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大学生就业时的职业错位问题研究

2016-08-18 07:04郭西梁王雅琨
河南教育·高教 2016年6期
关键词:就业

郭西梁+王雅琨

摘要: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面临诸多问题,其中,职业错位尤为明显。大学生对自身职业的错位认识会产生一些就业问题,比如,不深刻的职业认同感有可能导致在工作学习中动力不足,因职业错位而盲目就业也会造成就业后的高辞职率等。社会和学校层面应该坚持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建设符合高校发展需要的师范类职业精神。同时,就业者本身应及时改变求职观念,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关键词:职业错位;师范专业;职业精神教育;就业

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749万人,比2014年增加了22万人。河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总数在2015年达到49.9万,比2014年增加1.6万,毕业生人数增速放缓。“就业难”的问题较往年有所缓解,截至2014年9月1日,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0.35%,较2013年同期提高0.1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5个百分点。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受社会发展、就业观念、地域结构等因素影响,毕业生初次就业后,跳槽率较高。在此背景下,高校学生“职业错位”的问题不容忽视。笔者以师范类院校为例,针对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错位”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职业错位现象的产生 错位一般指偏离正常部位的状态,部分或全部内外倒置。在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中,如何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毕业后的职业选择以及就业后频繁跳槽等方面的“错位”问题尤为明显。据统计,师范类大学毕业生中有23%的人在短短半年内就换了工作;在1年内跳槽的占18.3%;两年内换工作的人占24%,只有25%的人干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超过3年。这种现象凸显了职业错位问题的严重性。 二、师范类大学生职业错位的现状 笔者从调查中了解到,师范类大学生就业并不难,但找到符合自身职业理想的工作却不易。

(一)职业错位的表现 第一,部分毕业生将待遇作首选,把职业发展放在次要位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评估教师队伍建设专题评估报告指出,与其他行业相比,中国教师工资不高、工资增长幅度低,未能反映出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具备的地位待遇。据最新的资料显示,应届毕业生月薪为2800~3500元,主管、经理级岗位薪酬为5000~7000元,平均涨幅在5%左右。不同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实际签约的月薪水平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教师行业薪酬在中小城市或者城镇,月薪则大打折扣,一般在2000元左右。如此,面对房租、房贷、日常的开支,毕业生将待遇作为首选则不难理解。 第二,师范专业的职业精神教育缺失,一些文、史、哲专业的毕业生放弃专业,到陌生的行业去闯天下。职业精神教育的缺失会造成“跑偏”的就业观,表现出来就是“干什么不像什么”,学生就业动力较低、就业质量不高,正在影响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社会的价值观扭过来,这其中就包括职业精神的内容。注重培养师范类大学生的师德、师风和职业精神显得迫在眉睫。 第三,父母对孩子未来从事职业的期望影响学生的判断。经调查,父母最期望孩子从事的工作如下:政府官员、教授、教育工作者、大学老师、专家、设计师等。此类岗位多为高工资、高待遇的岗位,但易给学生形成好高骛远的就业心理,不愿从基层干起,不想从小事做起。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对就业的概念不明确,不少大学生头脑中残存着精英教育时代的就业观念,不懂得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

(二)出现职业错位的一些原因 2010年,高等院校入学率达15%,到2020年将提升到20%。我国的高等教育己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趋势。高学历人才进入传统服务行业,既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相反,师范类专业却面临一些尴尬:一方面,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本应重点选择在教育行业就业;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用人单位不再拘泥于某个专业,求职者也逐渐放下身段,在适合自己的行业从基层做起。 三、对策

(一)有针对性,宏观控制,微观把握,做好就业指导

目前,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和非议。问题主要是如何做到通过就业指导来提升就业率,非议存在于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上。就业指导课往往贴近学生就业的实际状况,包括就业手续的办理、就业信息的筛选、笔试和面试的准备、工作初期的适应、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内容。即便如此,仍有质疑就业指导有效性的声音。 在笔者看来,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好坏没有根本性的决定关系,但并不能以此认定就业指导工作可有可无。在就业指导中,职业生涯规划是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可用资源和制约因素而进行的规划行动。因此,有针对性,用宏观和微观的双重视角做好就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宏观的视角是重视职业教育,树立正确的大学生的职业观念,培养较强的职业能力;微观的视角是发掘毕业生自身的可用资源,改进其自身的制约因素。

(二)不单以数据为考核标准,注意道德教育,尤其是师范职业精神建设 关于就业,有很多考核工作,数据是考核的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比如,德育工作就无法从数据中真实表现出来。在高就业率背景下,毕业生在就业初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缺乏吃苦精神,团队合作能力缺失,没有责任感和契约精神等。 陕西师范大学马晓雄教授在思考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不同之处时提到:师范教育采取“学科专业、教育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混编模式”,一次学习,终身从教。教师教育是职前、在职培养一体化的教师培养模式,强调对职业发展全过程提供支持,它是同多元化、学习型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教师培养模式。而现在的就业指导工作重视“智育”,忽视了“德育”和“素质教育”。针对师范生,尤其是对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较少。因此,我们要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主,重点加强对师范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 职业教育工作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职业错位”本不应出现在师范教育中。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规格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师范教育涉及百年大计,师范职业精神建设需要师范类高校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深刻认识教师行业,加强爱岗敬业教育,真正懂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含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就业
阿勒泰市就业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高职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与前景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班级企业化创新管理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