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校毕业生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2016-08-18 06:44王国伟
河南教育·高教 2016年6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用人单位导向

王国伟

摘要:当前,就业市场上存在“大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工难”这种严重的供需失衡状况。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以高校毕业生就业为导向,实行教学改革。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认识观念,提高高校管理者系统的观念;充分发挥高校教师主体作用,激发教学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优化专业机构,制定教学培养的目标等。

关键词:就业;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多,教育对象的就业率直接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大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聘用人才实行双向选择以后,毕业生有了选择单位的自主权,用人单位也有更多的自主权选择合适的人才。这种双向选择使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均受益,但是,就业市场的实际状况出现了矛盾。一方面,一些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求贤若渴,特别是工厂生产第一线、偏远地区、贫困地区,急需大量高等人才。当前,我国就业市场上大学生就业难己成为社会共识,加快高校教学改革的步伐,培养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一、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众多高校的办学理念主要是办成国内、国外有影响力的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轻视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高专院校热衷于“升本”,地方本科院校则以办成综合性大学为目标,争取学校成为硕士点和博士点的授予单位。对于培养应用型或者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则没有投入足够的重视。高校教师为了评职称、拿项目,用很大的精力做科研工作,而在本科生教学上投入的精力不够。

高校专业的设置并不是建立在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基础之上,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专业的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很多专业培养的学生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要,学非所用,某些专业甚至出现整体就业困难。

专业课程安排较为单一,专业设置狭窄,重理论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更新缓慢,教学内容的设计跟不上社会发展。受师资力量、实践教学装备水平的限制,许多高校往往弱化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大学生在创新和实践应用方面能力不强。

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同质化严重,出现了万校一面的办学结果。很多高校教师至今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考试仍然是采用一张试卷来确定学生的成绩,而学生的成绩单并不能完全说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国家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后,传统专业有更好的设施和良好的师资力量,而开办新兴专业则需要很大的人力、财力。所以,传统专业招生规模急剧扩大,从而导致传统专业的毕业生严重饱和,市场消化不了,而新兴专业培养的学生则供不应求。

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提高教育教学思想认识,转变高校管理者系统的观念

高校领导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高校领导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管理机制,引领广大高校教职员工达成改革创新的共识,真正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并取得实效。教学实践受教育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以促进学生就业和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研究、探索教学实践、教学管理的新规律、新方法,从而形成“导向、主旨、目标、成员”等一系列的教学管理思想。

(二)充分发挥高校教师主体作用,激发教学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高校教师创造了高水平的教学成果,是教育教学改革成功的主体力量。应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听取、吸收他们的意见和智慧,激发广大教职员工参与教改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给广大教师创造条件,使其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着重提高教师教学的基本能力,进一步完善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和教学技能培训的制度,特别是为中青年教师继续教育、进修访学提供便利;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参与企业管理,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优化专业机构,制定教学培养目标

高校办学的目标,要在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层面的需求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的同时,把握我国高校的现实情况,充分尊重高校发展的规律,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的结构设置,对学校服务社会做一个准确的定位。坚持以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制定教学培养的目标,在充分考虑学生就业需求的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满足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所以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应该以满足社会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根本导向。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下,只有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促进毕业生就业和学校整体的就业质量,才能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

(四)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

高等教育也是国家的事业和政府的责任,政府要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进行宏观管理、正确引导,并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要由单纯的政府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学校行为和教师个体行为相结合,教育行政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高等教育的政策导向,对高校加以引导,制定相关教育政策时要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不同类型的高校要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发展方向,高校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将学校办成有特色、国内知名和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学校,从而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形成分层次、分类型的多样化格局。

(五)吸纳企业参与教学改革,建立“产学研”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高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人才、支持地方建设的重任,而企业是毕业生就业的最终载体,高校和企业之间通过科研和人才输出方面的合作来改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校和企业的良性互动。高校在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人才的设计上确保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满足企业的需求,把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与毕业生就业的需求相结合,毕业生的毕业实践、毕业论文考核等环节都可以采用到用人单位进行社会实践的形式来完成。另外,高校在设置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过程中,应充分调整人才培养的策略,在充分考虑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基础上优化设计,逐步完善和深化管理机制、就业体制的改革,通过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共同努力,来实现“有利于大学生就业,有利于用人单位用人,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作用”的目标。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用人单位导向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偏向”不是好导向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