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劳动力就业供给研究

2016-08-15 11:08樊延
现代交际 2016年14期
关键词:贵阳市就业问题

樊延

[摘要]劳动力资源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对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劳动就业状况关系到国计民生,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一个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就业战略中,除了重视劳动力资源的创造外,还要重视就业机会的创造,实现充分就业。本文以贵阳市劳动力资源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从贵阳市人口与劳动力就业现状分析出发,对贵阳市的就业承载力进行评价,揭示贵阳市劳动力就业问题。从促进贵阳市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需要出发,提出充分实现贵阳市劳动力充分就业与国民经济发展成为推动贵阳跨越发展的基础,基于这一思路提出了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的对策建设。

[关键词]劳动力资源 就业 问题 对策 贵阳市

[中图分类号]G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4-0131-03

近来年,贵阳市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样板,近几年来各项经济增速均位于全国省会前列,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新路子。贵阳市致力打造几大名片: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爽爽贵阳”旅游休闲度假胜地。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085.42亿元,比2000年增长6.6倍。按2013年末常住人口统计,贵阳市人均GDP达45600元,按2013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1932计算,贵阳市人均GDP达7363.7美元。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贵阳市三次产业结构为3.9:40.7:

55.4。2006年,贵阳市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从2007年开始,贵阳市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持续超过50%,2013年达55.4%,贡献率明显增强,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2013年贵阳市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608.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50.98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十大工业行业(烟草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1.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六大特色支柱产业(磷煤化工、铝及铝化工、特色食品、烟草制品、现代医药、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9.43亿元,占全市GDP的20.59%。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南明龙洞堡食品工业园、云岩益佰工业园、贵阳金石石材工业园、乌当医药食品工业园、白云铝工业基地、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开阳磷煤化工生态工业示范基地、息烽磷煤化工生态工业基地、修文扎佐医药工业园、清镇铝煤化工基地)增加值43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6.2%。

一、贵阳就业现状分析

(一)贵阳市人力资源供给状况

改革开放以后,贵阳市的常住人口是呈现出持续稳定向上增长的趋势;而从业人口呈现出来的是波动向上的增长趋势,但两者的增长速度都比较缓慢。在2004年年末至2005年年末,这一年之内贵阳市的常住人口增长了37.24万人,增长10.61%,增长速度超过历年以来的增长水平;同时,当年的从业人数减少了11.14万人,减少5.3%,其减少率亦是历年来的最高的一次。说明当年贵阳市吸引外来人员较多,就业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无业人员急剧增多。此后贵阳市的常住人口、户籍人数、非户籍人数及从业人数都保持着一定的增长趋势,然而常住人口增长势头比户籍人数增长势头更为强劲,说明从2005年后贵阳市吸引外来人员的能力有所增强。从长期趋势来看,贵阳市今后的常住人口、户籍人数、非户籍人数及从业人数的增长速度还将继续保持平稳缓慢的状态。

但是,充足的总人口并不是劳动力供给的充分必要条件,劳动力供给还和劳动参与率有着密切关系。贵阳市近几年的劳动参与率,是用当年的从业人数比上当年的年末常住人口所得的比值。从改革开放后到1996年末,劳动参与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一直到1996年末达到最高点0.62;然后自1997年起到2004年年末,劳动参与率保持在0.6左右波动;2004年年末至2005年年末突然下降了0.09,此后就一直保持在0.5左右波动,从长期看此趋势将继续保持。由此可以看出,贵阳市就业形势仍然严峻。

(二)贵阳市就业总量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贵阳市作为一个西南部的省会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虽不如深圳、上海之类的沿海城市发展迅速,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部大开发的促进,贵阳市的就业人口已从1978年的102.69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223.57万人,年均增长率达到8.4%。至2012年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704万人,贵阳市就业人口占到全国总就业人口的0.29%,占到2012年贵州省总就业人口1825.82万的12.24%。图1—3显示出,贵阳市从业人口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稳步持续增长,一直到2005年有所下降,下降率达到5.3%,2006年至今一直呈现出波动增长,但基本处于缓慢向上增长的势头。从总体上看,从业人口的基数是不断扩大的,而近两年的增长速度为2.3%和2.6%,均高于2012年贵州省总就业人口1.84%的增长速度,说明贵阳市在贵州省内来说,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还是进一步增强的。

(三)贵阳市就业结构

就三次产业的结构可以看出,截至2012年年末,贵阳市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为61.07万人,占到总从业人数的27.32%,比上一年同期下降了7.09%;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为54.72,占到总从业人数的24.48%,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11.83%;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为107.78,占到总从业人数的48.21%,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4.38%。由此可以看出贵阳市的支柱性产业是第三产业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据了总产业的半壁江山,第三产业是贵阳市就业的主力军。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相对持衡,但总的说来,贵阳市的产业结构相对不太合理,有待于优化和升级。

二、贵阳市就业评价

(一)贵阳市极限就业评价

“极限就业承载力”即一地经济增长达极限状态时所能容纳或承载的最大就业人口。但由于“经济增长的极限状态”目前只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假设而尚无测算方法和结果,我们暂时就只能基于“就业人口始终只是总人口的一部分”的认知、借助目前国内外已有的极限人口数量测算结果来“推算”或“倒算”:极限就业承载力=极限人口容量-其中的非适龄劳动人口。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此时引入劳动力所获得的收益正好与所耗成本相等,达到最佳状态的潜在就业承载力,即一地所能利用的最大劳动力资源。根据就业人口的空间密度极限值为5000人/平方千米,得出贵阳市极限人口数为4017万人,根据计算,贵阳市的极限就业容量为3904.55万。

(二)贵阳市动态就业评价

“动态就业承载力”即相对或经济就业容量,指一地在一定时期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上所能容纳或承载的就业人数(=现状从业人口+岗位缺员-隐性失业)。贵阳市2012年末的现状从业人口为223.57万人。

贵阳在1978年的动态就业承载力或经济就业容量只有10.77万,而在2012年增加到1710.3万,共增加了158.8倍,34年间净增1699.53万,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6.17%。动态就业承载力与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有关。一般说来,一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就有更多可获取的工作机会,对人口和人力资源的消化吸纳能力就愈强,其动态或经济就业承载力也就越大;同时,这种能力还间接或最终受到土地资源、水资源、交通环境、地貌特征等因素的制约。

(三)贵阳市就业率评价

“就业率”:就业人口与经济活动人口之比。它反映了一个地方现有的人力资源的利用水平或者全社会岗位需求的满足程度。贵阳现状或实时(2012)就业率的计算如下:贵阳就业率=就业人口/经济活动人口×100%=223.57/230.39×

100%=97.04%或:贵阳就业率=1-失业率=1-2.96%=97.04%。

(四)贵阳市地均就业评价

“地均就业承载”即一个地方一个时期在一定经济条件下每单位地理空间所承载的就业容量。它表示一个地方承载就业人口的空间密集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了人类对资源环境的利用率。贵阳现状或实时(2014)地均就业承载力计算:贵阳地均就业承载力=本地动态就业容量/地域面积35700人/8034=278人/平方公里。

从1978—2012年,贵阳市的地均就业承载力从128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78人/平方公里,大约保持在2.33%的年平均增长率。其中1978—2000年,贵阳市地均就业承载力增长较为稳定和快速,从128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54人/平方公里,达到约3.18%的年平均增长率。2001—2012年,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外出就业人口增加等原因,贵阳地均就业承载力仅保持0.78%的年平均增长率,增速放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贵阳地均GDP从1978年的13.41万元/平方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2128.83万元/平方公里,平均增长16.18%,呈指数型增长势态,明显快于地均就业容量的增长速度。地均GDP增速远快于地均就业容量增速,表明增长过程中伴随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发生量的增加而且有质的提高。

(五)贵阳就业度区位商评价

“就业度区位商”即本地就业度与更大区域或参照地就业度的比值,用以反映本地就业挖潜能力与一般或参照地该能力的“优势度”。贵阳就业度区位商就是贵阳就业度与全国就业度(=全国动态就业承载力/全国极限就业承载力×100%)之比。贵阳就业度区位商=贵阳就业度/全国就业度=5.73%/66.51%=0.09,就业度区位商远远小于1,表明贵阳本地开发的就业潜力的力度和成效远低于全国平局水平。

(六)贵阳就业率区位商评价

“就业率区位商”即本地就业率与更大区域或参照地就业率的比值,它反映的是本地“人均就业机会”相对于一般或参照第“人均就业机会”的优势度。本研究的“贵阳就业率区位商”就是贵阳就业率与全国就业率(=全国就业人口/全国经济活动人口×100%)之比。贵阳现状或实时(2012)就业率区位商计算:贵阳就业率区位商=贵阳就业率/全国就业率=97.04%/95.9%=1.012,贵阳的就业率区位商大于1说明贵阳当年所提供的“人均就业机会”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三、贵阳市就业承载力政策建议

(一)以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长

实证分析表明,贵阳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增长是带动就业增长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政府应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不断促进经济增长,扩大人力资源需求或就业岗位供给。

一方面,保持经济适度增长。我国多年来的发展经验表明,保持一定水平的国民经济增长率(7%—8%)是消化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包括失业问题的必要条件。贵阳同样需要通过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来促进就业增长,同时也需要通过公共投资来刺激民间(包括外来)投资与经济的较快增长。

另一方面,缩小区域经济差异,降低流动性就业压力。区际(乃至国际)经济差异是导致就业人口大规模流动的重要原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城乡人力资源“孔雀东南飞”即与此有关,这往往给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缓解这一问题有待实现全国区际、城乡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扩大就业

产业结构影响就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能动反作用,因此调整产业结构,不断调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是提升就业承载力的途径之一。

首先,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工业,带动整个产业结构转型,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就业容量的相对稳定或扩大;二是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以保持甚至扩大其产业规模和相应的就业规模。

其次,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是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促进科学管理在传统服务业的广泛应用,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保持传统服务业对就业的吸收强效;二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商务租赁、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着力提高金融、旅游、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三)构建和完善就业承载力预警系统

鉴于贵阳的就业形势,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建立失业风险监测和调控的至关重要性,加强就业承载力风险监测,建立专职失业风险监测机构,构建就业承载力预警系统,支撑宏观经济运行平稳性和能够降低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成本。

第一,构建就业承载力预警系统,应用预警理论,采用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结合现代数学的相关技术手段,对重要因素进行决策分析,建立高效、直观、科学、实时和动态的就业承载力预警系统。

第二,加强就业统计,改善就业和失业的统计口径,为建立就业承载力预警系统提供数据支持。目前就业统计制度与建立预警系统数据支持差距:一是统计指标时间区间较短,而就业承载力预警系统中模型所需数据多维长期数据。三是就业承载力预警指标的历史数据欠缺。必须完善失业与就业的统计口径,以便准确了解就业承载力状况。

(四)拓展城乡创业渠道,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制定和实施鼓励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吸收相关的成功经验,制定鼓励青年、大学生在清镇市创新创业更加优惠的政策,以更加务实举措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助推青年、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制定和实施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创新的促进政策。完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进一步实施和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农村就业制度综合改革,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进一步清理针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规定,把就业政策、服务平台、信息网络延伸到村,逐步形成“农村半小时就业服务圈”。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在农民工相对集中居住的社区和大批量使用农民工企业的所在地,依托市、县、乡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立农民工市民化综合服务中心,为其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健全市域企业用工对接机制,畅通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渠道。加强农民工输出输入地对接,扩大技工和品牌的规模。加强农村劳务经纪人队伍建设,提高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逐步扩大组织开展农民工市民化培训试点,对农民工和有意愿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技能、素质“双提升”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深入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落实税收减免和普遍免费政策。支持返乡创业人员因地制宜围绕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制定支持农民网上创业、激发农村妇女创业创新的促进政策。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及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鼓励农民网上创业就业。

(五)进一步完善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和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

大力引进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面向国内外重点引进产业发展、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研发人才、高级创意人才、高级复合型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用于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坚持引人与引智、引才与引团队、引才与引项目相统一,通过刚性调入和兼职兼薪、合作研究、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科技咨询等柔性流动形式,采取环境引才、项目引才、产业引才等多种方式,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引进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完善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创业积极性。探索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有关政策。对于离岗创业的,经原单位同意,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原单位应当根据专业技术人员创业的实际情况,与其签订或变更聘用合同,明确权利义务。对具备条件的事业单位中小科技成果项目转化提供资金支持。完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业股权激励政策,放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的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限制。

(六)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强化创新创业保障

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园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建设,为其提供专门场地和经费保障,建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加强引导引领。为在校大学生和毕业五年内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信息咨询、项目推介、供需对接、项目孵化等服务。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园区(基地)建设,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空间。积极搭建企业孵化器(包括孵化大楼、孵化工场、孵化园区等),为初创企业提供低廉的创业场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强化创新创业公共服务。设立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新创业,重点支持初创期、种子期及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优质服务,支持服务机构为初创企业提供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和技术转移等服务。

【参考文献】

[1]钟邦德.贵阳市“十二五”就业形势与对策研究[J].贵阳市党委党校学报,2010(05).

[2]《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势》研究课题组.中国劳动关系报告[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3.

[3]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委员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8[M].2009.1.

[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2006-2007中国就业报告[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11.

[5]国福利.国外就业质量评级指标研究概述[J].国际劳动,2009(10):29-32.

猜你喜欢
贵阳市就业问题
夕阳下的鸟影
山西老年大学到贵阳市开展校际交流
The Role of Teacher , Learner and Material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