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包敷脐治疗社区糖尿病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疗效观察

2016-08-08 02:14韩燕萍李科全
浙江临床医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药包胃肠功能空腹

韩燕萍 李科全

中药包敷脐治疗社区糖尿病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疗效观察

韩燕萍 李科全

目的 观察中药包敷脐对治疗社区糖尿病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疗效。方法 选取深圳市所辖社区健康服务中心2型糖尿病(T2DM)患者6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60例T2DM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予降糖药、运动疗法及饮食控制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中药包敷脐疗法。评定两组疗效,记录患者胃肠功能改善情况,并分别测定治疗前后相关检测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3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1c、TG及TC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包敷脐治疗社区糖尿病患者胃肠功能紊乱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消化道症状,改善胃肠功能,提高降糖效果,简便、可行,值得推广。

中药包敷脐 社区 糖尿病 胃肠功能紊乱 临床效果

胃肠功能紊乱是2型糖尿病(T2DM)常见并发症之一[1],若不及时治疗,则可能对患者中枢神经和微血管循环造成影响,从而引发心血管系统病变。作者应用中药包敷脐疗法治疗社区糖尿病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深圳市所辖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随访>1年血糖控制不达标的T2DM患者6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血糖控制不达标T2DM患者6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符合T2DM伴胃肠功能紊乱诊断标准,且自愿参加本项目。观察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47~78岁,平均(59.83±6.99)岁。病程5~14年,平均(9.21±3.01)年。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45~76岁,平均(60.02±7.05)岁。病程6~16年,平均(9.32±2.95)年。排除消化系统等器质性病变和感染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降糖药、运动疗法及饮食控制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中药包敷脐疗法。方剂组成为:山药20g、黄芪20g、玄参15g、荔枝壳15g、干姜15g、生石膏12g、葛根12g、黄连12g、白芥子12g、知母10g、天花粉10g、丹参10g。加减:气虚者加西洋参20g;阴虚火旺者加生地20g,麦冬20g;肾阴虚者加山茱萸15g,枸杞子15g。将中药方剂磨碎装入布包,清水浸泡5min,微波炉高温加热3~4min,用毛巾包裹取出后敷于患者肚脐处,30min/次,1次/d。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疗效。

1.3 疗效评定 显效: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6.1mmol/ L,餐后2h血糖<7.8mmol/L,或下降幅度>50%,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胃肠道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有效: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6.1~6.9mmol/L,餐后2h血糖为7.8~11.0mmol/L,或下降幅度>30%,HbA1c<7.5%,胃肠道症状与体征有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较治疗前下降幅度≤30%,HbA1c>9.0%,胃肠道症状与体征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1-无效率。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改善情况;分别测定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1c、甘油三酯(TG)及胆固醇(TC)。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33%和70.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及便秘等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改善情况比较(n)

2.3 相关检测指标变化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1c、TG及TC均明显下降,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相关检测指标变化比较(±s)

表3 相关检测指标变化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TC (mmol/L)观察组(n=60)组别  空腹血糖(mmol/L)餐后2h血糖(mmol/L)HbA1c (%)TG (mmol/L)治疗前 8.27±0.99 11.72±3.37 8.10±1.49 5.68±1.11 5.92±1.02治疗后 6.95±1.34* 9.57±3.29* 7.33±1.51* 2.57±1.33* 3.58±0.99*治疗前 8.32±1.03 11.73±3.42 8.07±1.54 5.73±1.05 5.88±0.97治疗后 6.18±1.21*#8.04±3.05*#6.48±1.42*#1.71±1.24*#2.76±0.85*#对照组(n=60)

3  讨论

糖尿病是内科常见疾病,其导致的并发症可发生于患者全身各个器官,其中因自主神经病变[2]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是T2DM患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该并发症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及便秘等,消化功能紊乱会使代谢紊乱进一步加重[3],增加患者痛苦的同时也影响对降血糖药物的吸收,降低血糖控制效果,导致恶性循环,患者病情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将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归“消渴”[4]并“胃脘痛”、“痞满”等范畴,认为因肝郁脾虚或脾虚胃强,病情迁延不愈,损气伤阴,心、肝、脾、肺、肾五脏皆损而致[5]。糖尿病为慢性疾病,多需终生治疗,患者心理负担较重,日久肝郁不舒、耗伤脾胃之气[6]。中气虚衰,肝气乘脾、肝胃不和[7],胃气当降不降,脾气当升不升,升降失调,引发纳呆食少、恶心呕吐、痞满腹胀、腹泻及便秘等诸多症状,其根本为脾胃虚弱及消化疲滞,使血运不畅、食积、痰聚、气阻,病乃生。本资料中药包方剂中,黄芪保肝、利尿脱毒;山药、葛根助消化、滋养强壮,有止泻之功效;玄参、生石膏、天花粉、黄连清热泻火、解毒散结;知母有润燥滑肠、利大小便之效;丹参、荔枝壳、白芥子活血祛瘀、益血、通络止痛;干姜温中散寒、温肺化饮、回阳通脉。诸药合用,共奏清胃泄火、养阴益气、滋阴固肾、活血降糖功效。另外,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用于气虚者可清虚火、益肺阴、生津止渴;阴虚火旺者加用生地、麦冬可起清热凉血、润肺清心、益阴生津之作用;而对肾阴虚者可用山茱萸、枸杞子滋补肝肾。临床以此中药包方剂为基础,依据中医辨证分型[8]加减用药,敷脐疗法不经口服,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道内环境对药效的干扰,脐内丰富的血管及神经使药物易吸收,增强疗效;该法也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用药安全性;而对不适应口服用药的患者来说操作更简单、可行。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中药包敷脐疗法的可行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达88.3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以及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1c、TG、TC等检测指标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中药包敷脐治疗社区糖尿病患者胃肠功能紊乱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消化道症状,改善胃肠功能,提高降糖效果,简便、可行,值得推广。

1 路亮,许华.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30例.河南中医,2014,34(11):2190~2191.

2 张晓雷,郭春霞,宋开华.黄芪多糖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实验研究进展.中药材,2013,36(2):324~329.

3 王菁.曲美布汀联合黛力新治疗Ⅱ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临床疗效观察.西部医学,2014,26(7):896~898.

4 向盈,魏军平.黄芪多糖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4):555~557.

5 白小林,裘瑞霞.枳朴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胃轻瘫90例.河南中医,2013,33(7):1107~1108.

6 徐金兰.枸橼酸莫沙比利胶囊联合四磨汤治疗老年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5):1649~1651.

7 李杨.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研究进展.河南中医,2013,33(7):1180~1181.

8 王营,张智慧,王玉春,等.分消清利汤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障碍110例临床观察.河北中医,2013,35(2):19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社会公益(医疗卫生类)科研项目(440430140744)

518102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颐康园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药包胃肠功能空腹
调胃承气汤联合西药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作用分析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柱状药包爆破漏斗效率函数及其等效爆破作用
采血为何要空腹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空腹运动,瘦得更快?
八珍汤加味序贯中药包热熨治疗气血两虚型子宫腺肌病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术后早期促康护理措施对肝癌开放性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
更正
空腹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