kg,平均(66.2±14.1)kg;ASA为1级或2级。对照组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41~70岁,平均(57.8±6.2)岁;体质量45~85kg,平均体质量(65.9±14.4)kg;ASA为1级或2级。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排除标准

①合并炎症性疾病的患者。②近30d内接收过手术治疗的患者。③妊娠期妇女。④合并肝肾类疾病的患者。

1.3方法

所有患者在进入手术室之后均开放外周静脉并实时对其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和心电图等做出监测;以静脉注射0.1mg/kg咪达挫仑、2mg/kg异丙酚4μg/kg芬太尼以及0.15mg/kg顺式阿曲库铵为麻醉诱导,在气管插管之后接入麻醉机并间歇正压通气;而后以静脉微泵注射4~8mg/(kg·h)异丙酚、0.1mg/(kg·h)顺式阿曲库铵和0.05~0.25μg/(kg·h)瑞芬太尼进行麻醉维持,确保患者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等处于正常水平;手术后停用麻醉药并缝皮,将患者送至恢复室,在气管导管拔除后进行30min的观察,确认无异常后返回病房[3]。

1.3.1术后,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镇痛。

协助患者取侧卧位,并将距离T4棘突上缘约2.5cm的部位作为椎旁阻滞的穿刺点;选取腰麻穿刺针(型号:22号),将其沿着垂直于皮肤的方向进行穿刺;当针尖抵达横突时,向尾侧缓慢调整针尖的方向;待针尖滑过横突之后,再次进针约1cm;回抽,若未见气体亦或者是血液,则取罗哌卡因药物,0.3mL/kg,并将其经穿刺针一次性的注入患者的体内。

1.3.2对照组行静脉自控镇痛。

取昂丹司琼16mg、芬太尼15μg/kg,混合上述两种药物,并向其中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使混合物的剂量达到100mL。药物配合好后,借助PCA泵,对本组患者实施静脉自控镇痛。注:利用PCA泵时,需先对其运行参数进行合理的调整,具体为:

对患者手术后2h、6h、12h、24h和48 进行观察记录,共分为0~10分,其中0分、10分各代表无痛和剧烈疼痛[5];同时记录患者手术后呕吐、恶心以及干呕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分别选用卡方检验、t检验。在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各个时间段的活动与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比较

见表1,观察组患者在2h、6h、12h、24h和48h时活动及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时间段的活动与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比较±s,n=31,分)

2.2两组患者手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呕吐1例;恶心以及干呕,各2例。对照组术后呕吐7例;恶心12例;干呕3例。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肺癌属多发病,易转移,比如:临床上较常见的脑转移。目前,我们可择手术治疗法,对肺癌患者进行治疗,如:肺叶切除术;肺癌根治术。但,术后疼痛作为一种急性创伤性疼痛,其给围术期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使得术后镇痛成为了临床麻醉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手术后麻醉的延续和提升患者手术后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现阶段,静脉自控镇痛和超声引导下锥旁阻滞镇痛是临床上常用的两种术后镇痛方法。前者具有镇痛较为完全的优点,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好严密的监测,以免患者出现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伴随着超声技术和神经刺激仪的不断发展进步,超声引导下锥旁阻滞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胸段锥旁间隙位于脊柱两侧楔形空间当中,间隙内包括交感神经、胸神经及其分支等,锥旁神经阻滞通过在胸椎旁间隙内注射局麻药来达到相应节段的交感神经及躯体阻滞效果。相关报道指出,锥旁阻滞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的维持,在超声声像图的引导下进行锥旁阻滞的成功率较高,针尖位置达到目标位置的几率达94%[6]。本组研究结果显示,采取超声引导下锥旁阻滞镇痛的观察组,其在术后各时段静息、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接受静脉自控镇痛的对照组(P<0.05),且其手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也较少。这说明:该镇痛方法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综上所述,针对肺癌手术患者,对其采取超声引导下锥旁阻滞法可获得显著的镇痛效果,且也有利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减少,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更为广泛的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游艳艳,张琴,张毅,等. 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用于开胸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9:853-855

[2]郝树兰,宋志永. 超声引导下小儿上肢手术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J]. 当代医学,2014,30:26-27

[3]陈宝林,尹加林,鲍红光,等.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在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 山东医药,2015,3:62-63

[4]翁洪亮,范成云,王明敬,等. 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小儿腹腔镜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00-301

[5]刘伟,孙前闯,宋智敏,等. 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在老年人开胸手术术后镇痛中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7:1854-1855

[6]刘春贵,全守波,黎旭乾,等.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在膝关节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J]. 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4:43-44

作者简介:①葛增才( 1970~)男,云南嵩明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胸科手术麻醉。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104(2016)03-0130-02

(收稿日期:2015-11-20)

猜你喜欢
术后镇痛超声引导应用效果
氯诺昔康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分析
超声引导下不同硬化剂注射治疗肝囊肿的临床效果评价
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用于乳癌根治术后镇痛
不同方式的镇痛方法对于老年髋部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