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适合教育理念建设智慧课堂

2016-08-23 20:32朱小燕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6年8期
关键词:珍珠泉剪纸姥姥

朱小燕

“适合教育”课题下的语文智慧课堂的研究,是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式、课程内容、评价途径在内的系统性全方位的研究。这种研究,既不是一概抛弃,也不是简单回归,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扬弃”,继承传统中的精华,舍弃其不足,那种为获取智慧而进行的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我们应该以整体思想优化课堂教学,先有智慧地定下适合孩子需要的教学目标,再有智慧地设计适合孩子需要的学习策略,最后有智慧地加以评价。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适合、有效的课堂才是充满智慧的课堂。

一、取舍有道,就教学目标及内容而言,要在取舍之间体现智慧

当我们为教学的精彩而拼命“添砖加瓦”的时候,有效的教学往往已远离我们而去。因为有效的教学其实很简单,就是孩子必需的一点不少,没用的一点不多。而目标定位不同,教学的效果也截然不同。

例如《姥姥的剪纸》一课,当学生交流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时候,针对“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句话,有的老师是这样引导的:

师:读了这句话,你觉得姥姥的剪纸怎样,用一个成语来说说。(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惟妙惟肖、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巧夺天工……)

师:请将“啧啧赞叹”换个词(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赞不绝口、交口陈赞……)

师:如果你是一位泼辣的阿姨,会怎么赞?如果是个活泼的孩子呢?……指导朗读这句话。

师(范读,再请学生练习朗读此句)

光定位于“通过朗读体会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这一目标,远远不够,对于优等生来说只是隔靴搔痒而已。训练并掌握本段的表达形式比积累已有的成语和单纯的训练朗读更重要。

二、动静有方,就教学方法和过程而言,要在动静之间体现智慧

许多老师抱怨,现在的孩子不受教,朗读有气无力,更不要说感情了。究其原因,我们在指导朗读上出了问题。

如四年级上册《泉城》中有这么一句话:“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那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了水面上来。”如何让姿态万千、神奇无比的珍珠泉让学生心向往之,永远留在心中呢?教者是这样处理的:

1.(展示一串闪亮的珍珠)你觉得这珍珠怎么样?

2.这里的“涌”字很有特色,妙在哪里?

3.这里的“拎”能否改成“提”?

4.指导朗读,注意要读出珍珠泉的轻盈、调皮来。

以上设计,停留在“咬文嚼字”上,如此美妙的文字却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事实上,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不感兴趣,也激不起思考的火花来。可想而知,孩子在朗读该段话时,一定游离在外,根本读不出珍珠泉的神奇与美丽来。这里采用“表演朗读法”,效果会更好。

对学生而言,灿烂的智慧火花定是绽放在教师的等待里——如果教师用鼓励的目光等待,用四两拨千斤的点拨等待,用平静的心态等待,更用实实在在的时间等待,那么,学生一定会静下来,沉下去,想开去,最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如此静动结合,所学才会真正刻到孩子们的骨子里,铭在孩子们的心坎上。

三、张弛有度,就教学的节奏和反馈而言,要在张弛之间体现智慧

要打造智慧课堂,就要在课堂上体现三个特征,一是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教学的核心;二是让学生的学习看得见;三是让教师的教育看得见。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仅仅让一些优秀的学生表现一下,虽教师省时省力,但一些学困生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他们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就成了教学的“死角”。所以,课堂上要以学生的学习成为教学的核心,就要晾晒学困生的学习状况,让他们的学习看得见,那我们教学的过程才看得见。

真正的智慧课堂,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观点,传承和扩散知识,生成与拓展智慧,这里有思想的碰撞、灵感的涌现、能力的转化,学生在积累语言中促进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珍珠泉剪纸姥姥
珍珠泉
雪姥姥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珍珠泉》教学课例
八旬姥姥活得美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珍珠泉》教学课例
剪纸
珍珠泉里清凉行
剪纸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