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人才招聘看市场需求

2016-08-11 10:06孙希晴
人力资源管理 2016年5期
关键词:人才资源专业人才素质

孙希晴

笔者从事组织人事工作已有20年,在人才招聘过程中亲眼目睹了不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用人方面的需求,也在资格审查、面试考察过程中同众多报名者有过沟通和交流,对当前地方人才市场及人才现状、潜在需求等方面有一定的感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为莘莘学子在树立个人目标理想、追梦方向及社会各界招聘、培养实用型人才等方面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一、当前地方人才需求及人才资源队伍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行业规范和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专业人才要几年才能培养一批,势必导致人才资源队伍供需矛盾越来越大。用人单位大多是在专业人才紧缺或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去招录工作人员,希望能招聘到一些综合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甚至希望能在短时间内为本单位在业内创造较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但事实上很难如愿,不少单位招聘时改变招录条件,放宽了专业要求,还是不能招到合适的人才。当前人才资源的主力军是80、90后,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独立性差,抗压能力弱、工作主观能动性不足、怕苦怕累,协调沟通能力一般。笔者所在的单位2015年需招考5个参公事业单位名额,由于报考专业不限,4个岗位有1200余人报名,报名人员中大部分是当年应届毕业生,其中不乏名牌高校的本、硕毕业生,在报名资格初审时,笔者发现不少应届毕业生甚至连自己家乡的基本信息都不知道,把“**镇”写成“**县”,把“**市”写成“**区”。

二、人才市场供求的主要矛盾

一是用人单位人才招聘的目的和应聘者的求职愿望难以达成共识。机关事业单位受编制限制,编制空缺后才能去招聘工作人员,需求比较迫切,对人才专业要求也较高,但事实上,限制的条件越多,就越难如愿。就笔者单位而言,近3年来设置专业招聘人才的成功率仅为20%。二是企业用人的成本越来越高,但能达到企业要求的人才越来越难招。一家行业领先的IT公司同样遇到了难题,“今年IT行业需求大量人才,但是应聘者却寥寥无几,尽管我们已经把设计师的月薪涨到了1万多元,还是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作为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新一代求职主力军,自我优越感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资本,很多人的想法是:“反正家里不急着让我赚钱,我更关心的是工作是否稳定,工作环境怎样,福利待遇如何,能不能学到东西。”

由此可见,市场需要的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实用型专业人才,而现有的人才资源就像一朵在温室里长大的花朵,难以适应外面的环境。

三、缓解人才市场供需矛盾的对策

1.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当前供需矛盾突出的市场形势。首先,作为用人单位,要从长远出发,用心选好“根强力壮的苗子”,悉心栽培,才会为单位创造更大的价值。不能以优厚的条件去吸引那些同行的佼佼者,这些人既然能从别人那里“跳槽”到你这里,同样也会从你这“跳槽”到别人那里。其次,作为学校,应该把抓单一成绩的观念转变为抓综合素质的培养。有人曾专门查阅了1977年到2009年32年来全国的124名高考状元,“他们一个都没有成为所从事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相反,马云和比尔.盖茨读书时成绩都不怎么样,最后都成为行业领军人物。可见,读书成绩并不能说明一切,培养和引导孩子塑造阳光、谦虚、上进的个性、适应社会的能力比学习成绩重要多了。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出台“自主招生”、“三位一体”、与国外高校结盟“交流互学”等措施,充分说明高校的教育观念正在转变,更加注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此外,作为家长和求职者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从学校和家庭走向社会,首先所要做的就是适应社会,只有在努力适应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价值,才能选择到工作稳定、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优越的单位。

2.在加强沟通、增进互动的过程中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一般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少高校关心的是学校排名。笔者从事人事工作20年,很少听说有学校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互动,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来设置专业培养人才。尽管高校都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去参加社会实践,但针对性不强,实践目的和要求不够具体,许多孩子到亲戚的私企混两天弄个证明就算“完成作业”了。笔者认为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应该设置相应的社会实践课程,定期带领孩子到相关单位走走看看听听学学,形成相互联动学习和培养机制,这样既丰富了孩子的学习课程,也可通过孩子的亲身经历、兴趣爱好,尽早培养、确立孩子的专业方向,有目的的培养实现供需“双赢”的目的。

3.着眼整体和长远,理性对待人才供需问题。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求、需双方都应有足够的耐心,理性定位自己的目标。用人单位在招聘专业人才的同时,以“培养”的目的去选择自己理想的人才“苗子”;学校和家长在培养的过程中也应积极引导,尽可能以全面、丰富的教育方式,努力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和独立自强的适应能力,克服消极等待和依赖心理,更好地融入社会;求职者更应降低工作期望标准,理性分析、找准自己的目标与定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勇于创新、大胆创业,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收获自己的人生目标。

猜你喜欢
人才资源专业人才素质
文化强国背景下 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道德建设的思考
新时代青年编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德国拟启动实施专业人才战略
市场主导下高校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初探
高校人才资源主权论
人才资源与企业经济的关联性探究
人才资源开发的环境分析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