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绿色技术创新的联动制度体系研究

2016-08-10 02:56杨发庭
学术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绿色制度企业

杨发庭

构建绿色技术创新的联动制度体系研究

杨发庭

绿色技术创新是对技术创新的拓展和提升,是生态文明视域下技术创新的崭新形态。绿色技术创新制度供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策激励制度、现代市场制度、社会参与制度、文化提升制度、法律保障制度等五种制度。五种制度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了联动制度体系。在构建绿色技术创新联动制度体系上,既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又要明确基本思路。构建我国绿色技术创新联动制度体系的路径主要包括:立足国情,制定科学的政策体系;面向市场,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广泛发动,大力提高社会参与程度;观念引导,弘扬绿色技术创新文化;崇尚法治,规范和完善法律保障制度。

绿色技术创新;联动制度体系;内涵;原则;结构;路径

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统筹发展。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绿色技术创新将生态效益纳入到技术创新的目标体系中,积极面对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关注如何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藩篱中走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技术的创新离不开制度的支撑和保障。美国新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格拉斯·C.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1](P1)。构建绿色技术创新的联动制度体系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绿色技术创新的内涵和特征

在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下,人们一味重视技术应用的经济指标,忽视了环境指标和资源消耗指标。生态恶化、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的现状,使人们深刻反思掠夺自然的疯狂行为和传统技术创新的弊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推动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实现绿色技术创新。

(一)绿色技术创新的内涵

笔者认为,绿色技术创新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绿色技术创新指“绿色+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中心语;“绿色”是定语,用来限制“技术创新”,指无污染、低能耗、可循环、清洁化。这里的绿色技术创新是指一种不同于传统技术创新的良性发展模式。第二,绿色技术创新指“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是主语;“创新”是谓语,用来强调绿色技术主体的行为。这里的绿色技术创新是指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技术快速发展,而开展的各种有价值的创造性活动。

绿色技术创新是对技术创新的拓展和提升,是生态文明视域下技术创新的崭新形态,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和迫切需求。绿色技术创新从设计、研发到生产都是生态的,整个过程考虑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而是从全局出发,系统性地处理好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注重资源再生、环境保护和循环发展,力争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收益。

(二)绿色技术创新的特征

绿色技术创新具有聚集性、流动性和多样性的特征。第一,绿色技术创新具有聚集性。绿色技术创新系统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创新主体组成,这些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而形成新的聚集体,如官产学研联盟。第二,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流动性。在创新网络中,存在着人力、资本、信息等资源的频繁流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对绿色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资本资源决定着创新的规模和资源配置的范围,资本可以用来建设厂房、建造实验室、购买仪器设备等;信息资源提供期刊、文献、图书、数据库大量信息服务。第三,绿色技术创新具有多样性。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的类型多样,有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绿色技术创新主体都安顿在由以该主体为中心的相互作用所限定的合适生态位(niche)上。每个企业都有它特有的技术、产品、服务特性;每个科研院所或大学都有其特有的学科特长和研究成果,有它特有的影响力;每个政府都有其特定的面向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的管理行为。由此决定了不仅主体的类型是多样的,而且同一类主体也具有多样性。”[2]绿色技术创新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溢出和资源整合,有利于官产学研合作,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

(三)绿色技术创新与传统技术创新的区别

绿色技术创新与传统技术创新在理论基础、创新主体、运行路径和评价尺度上有所区别。

1.理论基础不同。传统技术创新以物理学、化学等为理论基础,重视自然规律,忽视生态规律;绿色技术创新以生态学、信息科学、社会学、现代管理学等为理论基础,注重循环发展和持续使用,发挥绿色技术的正面效应。

2.创新主体不同。传统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所以会尽可能多地从自身出发,很少考虑其经济行为和技术创新给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及社会影响;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以企业为核心,官产学研、中介组织、社会公众相结合的主体系统,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与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中介组织、公众等形成创新合力,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结合政府的鼓励措施,研发、推广、应用污染小、收效快、易操作的技术及其产品。

3.运行路径不同。传统技术创新的运行路径是单一性的,按照“资源-产品-废物”的方向运行,资源的使用是一次性的,缺乏逆向的恢复过程,向外界环境排放了大量废物,造成了浪费;绿色技术创新的运行路径是循环性的,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回路运行,资源的使用是循环性和生态性的,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选择、工艺流程到废物回收都全程监管,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节约了资源,降低了消耗,提高了效率,保护了环境。

4.评价尺度不同。传统技术创新以经济效益作为评价尺度,追求投入少、收效快、产出多,不考虑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绿色技术创新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考察为评价尺度,站在全局的视角,以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一体化为出发点,战略性地进行绿色技术研发和扩散,达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二、构建绿色技术创新联动制度体系的原则和思路

绿色技术创新需要制度支撑和保障。绿色技术创新制度供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策激励制度、现代市场制度、社会参与制度、文化提升制度、法律保障制度等诸方面,形成了绿色技术创新联动制度体系。在构建绿色技术创新联动制度体系上,既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又要明确基本思路。

(一)构建绿色技术创新联动制度体系的原则

1.统筹协调原则。绿色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网络构建的过程,通过对各类资源的优化组合,生产创新产品。通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引导绿色技术创新的方向,对各类创新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和系统配置,克服企业和市场的逐利性和盲目性,扫除企业和市场创新障碍,分散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不断强化信息流、知识流和技术流的形成和发展,为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提供物质支撑和资金支持。

2.系统开放原则。系统开放原则要求把绿色技术创新制度视为一个系统,以系统整体目标的优化为准绳,协调系统中各分系统和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使系统完整、平衡。应把绿色技术创新制度看作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制度体系,涵盖政府、企业、市场、社会等不同层级的主体,绿色技术创新制度要在每一层次上都有反映,不能只停留在某一层次上。在绿色技术创新制度供给上,既要考虑局部,也要关注整体,还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互动。

3.可操作性原则。绿色技术创新制度的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某个具体的绿色技术创新制度要有明确的执行主体、确定的阶段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如果没有明确的执行主体,再好的绿色技术创新制度,也会被束之高阁;绿色技术创新制度的推进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应分步实施,很难一步到位;措施得力,能快速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制度的实施,反之,则会影响整体进程。明确落实检查手段,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保证绿色技术创新制度的每一个阶段的任务都能顺利完成。好的制度,如果贯彻不好,就是纸上谈兵。应站在全局的高度全面思考问题。站得高、看得远是基础,关键是要高效地去落实。运用政府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实现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化组合,增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二)构建绿色技术创新联动制度体系的基本思路构建绿色技术创新联动制度体系的基本思路是:第一,加强顶层设计。绿色技术创新制度供给应做好顶层设计,从全局出发,自上而下,紧抓牵动整体和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对各个部分进行最优化配置,制定出一套符合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和目标,体现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制度体系。第二,营造创新环境。环境影响人,环境塑造人,环境感染人。鼓励创业成功的企业家现身说法,树立典型,积极引导,广泛宣传,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形成创新正能量,提倡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良好氛围,营造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公平的创新环境。第三,鼓励公众参与。政府应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积极性,共同关注、参与和维护绿色技术创新。公众参与能够使具有共同利益、兴趣或关注点的社会群体,通过座谈会、听证会、咨询等方式,参与到与公众利益相关的事情中,使公众参与和专家论证、政府决策相结合,体现了人民民主和民主政治。公众参与有利于及时化解矛盾冲突,实现社会自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绿色技术创新。

三、绿色技术创新联动制度体系的结构

绿色技术创新联动制度体系结构严谨。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层面分析,政策激励制度、现代市场制度、社会参与制度、文化提升制度和法律保障制度彼此联系,相互促进。

(一)五大制度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撑

1.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激励制度。绿色技术创新政策激励制度是指为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由政府进行的一系列政策安排和系统设计。

绿色技术创新政策激励制度的支撑作用为:第一,弥补“市场失灵”缺陷。政府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基于“市场失灵”原理,即市场在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上存在着严重的失灵,难以有效配置资源,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无能为力,使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有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现代经济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税收、支出和调节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混合体。政府的干预可以弥补市场的不足。第二,增强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内生动力。绿色技术创新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企业不愿意投入太多资金,自发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内生驱动力不足。政府对绿色技术创新起着导向和激励作用。政府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通过政策设计、项目支持、资金扶持、人才引进等激励措施,完善绿色财税政策、绿色产业政策、绿色教育政策、绿色人才政策、绿色采购政策、绿色考核政策、绿色消费政策等,降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成本,增强企业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不断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

2.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现代市场制度。绿色技术创新现代市场制度是指创新主体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充分发挥市场对研发方向、要素价格、路线选择、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紧跟市场需求,准确把握技术创新方向,以市场交易为手段,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创新组合、优化配置的制度。

绿色技术创新现代市场制度的支撑作用为:第一,有助于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市场是绿色技术创新的试金石,是区域创新集中的孵化器,是引导创新要素流动的关键力量。商业模式、金融资本等市场要素推动着创新资源的流动和配置,实现信息流、知识流和技术流的合理流动和有效整合。市场能够使稀缺性资源得到节约,并为其寻找替代品;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能够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优化升级。“在市场配置下,企业研发投入专注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商业模式创新,财政科技投入则更加注重基础前沿研究、人才培养和民生改善。”[3]

市场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尽快转变为生产力,抢占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制高点。第二,有助于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预言,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新经济即将到来。在此背景下,市场和企业的作用更加突出。各主要国家都在促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优化,希望可以更好发挥市场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19世纪的蒸汽机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以20世纪的电气化为基础,第三次工业革命以绿色科技为先导。国务院参事刘燕华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绿’和‘云’。‘绿’指绿色能源、面向健康,它改变社会发展的动力;‘云’指计算机技术、网络和新型的通信系统,它影响生产过程和生活方式。”[4](P9)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机遇摆在面前,抓住了这次机遇,就可能成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

3.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社会参与制度。绿色技术创新社会参与制度是指NGO、大众传媒、中介组织等在社会创新网络关系的影响下,以公众的绿色技术需求为基础,以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和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为目标,充分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努力实现协同创新,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制度。绿色技术创新社会参与制度分为有形的社会参与制度和无形的社会参与制度。有形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物质、金钱等,无形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意识、观念、情感等。它具有社会性、系统性、广泛性、集群性等特点。

绿色技术创新社会参与制度的支撑作用为:第一,为企业的社会网络创新提供支持。“企业创新行为一方面受到组织内部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受到产业环境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受到社会网络关系因素的影响。企业创新行为的发生、扩散和可持续性无不受到该企业所处的社会网络关系的影响。因为每个企业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和网络关系下实施的。”[5](P329)比如,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敏感程度、关注程度及对于环境问题的认知,会促进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第二,增强企业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和创新活力。科技中介和金融中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合作创新;风险资本的发展能够促进创业和创新;科技非政府组织通过建立专业分工与协作网络、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等措施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各个社会组织和创新主体形成了共振,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

4.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文化提升制度。绿色技术创新文化提升制度是指通过构建和谐文化,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竞争软实力,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文化提升制度是由和谐文化内生的一整套圆融和合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行为规范。”[6]

文化提升制度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绿色技术创新文化提升制度的支撑作用为:文化是人的存在的重要标志与符号,“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7](P127)。生态文化和创新文化是文化提升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绿色技术创新。生态文化是以人为本、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它代表人与自然关系演进的潮流,引起人们热爱大自然、拥抱大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情感共鸣。“创新文化是指能够激发和促进企业内创新思想、创新行为和创新活动产生,有利于创新实施的一种组织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相统一的综合体,主要包括有利于创新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制度等。”[8](P89)越是先进的技术,如果没有正确的文化引导,就会偏离积极的方向,对人类的进步产生阻碍作用。

5.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法律保障制度。绿色技术创新法律保障制度是指围绕绿色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和各领域,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形成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关联性、完备性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制度。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法律保障制度不仅保障新技术和新产品所有人在一定期限内收回研究开发成本,而且保障其获得预期的超额利润。

绿色技术创新法律保障制度的支撑作用为:法律保障制度为绿色技术创新保驾护航。它严厉打击盗版、侵权、限制竞争、谋求垄断、妨碍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行为,不断加强反知识产权垄断限制,防范知识产权滥用行为,有利于鼓励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提高创新主体对自主知识产权的综合运用能力,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五大制度的内在关系及联动机制

1.政策激励制度是主导。绿色技术创新具有绿色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市场可能拒绝绿色产品和服务、绿色人才缺乏等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使绿色技术创新在研发、生产、市场等方面具有不确定性。目前,风险投资公司多倾向于投资处于成熟期的项目,而对早期的绿色技术创新项目不感兴趣。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初期,政府应关注和支持“早期投资”“天使投资”等,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政府综合利用绿色财税政策、绿色产业政策、绿色采购政策、绿色人才政策等,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绿色技术创新中来。“建议适时建立技术创新准备金制度,准许企业按照销售或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技术创新准备金,税前扣除,但是技术创新准备金在提取后的三年内必须陆续投入企业的研发项目,否则予以征税。这一制度如能实施,将有效促进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投资。”[9](P19)政府通过实施系列绿色政策,能够调动企业研发和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激情,提供持续的动力。

2.现代市场制度是平台。价格、竞争、供求构成市场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市场过程是一个对绿色技术创新进行组织的过程,绿色技术创新离不开市场的引导和需求的刺激,市场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能否实现产业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需求、市场容量和市场潜力。现代市场制度要求所有市场主体平等交易,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技术创新信息流动的速度。现代市场制度具有健全的市场机制、完整的市场体系、比较发达的市场中介组织、严密的市场规则等特征,在现代市场环境中,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应紧紧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绿色研发和生产,增加绿色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和规模化发展,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3.社会参与制度是补充。绿色技术创新离不开公众和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公众对绿色技术创新有着一定的需求渴望,这会转化为绿色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公众的参与热情,能够为绿色技术创新奠定群众基础。社会公众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他们可以利用网络、微信、飞信等新媒体手段,迅速曝光和传播侵犯知识产权、破坏绿色技术创新的行为。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之一,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它们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效率高、成本低、专业性强的特点。民政部规定对科技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这有利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调节市场经济关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组织充分参与绿色技术创新。比如,中关村协会等社会组织围绕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战略、技术转移战略、标准战略、政府采购等开展研究,为政府出谋划策,提出了高质量的绿色技术创新建议。

4.文化提升制度提供软环境。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如果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同时,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提升制度凝聚着人们特定的观念、思想和心态,创造“和而不同”、多样共生的和谐文化。我国应立足外向、开放、多元的文化发展思路,学习借鉴国外运用先进文化推动创新的经验,加强文化传播,不断提高文化的包容性,积极打造文化产业信息、产品交易、投融资服务平台。绿色文化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持久动力。

5.法律保障制度进行硬约束。绿色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需要法律法规保驾护航,如知识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经济法、公司法、合同法、证券法、科学技术进步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代表国家意志,具有强制力和硬约束,体现公平性和权威性,能够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保护创新行为和创新产品,对破坏绿色技术创新的行为进行严惩,为绿色技术创新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制度保障。

五大制度的内在关系及联动机制详见图1。

图1五大制度的内在关系及联动机制

四、构建我国绿色技术创新联动制度体系的路径

构建我国绿色技术创新联动制度体系的路径主要包括:立足国情,制定科学的政策体系;面向市场,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广泛发动,大力提高社会参与程度;观念引导,弘扬绿色技术创新文化;崇尚法治,规范和完善法律保障制度。

(一)立足国情,制定科学的政策体系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传统尤其是福利经济学理论,在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相背离的情况下,依靠自由竞争是不可能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因此,政府应采取适当的政策,消除这种背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应制定和完善绿色财税政策、绿色产业政策、绿色教育政策、绿色人才政策、绿色采购政策、绿色考核政策、绿色消费政策等,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激励和促进作用。

(二)面向市场,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手段,完善的市场制度有利于统筹和集成各类创新资源,形成创新的合力。第一,完善的市场制度需要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企业是配置创新要素的核心载体,企业家推动着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家的创新内在地要求具有良好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中影响创新的关键因素为:意志特征、创新思维和价值尺度。在绿色技术创新实践中,企业家迸发出创新的激情和动力,突破各种思维定式的束缚,实现思维方式的创新,在激烈竞争中以创新取胜。第二,完善的市场制度需要协同创新和共享平台。加强官产学研合作创新,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务实高效、开放灵活的官产学研合作新机制,有利于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三)广泛发动,大力提高社会参与程度

社会参与主要包括社会组织、大众传媒、公众的积极参与。社会力量参与到绿色技术创新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参与到绿色技术创新的社会监督和管理中,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不竭动力。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要主体,为社会成员提供政府和市场不能及时或全面提供的公共服务,能够有效弥补政府管理的不足和市场存在的缺陷。大众传媒是民生的发声器和信息沟通的桥梁,能够进行科学传播,提高影响力。公众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为绿色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观念引导,弘扬绿色技术创新文化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传统发展观的指导下,传统技术创新强调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一味追求技术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环境的承载能力;在绿色发展观的指导下,绿色技术创新重视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力争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平衡的目标。应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消费观,提倡和培养绿色消费模式。绿色消费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经济、生态和谐共存的消费方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包括绿色产品、物质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等。如果不加以限制而任由人们疯狂消费,最终将造成严重浪费和资源枯竭。

(五)崇尚法治,规范和完善法律保障制度

法律法规是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障。制定各类与绿色技术创新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完善产权法律制度、企业法律制度、市场法律制度等,能够通过监督和规范各类市场主体的行为,保证绿色创新和绿色交易行为得到有效、持续实施。第一,完善产权法律制度。产权法律制度通过法律明确产权关系,促使产权清晰。产权法律制度解除了产权所有人的顾虑,保护了产权所有人在使用、交换与收益该产权时的优先权,提高了产权所有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完善企业法律制度。企业从事绿色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成本高、投入多、风险大,企业法律制度有利于保障企业专利在一定时期内的垄断权和高额利润。第三,完善市场法律制度。市场法律制度能够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和企业技术创新,增加绿色技术产品的附加值,促使企业等创新主体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灵活选用绿色技术创新模式,主动适用市场需求,积极研发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绿色产品,提高绿色竞争力。

总之,绿色技术创新是绿色技术从思想形成到推向市场的整个创新过程,是综合考虑生态需求、环境承载、资源利用、成本控制的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是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绿色技术创新的五大制度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的联动制度体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又处于动态的更新过程中,而它的更新正是得益于制度与绿色技术创新互动的结果。

[1]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丁堃.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绿色创新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5.

[3]王志刚.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N].科技日报,2013-12-02.

[4]吴学梯,周元.创新与转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詹正茂.创新型国家建设报告(2011-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徐庆东.论文化提升制度与文化生产力[J].兰州学刊,2008,(S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邴红艳.高技术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9]韩光宇,方江山.研究式学习的结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刘烜显]

杨发庭,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北京100732

F011

A

1004-4434(2016)01-0025-06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绿色技术范式与生态文明制度研究”(14AZX007)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绿色制度企业
绿色低碳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