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08-23 10:31张波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1期
关键词:问题与对策管理体制高等教育

张波

摘 要 高等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应用型人才,现代化社会的高标准严要求对高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它涉及到多个领域,无论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还是高校内部的改革都会参与其中。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体制、理念都有很大不足,过于传统保守,缺乏新时代的理论元素;缺乏内部管理与自主办学权,过于依赖政府管理部门的指示命令,使得党、政、学三者的关系混乱,联系密切却条理不分、秩序混乱等等。本文即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与方法,希望为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管理体制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教育无论从管理体制还是培养方向都应当跟随时代发展潮流与社会发展方向。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关系到社会各方面发展,涵盖了管理、办学、投资等多方面内容。而管理体制则作为改革的中心被受瞩目,其中又被分为教育行政以及高校内部管理的改革。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演变过程来看,行政管理体制是从集权到分权的转变。现代高等教育建立之初处于我国的计划经济阶段,高校的教育体制基本完全受中央权力的指挥,属于隶属关系,虽然中央有过权力下放,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还是一直在旧体制中缓步不前,在权力的反复收放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事实上,其本质不过是由上到下的被动转化,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到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出现了变化,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影响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方向。这个阶段下,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不断分权中实现高校自主教育管理,高校掌握一定的管理权力。总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进程是符合我国社会与教育现状的,是在不断梳理党、政、校三者关系下开展进行的,在经历不同发展阶段后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校长负责制,受到党委指导。但是,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也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多发生于中央与地方的权力转化,对于高校的内部管理权并没有过多变化。

1当前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现状及问题

高校教育管理要遵守国家的《高等教育法》,其中有对高等教育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规定。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现状的,但不得不说,我国高等教育所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发展实行中存在很多问题:

(1)高校内部管理权的“外控”。高校内部管理权力受党政管控压力过大,政府部门对于高校的管理模式到科层化管理依旧占据主导,而高校也主要处于接受指示的地位,不能根据自我发展状况进行管理改革。有人说,将高校的管理体制换个说法,政府就是教育管理的“制造者”,整个改革程序都是中央到政府再到高校内部的逐层推动。

(2)党政权力过大。党委的重要领导作用使得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与管理都将过多的期望置于党委的决策之上,很容易导致党委领导“一言堂”现象;传统“官本位”、等级制的不良影响仍然在影响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秩序,部门之间复杂重叠,职位交错混乱。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对党委领导及校长等人员的监督机构,这也使高校的管理成了长官意志下的决策机构。

(3)党、政、学三者关系不清晰,问题解决难。一方面,党政关系是教育发展之初就开始进行的探索,实现党政结合,达到有机统一,是我国高校管理的目标。在实际的变革发展中,虽然取得一定了成果,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比比皆是,层级矛盾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解决问题的关键却成了书记与校长间的个人关系是否达到一定程度。另一方面,党政权力不断扩张,占据了高校管理决策的过多职权,使得各个高校之间大同小异,没有自己的特色、运行程序与发展规律,而大部分学者们的权力基本没有力度,形式主义成分很大,甚至对于学校内部的管理决策都不能参与其中发挥作用,成了摆设。此外,以学谋权,以权谋利现象很普遍,无论是行政部门还是学术机构的人员都妄想得到更多的利益,导致了党、政、学三权秩序的混乱,直接影响到了教育的发展前景。

(4)人事管理体制落后。教职工流动秩序不稳定;高校教师招聘方向过窄,很大部分来源于本校培养的人才,使得学术范围渐渐缩小,开拓性不强,造成学术的“近亲繁殖”现象;教师职称级别制度不合理,内部提升多于外部的竞争,使教师教学懈怠,一心搞好“内部”人事关系;大学自主管理权受行政部门影响过大,人事管理权缺失现象普遍。

2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2.1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层面

(1)高校应有自我管理空间,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这就是说,高校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时不应仅从上级命令中发掘教育方向,而应综合自身发展特点与客观需要,有一套自主决策、管理、执行、发展、监督的改革体系。事实上,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实质就是政府与高校权力之间的分配。政府简政放权,宏观指导学校进行内部管理,使学校充分行使管理权,有一定的自我管理空间,实现由附属向独立法人的转变。除此之外,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掌握内部管理教学、组织科研活动、产业化结构调整的自主权,实现对学校资源的优化利用。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最终确定,光靠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实现真正的自主管理而不是形式化的自主就要以法律化的形式明确所有权归属,让政府自觉依法放权。

(2)加快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尽快从决策者转向参与者,从统治走向治理。所谓治理,就是从政治学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一个专有名词,它能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与行业,团体与个人,它能使矛盾冲突双方通过一定形式的交流与洽谈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利益也尽可能达到双赢,最终实现矛盾处理,问题的解决。根据政治学概念来说,治理一般具有以下特征:治理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或者规定,更不是一个活动方案或设计构思,其本质是处理矛盾的过程;治理的目的不在于控制事情或矛盾发生而且调节协调矛盾;治理过程涉及范围广泛,公共或者私人部门都包括在内;治理不是规章制度,也不会被确立下来,而是动态的、持续变化的。治理不会依赖政府权威机构或者偏向于实力与利益一方,而是真正能够解决矛盾的一方,它将合作理念融入其中,认为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就需要合作关系其中起到核心力量。治理理论应用于政府对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上也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它要求了政府诸多方面的内容,首先就是确立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将合作理念突出体现在与大学的关系处理上,降低姿态,不再是“统治者”,而是合作者,共同为人才的培养努力。落实到实践,就体现在两个管理理念上的转变:其一,从控制到服务。政府与高校的合作应当是公平公正的,要实现两者关系的平等,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不能出现信息不对称,资源占据不合理的现象,政府要明确服务不是控制。其二,从规制到协调。规制是政府部门通过法律法规对社会上的部门经济主体与经济活动进行一定的限制行为,以保障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再从我国政府部门与高校间的关系来看,其本质就是就我国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本质来说,就是单向度的规制。这就违背了治理的本质理念,治理的整个过程都不是依靠某一方面的单向活动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充分的互动协商。由此可见,政府在对高校进行管理时就应当明确再多的规制远不如符合学校发展状况的协商有效。

2.2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层面

(1)不断为教育法中规定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注入新时代的元素。首先,明确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明确其职能目标。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责的明确,党委领导部门对高校教育体制的管理是对其办学方向以及思想工作的把握与领导,以保证其走向正确的教学方向与路线。具体的管理体制改革,党委部门进行宏观指导而不是决策决定;二是党委决策的具体方面。即党委根据党的方针路线、性质宗旨,并结合学校实际总结出指导学校体制改革的大政方针及相关工作的部署情况。其次,校长负责制的落实,校长作为高校的法人代表,具有独立的行政管理权。校长要将党委决议落实到实际,并对学校内部管理、教学科研等等工作负责。三是合理处理党、政、学关系,一方面,“党委领导”中的党委不是决策者,更不是执行者,不能取代校长的职责权力。另一方面,校长对学校管理的各项事物负责,但是是在党委领导下,是要遵守党委行政部门的行政指挥的,不能脱离,更不能违背。四是加强制度建设,任何行政命令与体制改革决策都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因此,制度建设是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有利保障。

(2)增强高校学术氛围,提高学术地位。将学术权力的价值性以及合理合法性提高到充分认可的地位。但是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到,学术价值的体现有其特点,不能与行政权利的一同讨论,应当区别对待。学术权力价值有其内在的规律,注重学科与学术导向,其中,教师、学生、专业学术人员都起到重要作用。行政权力价值则是更重视行政权力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但由于学术与行政之间很多知识与信息是存在一定局限与障碍的,从而使学科发展偏离正常轨道。

(3)落实学术性管理。大学内部管理类型多样,种类繁杂,而学术事务的管理则是处于大学管理的核心地位。因此,这也是高校管理改革的重点,其关键就要确定其决策权,担负起真正的学术管理的责任,改变以往只审议不决策的现象。另外,以教授、教师等专业化教育专家来发挥管理作用,教授是师资力量中的中流砥柱,是面对学生与传递高校教学指导方向的直接传播者,对于教育模式、学术研究、科研探索等都有较为系统全面的理解与经验。因此,高校应大力开展学术研讨与教职工大会,成立各种形式的学术委员会,以明确学术事务在高校内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提高教授在教学改革中的参与、决策、管理、监督权,从而展现高校内部管理的科学民主性,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

(4)加强大学人事制度建设。高校师资力量关系到教育水平,教学质量,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发展方向前景。师资水平是高校间的主要竞争方向,代表着大学的教学质量,更是人才素质的保障。可见,加快建立大学人事制度,提高师资招聘标准,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性。综合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来看,我国高校的人事体制管理的竞争意识薄弱,自然流动性差是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到教学秩序与教学水平,高校应当针对此类相关问题提出适当有效的发展性决策,通过教学评比、职称评定等方式来增强教师之间的竞争意识,并合理有序地规范师资的流动。这个过程当然不是一时或者某一个阶段就能完成见效的,这关系到了教师的切身利益以及高校的师资流动秩序,对学校的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因此更应当公平合理,谨慎周密,做好充分的规划,吸取各方面的意见看法,从而作出最为科学合理的决策,实现教师与学校的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从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7(01).

[2] 于胜林,胡光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分析[J].求实,2006(S1).

[3] 杨永革.浅析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J].中国电子教育,2006(01).

猜你喜欢
问题与对策管理体制高等教育
国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对比分析——以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为例
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信息化条件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生存关注”阶段中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反思与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