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视角的创业学习与机会识别关系研究

2016-08-13 09:22军杨学儒
工业技术经济 2016年8期
关键词:创业者机会强度

李 军杨学儒

1(广东工业大学,广州 510520)2(华南农业大学 ,广州 510642)

社会网络视角的创业学习与机会识别关系研究

李 军1杨学儒2

1(广东工业大学,广州 510520)2(华南农业大学 ,广州 510642)

创业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课题之一。机会识别被认为是创业的起点。本文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研究了联系强度、创业学习和机会识别的作用机理。实证研究表明,联系强度影响创业者的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而探索式学习对机会识别具有显著影响,利用式学习对机会识别的作用与预期的不一致,它与机会识别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同时联系强度对创业学习与机会识别的关系具有显著调节效应。最后网络联系强度提出了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社会网络 创业学习 机会识别

引 言

大量研究表明,创业活动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 ,它被看作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而机会识别被认为是创业活动和创业研究的中心和起点 (Shane和Venkataraman,2000)[1],它对于创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 ,在现在日益动态的市场环境条件下,企业必须不断地保持柔性,才能应对外部的变化,而这对于企业内部的企业家或创业者来说,就需要他们不断地学习,通过知识的内部积累和外部信息的获取来识别、开发市场上有价值的机会。

与大型成熟企业相比,新创企业由于其刚刚建立 ,拥有的有价值的资源较少,而且其网络联盟还没有建立或者较为不健全 ,因此,新创企业要想利用自身仅有的资源禀赋来抢占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是十分困难的 (Jiang,2006)[2]。随着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的不断发展,新创企业创业者必须不断地学习,以此来满足上述要求。然而,现实表明,我国企业的企业家或者创业者的学习能力较弱,其学习方式主要是模仿式学习,而且,其学习方式主要有根据自身经验总结反思、参加大学等机构的培训以及看书学习等 ,他们很少通过社会网络来学习 ,许多企业由于内外部原因只囿于固定的联系,忽略了广泛的社会联系所带来的价值和益处 (Atuahene-Gima和Murry,2007)[3],这既不利于企业家或创业者获取最新的咨询和经验,也不利用企业对市场机会的把握和开发 (Politis,2005)[4],尤其是当企业家或者创业者实施连续创业时 (Li等,2009)[5]。因此,如何增强企业家的学习能力并提升他们的机会开发能力已经成为摆在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要课题之一。Rae(2006)也认为,从创业视角来研究创业者的创业学习对市场机会的识别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一课题却没有被充分认知和理解 (Seldom Understanding)[6]。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提出网络——创业学习——机会识别研究范式,以期在理论上满足上述不足,进一步丰富创业学习相关理论;在实践上,通过建立坚实的网络联盟来丰富、完善、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寻求对市场上有价值机会的开发和利用。

1 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1.1 创业学习(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不同学者对创业学习的内涵界定有所不同。Bygrave和Minniti(2000)将创业者学习看作适应性动态过程[7]。Atuahene-Gima和Murry(2007)认为 ,创业初始创业学习主要是指创业者的学习,也即创业者吸收、积累和利用信息和知识的一种有益方式[3]。Chen(2009)从动态学习的角度将创业学习定义为企业创建过程中通过获取外部知识而进行的连续性行为,它是动态性社会化的行为[8]。本文认为,创业学习主要是指创业者的学习行为,它是创业者依据其所在的社会环境,不断地通过经验学习来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动态演进过程,其最终的目的在于提升创业者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关于创业学习的维度,Slater和Narver (1995)认为,创业学习包含两个维度,即适应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9],而Cope(2005)将创业者的创业学习划分为适应型的创造式学习和预期型的创造式学习[10],Politis(2005)考察了创业者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的影响因素[4]。由于Politis的观点相对具有全面性和概括性,因此,本文采用这两种学习模式作为考察对象。创业者的探索式学习是指创业者通过网络联系不断寻求新颖的方法以及吸收新奇的产品、技术和市场信息来满足市场需求;利用式学习是指创业者通过建立网络联系来不断地寻求与现有技术、产品和市场相关的信息来解决现有的问题。

1.2 机会识别

创业始于机会识别,只有识别了潜在的、有价值的机会,创业者才能开始创业,才有可能取得创业的成功。相反,盲目地创业,不仅不能成功地创业,更有可能给创业者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 (Ahuja,2000)[11]。而社会环境对机会识别有重要的影响 ,研究证明创业者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其创业机会的主要来源 (Ge等,2009)[13]。因此,本文便是结合了以上两种因素,即从创业者通过外部网络来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来开发机会的角度研究网络——创业者学习——机会识别的关系。

1.3 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是指创业者在创业以及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所建立的社会联系或商务联系,也包含社会群体中个人之间的独特联系 (Ahuja,2000)[11]。由于社会网络在企业运营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Granovetter(1973)认为,研究企业网络,尤其是网络联系的强度对于企业间关系的发展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利于企业的创新[14]。Borgatti和Cross(2003)认为联系强度是指创业者与其合作者之间关系的紧密度,即为了维护紧密的关系而投入的时间、情感以及服务等一系列的努力[15]。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网络联系强度 (Strength of Ties)对创业者学习以及机会识别的影响。

1.4 假设开发

由于创业者以及创业企业与其网络关系成员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这些成员之间便容易接近而且愿意为彼此提供帮助,这能够促进复杂、隐形的知识在企业之间传递,创业者便会不断地收集、吸收对企业有利的信息,加以利用来完善当前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满足市场的要求 (Uzzi,1997)[16]。Palen(2002)通过对手机行业进行案例研究发现,企业家通过频繁地联系能够维持良好的信任关系,能够加快信息技术的共享和使用,尤其是新技术的传播,而企业家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学到了新的技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信息获取学习到了市场上其他竞争对手可能还未认知的技术,满足企业创新的需要[17]。Rangan(2000)认为,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信息和技术交流的桥梁,创业者可以获得信息 ,更可以依据经验对现有信息加以利用,对先进的、新颖的技术加以开发,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18]。因此,本文认为:

假设1:网络联系强度与探索式学习正相关;

假设2:网络联系强度与利用式学习正相关。

创业者创业学习的直接后果是加强创业知识的积累,他们利用现有的知识和以往的经验来开发市场上前沿的机会。创业者利用网络获取的现有产品、技术和市场的相关信息和知识有利于创业者把握市场需求,并挖掘潜在的客户需求,减少机会识别过程中的成本。而对于创业者的探索式学习 ,Dimov(2007)认为,创业者对前沿技术和全新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创业者洞察市场先机,会较竞争对手迅速开拓市场机会,抢占市场份额[19]。同样,Politis和Gabrielsson(2005)在他们的研究中也证实了企业家探索式学习与机会识别显著正相关[20]。此外,Franco和Haase(2009)从创业视角研究了组织学习的发展,他们认为,在创业初期,创业者需要不断地探索外部的新技术和新知识,以此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和新的创意,并利用创新性的想法开拓市场机会[21]。因此,本文认为:

假设3:探索式学习与机会识别正相关;

假设4:利用式学习与机会识别正相关。

García-Morales等人 (2007)认为,虽然许多企业之间的联系强度紧密,但是这种紧密度是相对的。他们从技术吸收和技术前瞻性视角研究了联系强度对企业家学习与创新的关系。他们认为,企业之间的联系越紧密,技术的传播速度就越快,企业家通过对现有技术的选择和利用能够加快创新,进而开拓新的市场机会[22];一些学者从创新的视角研究了联系强度层次越高,创业者就越能够通过吸收外部网络中的技术、产品信息来加强学习能力,并据此来加强对机会的开发。也有一些学者从机会识别的信息视角研究了创业者的网络联系情况对利用式学习的影响,认为紧密的联系会促使创业者学习外部知识、获取关键信息,洞察市场机会 (Vaghely和Julien,2010)[23]。因此,本文认为:

假设5:联系强度调节探索式学习与机会识别的关系,即网络联系强度越强,探索式学习对机会识别的影响越大;

假设6:联系强度调节利用式学习与机会识别的关系,即网络联系强度越强,利用式学习对机会识别的影响越大。

2 数据与便利度量

2.1 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抽样范围包括东北地区、江浙沿海地区。调研对象是新创企业,即以成立时间在42个月之内的企业[24]为样本。调研企业为高科技企业。被调研者主要是企业的总经理或创业团队的核心成员。

我们从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方式有当面填写问卷、通过邮寄和电子邮件方式发放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250份,回收率50%。最后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筛查,剔除填写不完整的93份问卷,最后剩余有效问卷 157份,占总发放问卷的31.4%。样本企业①主体是1~2年和2~3.5年的新创企业分别占42.7%和43.9%,53.5%的样本企业员工人数在10~50人,销售额占50万以下的占42%。

2.2 变量度量

2.2.1 机会识别

本文根据 Ahuja(2000)[11]以及 Shane和Venkataraman(2000)[1]的研究,用5个题项来度量创业机会识别:(1)虽然没有该行业经验,我也能很好地识别出一个新的创业机会;(2)以前我所识别出的多个创业机会之间几乎是互不相关的;(3)要识别出一个高的商业机会,需要在某个行业或市场中进行深入调研;(4)在日复一日的例行活动中,我总是能够看到在我身边存在创业机会;(5)我对创业机会存在一种特殊的警觉性或敏感性。要求创业者根据他们的理解,指出对以下问题的同意程度,“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本文用OI1-5来表示这5个题项。本文用Likert 5级刻度来衡量。

2.2.2 创业学习

创业学习分为两个维度,即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以往问卷大多是针对企业或者组织设计的,并非针对企业家/创业者个人。而Politis和Gabrielsson(2005)针对企业家本身的学习,开发了相关量表[20],本文就借鉴他们的量表对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进行测量。本文使用:(1)我更倾向于将实验方法作为学习技巧;(2)用新方式学习东西是很重要的;(3)我宁愿探索新的领域而不是重复旧的东西;(4)我十分愿意进入新领域;(5)我将学习与搜寻结合起来探求新知等5项指标来测量探索式学习,用EL1-5表示。本文用:(1)我倾向于探求已有领域;(2)我努力发展我已经知道的程式;(3)我通过对当前知识进行精炼来学习;(4)我倾向于依赖我以前经验来探求已知领域;(5)我通过改进效率来实现学习等5项指标来测量利用式学习,用LL1-5来表示。本文用Likert 5级刻度来衡量。

2.2.3 网络联系强度

联系强度是一个多维度结构 (Granovetter,1973)[14],其度量指标也由于研究目的的不同而相异。本文借鉴Marsden和Campbell(1984)的研究[26],用 (1)交流的频率 (Frequency of Interactions); (2)感情紧密度 (Emotional Closeness);(3)关系持续时间 (Du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来度量联系强度,本文用ST1-3来表示。本文用Likert 5级刻度来衡量。

2.2.4 控制变量

以前的研究表明,创业者的学历越高,其吸收、运用知识的能力越强,创业者发现机会的能力便越强,进而企业的生存能力就越强 (Davidsson and Honig,2003)[27],因此,创业者的教育层次是第一个控制变量。创业者的年龄是本文所用的第二个控制变量,因为不同年龄的创业者,其社会阅历不同,开发网络联系的能力也不一,而且识别有利的信息、资源以及机会等的技能也各不相同 (Politis和Gabrielsson,2005)[20]。本文用哑变量来测量这两个变量。

3 实证研究

3.1 因子分析及信度、效度检验

因为本文的因变量和自变量均是结构性变量(Metric Variables),因此,需要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 (Hair等,1998)[28]。我们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对量表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其信度系数都在0.7以上,因子负载都在0.6以上,表明问卷的信度满足要求;同时,利用Amos6.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结果表明问卷整体的区分效度和聚敛效度是合理的。

接着,本文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多重共线性检验②。创业者平均年龄36.74岁,机会识别、探索式学习、利用式学习和网络联系强度的均值分别为3.86、3.13、2.89和3.91;变量两两相关系数都小于0.70的临界值,而且方差膨胀因子 (VIF)的系数值小于10(Nunnally,1978)[29],多重共线性问题并不严重。

3.2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为了假设,本文使用逐步多元回归法来进行分析:首先控制变量进入方程,接着是联系强度进入方程,最后检验创业学习和交互项对机会识别的影响。回归结果整合后列于表1中。

表1 层级回归结果

结果表明,创业者的教育层次与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均具有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创业者教育层次越高,其学习能力越强,而创业者年龄与利用式学习相关,与探索式学习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联系强度均与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 (β=0.110,p<0.001;β= 0.147,p<0.01),因此,假设1和2均获得支持。对于影响机会识别的因素,结果显示探索式学习与机会识别正相关 (β=0.225,p<0.05),而利用式学习却与机会识别不显著相关 (β=0.137,p >0.05),因此,假设3获得支持,而假设4未获得支持。对于联系强度调节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联系强度分别明显调节探索式学习——机会识别以及利用式学习——机会识别的关系 (β= 0.169,p<0.05;β=0.298,p<0.001),因此假设5和6均获得支持。而且最后综合模型的F检验值均呈现显著性 (p<0.001),这些均说明模型检验合理。

3.3 结果讨论

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联系强度对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均有显著的影响,这表明创业者在加强网络联系时应关注双方交流的频率,通过不断地交流来促进敏感、复杂以及隐形知识的快速传递,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彼此的情感依附力,建立信任机制,这对于新创企业来说尤其重要 (Ge等,2009;罗志恒等,2009)[13,31],而联系双方交流时间的长短也影响到创业者的创业学习,创业者会积极地从网络成员那里搜集、吸收信息,这促进了创业者的利用式学习,而且给予紧密的联系建立起来的信任有利于双方加强合作探求新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创业者的探索式学习。

本文的结果还表明,探索式学习对机会识别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当创业者探求新知,为解决当前现有问题而不断寻求全新的信息和技术时,创业者会发现潜在的市场机会和客户的需求,有利于促进创业者不断地创新,向市场引进新的产品和服务,这也是新创企业求得生存的关键,只有不断地探索学习并促成创新,这些新企业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因此,不断地探索学习也就成为创业者成功创业的关键能力。而且,探索性学习本身就是对已经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创业者可以利用其深邃的洞察力在这一过程中识别新的机会。但是,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式学习却与机会识别不相关。为了探究二者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系,本文将利用式学习的平方引入回归方程,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β=0.101,p<0.001),因此,本文可以认为,利用式学习与机会识别存在倒U型关系,这与Ahuja 和Lampert(2001)的研究结果一致[32],但却与Politis(2005)[4]以及国内学者黎赔肆 (2008)[33]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出现倒U型关系的可能的原因是:起初利用式学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创业者识别市场机会,但利用式学习层次过高,企业会过多专注于当前的产品和市场,并利用现有的知识和信息创造价值,创业者因此可能会产生惰性心理,失去探求新知的欲望,由于缺乏新颖知识和最新信息的注入,创业者便会忽略新兴技术和市场潜在的需求,错过发掘新商机的机会,踏入 “熟悉的陷阱”。

从联系强度与创业学习的交互项对机会识别的影响可以看出,联系强度明显地调节了探索式学习与机会识别以及利用式学习与机会识别的关系。这说明了具有高层次、紧密的网络联系的创业者,其学习的途径和能力更多、更强,也就使得他们在识别和捕捉商业机会上可能更有效率。因此,加强网络联系的紧密度,促进创业者不断地探索新知,将新知与现有知识进行整合并加以利用,是企业开发有价值的机会的前提。对于新创企业的机会开发,Vaghely和Julien(2010)也得出了与本文相似的结论[23],即他们认为网络关系的紧密度提高了创业者对信息的获取,创业者可以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来拓展其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加大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同时根据对外部环境的认知,重构 (Reconfiguration)其知识体系,提高识别机会的能力,加大对机会的开发和利用。

4 结 语

本文从网络视角探讨了创业者学习对新创企业机会识别的影响,这也迎合了近期关于考察学习过程对企业家知识开发和利用作用的呼吁(Politis,2005)[4]。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联系强度影响创业者的创业学习,而创业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业者的机会识别,同时还发现联系强度对创业学习和机会识别的关系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以前的研究关注创业者静态的学习,如,如何学习的问题,忽视了创业者的学习层次和学习能力 ,本文则研究了联系强度对创业学习的影响,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家/创业者学习理论。以前关于利用式学习与机会识别关系的研究结果不一,本文基于中国数据进一步验证了二者的关系。两种学习模式对机会识别的影响相异,这不仅在理论上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借鉴,也在实践上指导着创业者如何去学习。

当然,任何规范研究均具有局限性,本文也不例外。本文样本选择比较集中,这些结果是否适用于其他地区也需要做进一步验证,关注区域网络联系的构建及其对创业学习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的问卷源于国外研究,其适用性仍需要在将来作进一步检验;关于同源偏差问题,也是需要在调研时予以解决的问题之一。

注释:

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向通讯作者索取样本概况表。

②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向通讯作者索取因子分析、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表格。

[1]Shane,S.,S.Venkataraman.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s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6 (1):13~17

[2]Jiang Chuanyan.A System Dynamies Model of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Chinese New Ventures:The Roles Social Network and Coporate[D].Hong Kong: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6

[3]Atuahene-Gima,K.,J.Y.Murray.Exploratory and Exploitative Learning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A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 on New Technology Ventures in Chin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2007,15(2):1~29

[4]Politis,D.The Process of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A Conceptual Framework[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5,29 (4):399~424

[5]Sali Li&William Schulze&Zhineng Li.Plunging Into the Sea,A-gain?A Study of Serial Entrepreneurship in China [J].Asia Pac J Manag,2009,26:667~680

[6]Rae,D.,M.Carswell.Towards a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2001,8(2):150~158

[7]Bygrave,W.D.,&Minniti,M.The Social Dynamics of Entrepreneurship[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0,24(3):25~36

[8]H.Chen,P.Lee,T.Lay.Drivers of Dynamic Learning and Dynamic Competitive Capabilities 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9,62:1289~1295

[9]Slater.S.F,J.C.Narver.The Markrt Orientation and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1995,59(7):63~74

[10]Cope,J.Toward a Dynamic Learning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ship[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5,29 (4):373~397

[11]Ahuja,G.Collaboration Networks,Structural Holes,and Innovation:A Longitudinal Study[J].Adm.Sci.Q.,2000,45:425 ~455

[12]A.M.Arikan,A.M.Mcgahan.The Development of Capability in New Firms[J].Strat.Mgmt.J.,2010,31:1~18

[13]Ge B.S.,R.Hisrich,B.B.Dong.Networking,Resource Acquisi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An Empirical Study of Three Major Cities in China [J].Managing Global Transitions,2009,7(3):221~240

[14]Granovetter,M.S..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60~1380

[15]Borgatti,S.P.,&Cross,R.A Relational View of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Learning in Social Network[J].Management Science,2003,49(4):432~445

[16]Uzzi,B.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terly,1997,42:35~47

[17]Palen,L.Mobile Telephony in a Connected Life[J].Communication of the ACM,2002,45(3):78~82

[18]Rangan,S.The Problem of Search and Deliberation in Economic Action:When Social Networks Really Matter[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4):813~828

[19]Dimov,D.Beyond the Single-person,Single-insight Attribution in Understanding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7,(5):713~731

[20]Politis,D.,J.Gabrielsson.Exploring the Role of Experience in the Process of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R].Working Paper from Lund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2005.File URL:http:∥www.lri.lu.se/pdf/wp/2005-1.pdf

[21]Mário Franco,Heiko Haase.Entrepreneurship:A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pproach [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2009,16(4):628~641

[22]García-Morales,V.J.,Ruiz-Moreno,A.,&Llorens-Montes,F.J..Effects of Technology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Technology Proactivity o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J].Technology Analysis& Strategic Management,2007,19(4):527~558

[23]I.P.Vaghely,P.Julien.Are Opportunities Recognized or Constructed?An Information Perspective on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0,25:73~86

[24]姜彦福 ,高建 ,程源 ,等.全球创业观察 2002中国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5]蒋春燕 ,赵曙明.社会资本和公司企业家精神与绩效的关系:组织学习的中介作用 [J].管理世界,2006,(10):90 ~99

[26]Marsden,P.V.,&Campbell,K.E..Measuring Tie Strength [J].Social Forces,1984,63(2):482~501

[27]Davidsson,P.,and Honig,B.The Role of Social and Human Capital Among Nascent Entrepreneur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18(3):301~331

[28]Hair,J.F.,Anderson,R.E.,Tatham,R.L.,and Black,W.C..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M].(Fifth Edition),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8

[29]Nunnally,J.C..Psychometric Theory[M].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78

[30]袁勇志,肖方金.双重网络嵌入对海外人才跨国创业的影响研究——基于创业阶段视角 [J].工业技术经济,2013,(11):45~53

[31]罗志恒,葛宝山,董保宝.网络、资源获取和中小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中国实践 [J].软科学 ,2009,(8):130 ~134

[32]Ahuja,G.,C.M.Lampert.Entrepreneurship in the Large Corporation:A Longitudinal Study of How Established Firms Create Breakthrough Inven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 (6/7):521~43

[33]黎赔肆.社会网络视角的企业家学习模式研究 [D].上海:复旦大学,2008.5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and Opportunity——Based on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

Li Jun1Yang Xueru2
(1.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520,China;2.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China)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has become one of the focus of the research topic at home and abroad.It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starting point for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recognition.Based on the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the contact strength,the mechanism of the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and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are studied.Empirical study shows that the contact intensity effect of exploratory learning and use of learning,and exploratory learning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opportunity recognition.By learning the role of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than expected,it inverts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opportunity recognition,at the same time contact strengt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and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has significant effect to adjust.And then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sults,and it finally summarizes the full text and puts forward some possible research directions.

social network;entrepreneurial learning;opportunity recognition;network connection strength

(责任编辑:王 平)

10.3969/j.issn.1004-910X.2016.08.009

F270

A

2016—02—2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一带一路’背景下出口企业异质性与产业升级研究”(项目编号 :15CGJ0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农村社区环境、产业特性与涉农家族企业创业研究”(项目编号:7120208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出口企业的异质性变迁与中国出口竞争力研究”(项目编号 :13YJC790070)。

李军,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 ,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企业经济。杨学儒,通讯作者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博士 ,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创新与创业、家族企业。

猜你喜欢
创业者机会强度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在房建中的应用
给进步一个机会
最后的机会
给彼此多一次相爱的机会
没机会下手
Vortex Rossby Waves in Asymmetric Basic Flow of Typhoons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地埋管绝热措施下的换热强度
互联网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