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教育批评不再“痛苦”

2016-08-23 20:32崔玉琴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6年8期
关键词:错字欧阳痛苦

崔玉琴

日前,安徽某中学学生围殴教师的事件,引爆网络。学生道歉,教师检查待处,校长停职,雷同的处理,再次让教师们喟叹职业的艰辛,江苏省教育名家、深度语文倡导者王开东的博文——《中国教师,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更是得到广泛认同和大量转发。

个别学生没有行为底线,少数教师处理问题简单粗暴,以及种种社会因素的合力作用,让当下的师生关系融洽度大为降低。武汉市教育局和武汉市教科院联合调查组的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师生关系融洽的只有26.2%。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一旦关系紧张,一点“火星”兴许就能引爆“积蓄的情绪”。怎么办?对个别学生的无知、捣蛋抑或挑衅“睁只眼闭只眼”,这是当前不少教师面对“紧张关系”的懈怠选择。可如此下去,倘若学生为逃避某些责任争相效仿,不难推想,“教将不教”的困难局面大约不会在远方。所以,我们教师最应该做的,就是积极地反思——让管理有效而又不让学生感到厌恶、反感、难堪。

“只有赏识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可是批评和惩戒本身是痛苦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伊曼所说,“表扬与批评是极不对称的。批评带来的痛苦远大于表扬带来的快乐”。试想,如果教师能让我们的批评等惩戒,跳出耳提面命、疾言厉色或是苦口婆心、喋喋不休令孩子痛苦的模式,那对“融洽师生关系”不能不说是一个积极的贡献。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传播已久了。陶行知先生不就是在用实践提醒我们——批评不一定都是痛苦的,因人而异的量材巧施,也可以让“痛苦的承认”变成“快乐的接受”。

从表扬开始

宁校长是我们地区远近闻名的模范校长、特级教师,一天作文评讲,宁校长似乎特别兴奋,他对孩子们说:“我今天要推荐一篇好作文给大家,说实话,让我写,也许都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学生们一听到这,纷纷猜测并争相一睹为快。宁校长继续说:“这是我从教多年发现的一篇少见的好文章,她的作者就是郝莹……”随即宁校长用投影仪展示,看着投影中每一处宁校长的红字批注的肯定性评价和同学们羡慕嫉妒的眼神,郝莹兴奋得满面红光。评讲接近尾声,宁校长话题一转说,“这篇自创写出了真情真意,打满分一定不为过,不过我不能给她满分,可惜可惜呀!”边说边用红笔在本子上花了两个圈,同学们看懂了郝莹自然也知道了——两个错字。果然从那天起,郝莹同学在每次作文后都特别留意检查,很少再出现错字。

面对当下的学生,既然他们听惯了表扬,那么批评不妨从表扬开始。因为当一个人受到表扬后,首先产生的是成就感、自豪感和荣誉感等积极的心理反应。这种积极的心理反应不仅使其心情愉悦,还能使其自信心大增。这时适当的批评在他们心里不觉得是挑刺,反而觉得是关心和爱护。

来个正暗示

学生欧阳,常常耍小聪明做些“小坏事”,嘴上还老挂着“我是坏孩子,怎么啦?”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架势。一次,我有意和欧阳闲聊,似乎不经意地说起了一个正在读博的邻居孩子,曾经为逃避做作业,威胁要跳楼的故事……讲到关键点,我故意停下来问欧阳,这孩子当时有没有“跳楼”?欧阳笑着说:“不用猜,肯定不会跳。”“为什么?你怎么知道的?”我佯装惊奇地问。“还要说吗,他现在还活着呀,他那时一定只是吓吓他父亲的。”“欧阳,你真聪明!事后,我的确悄悄问过那个孩子,假如他爸爸坚持,他会真跳楼吗?孩子对我说,才不呢,谁这么傻!”我接着问:“欧阳,你一下子就猜到了这孩子的心理,你难道也做过这样的事?”欧阳一听,脸霎时红了,不好意思地挠着头。

正暗示批评适用于久经“批评”沙场的老将。他们被批评多了,已然不把批评当回事了,如果你还是老一套,他一定是一句也听不进去。正暗示批评,是施批者不直接了当把批评意见讲给被批评者听,而是借用其它委婉隐蔽的语言形式说彼及此,运用弦外之音巧妙地表达原意,让人思而得之,达到“藏颖词间,锋露文外”的目的。

德国学者雷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严肃的道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对于性格较为开朗,相对比较聪明但自我意识较强的孩子,一般的批评要攻破他那层“我以为……”的“刺猬式”的思想保护层是比较麻烦的。如果我们给予一个幽默的批评,让他来不及张开“保护刺”就“幡然醒悟”,其效果不言而喻。Q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大公镇北凌小学)

猜你喜欢
错字欧阳痛苦
降低“支付痛苦”
Positive unlabeled named entity recognition with multi-granularity linguistic information①
谁痛苦,谁改变
我家的健忘老妈
易错字 来提醒
分担痛苦
60秒找错字
60秒找错字
痛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