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汉语国际教育受众分析

2016-08-13 05:48张晓曼谢叔咏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传播学受众

张晓曼 谢叔咏



传播学视域下汉语国际教育受众分析

张晓曼谢叔咏

摘要:汉语国际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教学行为,而且是一种国际传播行为。传播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具有密切联系,考察传播学视域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可以发现,汉语国际教育受众的定位、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受众的群体背景和媒介接触目的等均对其汉语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传播学; 受众; 群体背景; 媒介接触目的

一、传播学与汉语国际教育

传播学是20世纪新出现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不像许多成熟学科那样已有公认定论,但概括地讲,人类所有的传播现象都是传播学研究的对象*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5页。,人们使用符号通过某种媒介来相互交流信息的活动都称之为传播*李黎明:《传播学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8页。。

传播学的教学与研究在我国开展已有三十多年,1997年传播学正式成为新闻传播学下的国家二级学科*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页。。传播学进入我国就与语言结缘,语言是人类赖以传播的主要符号,传播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离开传播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由此可见,语言与传播息息相关。汉语国际教育以汉语作为桥梁和纽带传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汉语国际教育本身是一种传播行为,而且是有关语言教育的传播行为,自然与传播学交集甚多。从传播类型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类型都囊括在汉语国际教育之中。汉语学习者预习课文、完成作业进行自主学习属于人内传播;学习者与老师同学对话、讨论、交流学习经验属于人际传播;多位汉语学习者同时参与课堂学习属于群体传播;为方便汉语学习者学习,出版教材、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等属于大众传播。另外,由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参与者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属于不同的文化群体、带有不同的母语背景,因此汉语国际教育又兼具跨文化传播的特点。

传播过程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直线模式,代表是拉斯韦尔的“5W模式”;二是循环互动模式,代表是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所提出的双向循环传播模式*李黎明:《传播学概论》,第37页。。鉴于汉语国际教育的传播特点,采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合适。汉语国际教育的传播过程,由汉语国际教育传播者、汉语国际教育传播讯息、汉语国际教育传播媒介、汉语国际教育受众、汉语国际教育传播效果等要素构成。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受众

在传播学中,受众是指传播活动的对象,与传播者共同构成了传播过程的两极。在传播过程中,他们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缺一不可,其中受众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传播过程的参与者、传播符号的“译码者”、传播效果的反馈者*韩孝平:《传播学概论》,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

汉语国际教育的受众,即指汉语国际教育这一传播活动的所有对象。刘毓民在《汉语国际教育——基于传播学的分析》(2012)一文中认为,汉语国际传播的受众是各国政府和汉语学习者*刘毓民:《汉语国际教育——基于传播学的分析》,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82页。。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受众是汉语学习者,对受众的定位应更专注于每一个个体,尽量淡化政治色彩,摆脱文化输出之嫌,强调语言教育与文化交流的目的。汉语学习者有在校学生、企业职员、公职人员,他们有共同点也存在巨大差异,并因年龄、性别、职业、社会阶层的不同而分属于不同的群体。他们因为学习汉语、接受中华文化教育,所以称其为汉语国际教育受众,而不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职业背景或其他特征。由于受众的个体差异,具体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会各有侧重。

目前,世界各国的汉语学习者难以计数。从学习形式看,有的在大学接受学历教育,有的通过海外孔子学院或各种培训班等接受非学历教育;从学习环境看,有的在中国、在目的语环境下学习,还有更多的学习者不在中国,在母语环境或第三方语言环境下学习;从学习者所从事的职业看,他们大部分是学生,但也有很多人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从年龄层次看,各个年龄层次都有分布,但以年轻人居多;从国籍看,汉语学习者遍布世界各地,但以亚洲国家人数居多。由于汉语学习者在母语背景、年龄、职业、学习需求等方面多种多样,所以研究汉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非常重要。

汉语学习者不是汉语国际教育的唯一受众,受众可分为预期受众、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预期受众”是指传播者在编码过程中预先假想的信息接受者,“现实受众”是指在现时状态下实际的信息接收者,而“潜在受众”则是指在传播过程中未能充分体现出来或者在未来某一时刻可能会接收信息的群体*资料来源:http://student.zjzk.cn/course_ware/diffuse/web/09/09-1-3-3.htm,访问日期:2015年9月5日。。在传播过程中,预期受众出现在过去时态,现实受众体现在现在时态,而潜在受众内含在未来时态*资料来源:http://student.zjzk.cn/course_ware/diffuse/web/09/09-1-3-3.htm,访问日期:2015年9月5日。。在汉语国际教育的传播过程中,受众也有不同类型,教材编写人员在编写教材、节目制作人员在策划节目、教师在备课时,他们预先假想的将要阅读教材、收看节目或者听课的人,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汉语国际教育的预期受众;而正在学习汉语、接受汉语国际教育的人可以看作是现实受众;还未开始汉语学习,但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或者因为工作关系经常与中国人接触,或者想来中国旅游、工作、定居,或者家庭中增添了中国籍成员,或者学习汉语后会带来巨大的利益等等,由这些人员组成的群体可以看作是汉语国际教育的潜在受众。

预期受众与现实受众越接近,越能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如果预期受众与现实受众存在较大差异,则很有可能得不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所以传播者在进行编码时,应对以往的现实受众有一定的调查了解,力求使预期受众更接近现实受众。由于预期受众大多是传播者想象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汉语教育时要重视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既要避免流失现实受众,也要积极寻找中国语言文化的热爱者,发现并挖掘潜在受众,使潜在受众变为现实受众。

三、受众的群体背景与汉语学习

(一)受众的群体背景

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受众并不是孤立的,每个受众成员有着不同的群体背景,而群体传播又像纽带一样把不同的成员联系在一起。受众的群体背景以及受众之间的群体传播都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进而影响传播效果。

群体背景可分两个方面,一是包含了性别、年龄、籍贯、民族、职业、学历等人口统计学意义的群体;二是包含了家庭、单位、团体、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归属及宗教信仰等社会关系意义的群体*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174页。。受众群体背景的不同,接触媒介的选择、需求、目的,接触媒介后的心理状态、反应方式都会有所不同。将之应用于国际汉语教育,不同母语背景、不同文化圈、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国籍、年龄、性别的受众,在汉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也不尽相同,所以了解受众的群体背景与其学习特征的联系非常重要。

(二)群体背景对汉语学习的影响

群体背景包含的因素非常多,比如年龄、职业、籍贯、民族等,其中对汉语学习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为母语背景和国民性。

1.母语背景对汉语学习的影响。对汉语国际教育受众的群体背景进行研究时,母语背景是首先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母语背景对第二语言习得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我们称之为母语正迁移或母语负迁移。母语正迁移是指母语语言和文化促进第二语言习得,母语负迁移则相反。日韩等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在学习汉字方面相对于欧美学生存在优势,这可看作是母语正迁移的表现。英语背景的学生母语负迁移常常表现为把清辅音发成浊辅音,如将b[p]发成[b]、d[t]发成[d]、z[ts]发成[dz]等。母语负迁移不仅仅表现在语音上,在词汇和语法方面也多有体现,关键在于寻找解决之道,纠正负迁移,促进正迁移。*张晓曼:《基于国别化汉语教学背景的中韩辅音对比研究》,《中韩人文科学研究》(韩国首尔),2013年第2辑,第167页。

2.国民性对汉语学习的影响。国民性又称为民族性格,是一个国家成员或一个民族共同的性格特征*王顺洪:《日本人学习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2页。。在群体背景中,国民性对语言学习的影响非常大,有时甚至不被察觉。通常教师会感觉韩日学生不喜说话,欧美学生性格活泼,但是并不了解其中的缘由。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汉语学习者表现出来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共同特征与其国民性有一定的关系。韩国人是典型的急性子,这种性格让韩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但在汉语学习上难免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有些韩国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缺乏耐心,感觉进步缓慢时容易产生厌烦情绪等。美国人则与韩国人不同,多元的文化与不同的种族使美国人形成了崇尚自由、尊重个体的民族性格,这一民族性格在汉语学习过程中表现为思维活跃、乐于交流、表现欲强,这也是美国学生口语水平提高较快的原因之一。

3.其他群体背景对汉语学习的影响。群体背景对汉语学习的影响还体现在年龄、职业等方面,比如在来华留学生中,交换生这一群体由于学分和奖学金等因素使得他们非常注重学习成绩,对评分标准比较在意,对学习成绩要求也比较高,教师在注重引导的同时也应注意明确评分细则,慎重对待每一次测试。

(三)关注群体背景,促进群体传播

群体背景体现的是某一群体的共性。在汉语国际教育中,一个班级的学生可以看作是一个群体,来往频繁、关系密切的同一个国家的学生圈或朋友圈又可以看作是一个群体,学生有时同属于几个群体。群体的共性会影响群体成员的汉语学习,教师应善于观察,多关注学生的群体背景,分析其与学生汉语学习的联系。

群体传播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的人际影响、人际互动和群体决策等,它是联系群体成员的纽带,没有群体传播就无所谓群体。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间的群体传播,让群体传播促进汉语学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大多是在课堂上或是在学校里关于学习的交流,所以通常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亲密。如果教师的建议或要求难以在学生群体之间形成影响,就应该充分利用群体传播,先得到群体成员中较为活跃成员的认可,再由该成员将其意见在群体中传播以达到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根据群体特征,设计教学活动,鼓励群体成员互相监督,协作学习。此外,也应警惕群体传播中的负面因素,如果这种负面因素得到了多数群体成员的认可势必会影响学习。

四、受众的媒介接触目的与汉语学习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的,是一种受众行为理论,它启示我们暂时放下传播者的某些观念。我们应该了解受众的需求,尊重受众的选择,关注受众的感知与体验,进而反思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调整传播行为,以便更好地契合受众的需求,实现传播者的初衷,达到双赢的目的。

汉语国际教育受众为什么学习汉语?他们想学习汉语的哪些内容?他们想通过学习收获什么?他们想怎样学习汉语?即汉语国际教育受众媒介接触的目的有哪些?这是“使用与满足”理论启发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将其归纳为: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即为什么学,受众的媒介接触内容即想学什么,受众的媒介接触选择即想怎么学。

(一)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为什么学

“为什么学”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非常契合,学习动机是一种动态的心理过程,它与学习者的内在心理和外在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杨乐:《泰国学生的学习动机研究》,2012年,第12页。。参考前人的研究,我们将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归纳为提升自我、工作需要、生活需要、喜欢中国文化、方便就业、获取汉语等级证书、交中国朋友、在中国旅游、了解中国、传播信仰、亲友期望等方面,对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的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92人选择了“提升自我”一项,占63.44%;86人选择了“为就业做准备”,占59.31%。大多数学生把学习汉语作为提升自我、增加就业、丰富见闻、广交朋友的一种手段,可见汉语越来越被重视。

表1 “为什么学习汉语”调查问卷结果

续表1

学习原因或目的人数百分比工作需要2819.31%周围有许多朋友学习汉语2517.24%考取等级证书2416.55%到中国留学2315.86%在中国定居1711.72%传播信仰32.06%其他原因64.13%

(二)受众的媒介接触内容——想学什么

汉语学习者想学什么?很多学者认为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他们想学的无非是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确,语言和文化全面地概括了汉语学习者想学习或者需要学习的全部内容,但是具体一些呢?除了口语和语法之外,他们还想学习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他们想学习哪方面的文化呢?通过对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留学生调查问卷的分析(见表2),大多数人想学习“旅游汉语”,112人选择该项,占总人数的77.24%;其次是“中国饮食文化”,有108人选择此项,占总人数的74.48%。在了解学生的需求之后,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了《旅游汉语》、《中国饮食文化》、《中文歌曲》、《商务汉语》等课程,受到学生欢迎。当然,想学什么这一问题会根据汉语学习者的年龄、国籍、个人兴趣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学校应尽最大可能设置多种多样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而当学生的特殊学习需求在课堂上无法满足时,教师还应给学生推荐一些书籍或网站,为他们提供课堂以外的学习渠道。

表2 “想学习什么内容”调查问卷结果

(三)受众的媒介接触选择——想怎么学

汉语国际教育受众除了大多数在校学生以外,还有广大的社会群体。要让这一群体参与到汉语学习中来,首先要给他们提供汉语学习的机会。在美国从事汉语教学30余年的学者姚道中曾撰文对现有的教学机构进行研究,他发现许多外国人想学习汉语,但受工作时间限制,他们无法去学校进行系统的学习,当现有的学习媒介也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他们可能转而放弃学习,不再进行相关的媒介接触*姚道中:《试论汉语国际传播的大众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8年第1期。。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受众的学习动机多元,但是学习渠道单一,为此我们要丰富办学模式,开发多种渠道,以满足国外汉语学习潜在受众的学习需求。当前,课堂学习是汉语国际教育受众最主要的学习渠道,课堂学习之外,我们应该多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开发集视、听、说于一体的汉语学习类节目,满足广大受众的学习需求,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的大众化。

五、结论

以往的汉语国际教育研究多是运用语言学理论或教育心理学理论对汉语本体或第二语言教学进行的研究,以传播学理论为指导对汉语国际教育进行研究是该领域的新课题。目前,传播学视域下的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起步较晚,在学界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度;二是现有的成果重汉语国际教育研究而轻传播学研究,鲜有将两者融会贯通作深入研究的佳作。即便是运用传播学理论进行研究,更多的是对传播者的关注,而对受众的关注少之又少,传播者与受众是传播过程的两极,受众作为传播过程的直接参与者,是传播的对象,我们应给予足够的关注。

[责任编辑:以沫]

收稿日期:2015-12-0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语言接触视域下汉语对韩国语影响研究”(15YJA740065);国家语委“十二五”重点项目“中韩日语言对比及对韩日汉语教学研究”(ZDI12513)。

作者简介:张晓曼,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教授(威海264209);谢叔咏,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语言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威海264209)。

Audienc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View of Communication

ZHANG Xiao-manXIE Shu-yong

(College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 Shangdong University,Weihai,Weihai 264200, P.R.China)

Abstract: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s not only a teaching activity, but also a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tarting wit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the paper uses Communication theory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position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udience, status of the audience in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background of the audience group, and purpose of the media contact on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with the aim of gaining inspiration which is applicable in the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Keywords: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Audience; Group background; Media contact purpose

猜你喜欢
汉语国际教育传播学受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促进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拼音教学方法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