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生诗词鉴赏能力的策略

2016-08-23 21:10宋星卉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6年8期
关键词:鉴赏能力古诗词教学资源

宋星卉

语文诗词鉴赏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它是传播中国文化,完善高中生的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对高中生的诗词鉴赏教学进行研究,提高高中生诗词鉴赏能力,具有现实性意义。

一、提高高中生诗词鉴赏能力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改以来,诗词在高中课本中的比重呈增大趋势,古诗词的教学地位逐步提高。因此,提高高中生诗词鉴赏能力,十分迫切。

1.我国的“诗教”传统

早在孔子时期,就已有“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不愤不启,不徘不发”的诗词教学观念,他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国从古代先秦的诗经到如今已有千年历史,它的流传和教学随着金石、竹木、缣帛到如今的纸张和电子,教学方式也日新月异,不可否认网络已经成为如今学生诗词学习的丰富而便捷的资源库,上网查找资料途径中,提供各种资料、数据、虚拟演示等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范围,为开展诗词培养的教学提供了方便,在手段上为古典诗词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新课标的要求

诗词鉴赏作为高中语文课的必修,承载着技巧性的教学提分部分,原本是一门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心智、理想的中国文化精粹,如今却有些进退两难。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

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语言精髓,也是文化软实力的一种体现,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鉴赏的能力也就是培养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人才。

(2)教师成长的需要

当今社会,信息化日益发达,大量知识和信息的涌现使教师所拥有的知识有时不足以应对社会的需要,所以,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成了教师们的当务之急。

(3)高中生人格培养的需要

高中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为提高其鉴赏能力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首先,思维有很强的预见性,高中生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已有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学生的思维在发展上已经具有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可以利用假设等理论来进行思维,这非常利于他们在诗词鉴赏的时候进行推理性分析,同时,他们的创造性也有相应的提高,在诗词鉴赏上能举一反三。诗歌鉴赏对高中生人格具有很强的培养作用,促进高中生性格的形成,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需要性。培养诗歌鉴赏兴趣,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直觉水平,丰富心象,也能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言语能力,树立价值观并陶冶情操。

二、高中诗词鉴赏教学现状

自2002年起,高考中考查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方式从客观命题方式转变为主观表述的方式。在长期的刻板教学模式下,学生答题效果不甚乐观,诗词鉴赏能力相对偏低,鉴赏方法是盲目的。

1.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些教师在讲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对其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讲解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方位结构对方位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上下词性一样,结构相同,对得非常工整。”这种讲法会使学生们知道以下几个信息:诗应是上下对偶的;诗当中不仅上下对偶,而且对仗极为工整的诗是最好的诗;这种对偶好繁琐。

诗是有感于物而发,是内心情感的流露。在格律方面,近体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但这种对仗性的讲法讲多了便成了乏味,这也是阅读观念存在的弊端,这是忽视作品的整体阅读,将文学作品肢解成条条块块。侧重对知识点的讲读使人感觉像数学公式和定理,达不到审美的目的;再者脱离了文本又缺乏教师解读文本的个性,也就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其独特感悟。

鉴赏,说白了就是一种审美,我们要教会学生的不仅是在高考卷子上得高分的技能,更是要培养审美的能力,所以多些“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的想象空间比教条呆板的语言要好得多。

在诗词鉴赏时,教师可以添加一些对史实的讲述,例如在讲《后庭花》时,可带入五代历史做引子:庄宗(李存勖)还做公子的时候很喜欢音律,又能够作曲子词,就连他身边的侍从都要会撰词。而蜀国公喜欢裹小巾(头巾的一种)上面尖尖的,像锥子一样。而宫中的歌姬舞姬都穿道服,头上戴着莲花冠,脸上画着浓墨重彩的妆,被称作“醉妆”。这些歌舞姬们便边舞边唱自制的《醉妆词》,唱完之后,蜀国公摆宴于怡神亭,亲自拿板子打节奏唱《后庭花》。

2.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课程改革以前,古诗词鉴赏教学从总体上来看呈现出一片沉寂和凝滞状态,当然其间也不乏孕育着冲破此局面的潜在力量。长期以来的“重言轻文”,使古诗词鉴赏教学逐渐模式化:文体介绍,语法讲解,文学常识疏理,逐字逐句翻译,主要内容概括,艺术特色分析,名句名篇背诵……几乎成为每堂古诗词鉴赏课的必修环节。有人将其概括为“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

三、高中诗词鉴赏教学中的有效实施策略

1.提高教师文学修养,扩大教师眼界

教师的文学修养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基础,一个文学修养匮乏的人,很难想象他会将古诗词中的美传达给学生。而古典诗词的鉴赏正是审美感受的过程,诗词之所以美,是因为它是以文学形式阐述心灵的艺术,它以精炼的语言、细密的章法、鲜明的意象及丰富的情感集中表现了当时的人文精神和社会生活。

教师要做好诗词鉴赏就要熟悉每首诗词典故的出处,如姜燮《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就是将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化用,这样做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今日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说到扬州,便可将苏轼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一句讲讲缘由,譬如当时的扬州如同今日的上海,去扬州当官就如同在上海当官,算是官运亨通了,而鹤意味着长生不老,骑鹤意味着有着永恒的生命,腰缠十万贯自是不必说了……

2.增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诗可以产生于两个地方,一个是自然界的景物,一个是人事间的事物,所以,在上课时要进行科学的引导,使学生先进入其境,如放些诗词音乐或者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或者音像等,营造“诗感”,然后以故事的方式进行作者介绍,使学生了解背景,增强兴趣。根据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对诗进行还原想象,再向同学们讲述,更利于学生们接受。

(1)让高中生对诗词基础有基本的掌握。古人语:“三百唐诗熟读耳,不会写诗也会吟。”一定基础性的背诵是深入学习的前提。在督促学生背诵上,多数老师都会采用简单而又容易操作的方法:定期默写、抽查背诵。这种实践在日后调查中发现,它确实有着提高教学效率的重大意义。

(2)利用好课堂有限的时间。古诗词由于篇幅长短不一,教学时间分配也不同,但是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们得到最大的收获便是一堂高效率的好课。在王维的《山居秋暝》教学中,一位教师抓住全诗的一个“空”字,从作者的佛学思想讲到全诗布局,再由诗词内容谈到作者写作的背景,收放自如。听后叫人如坐春风,回味无穷,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从时间上看,不到一小时,可从受益角度讲,它远远超过一小时,这才是真正的对诗词深层的理解,是一种真正的审美鉴赏。用最少的时间,抓住诗词中的重要切入点,进行有效的启发,对学生的诗词鉴赏兴趣和学习效果有着重大的意义。

(3)阅读与想象的结合。古诗词之所以美,是因为它有“期待视野”,不仅因其文字内容想象空间大,填补的空缺多,更因为它是穿越了时空,跨越了民族的经典。文学作品的被接受是一个历史沉淀的过程,因为文学的历史不止是作家的历史,更是读者在阅读中感悟的历史,所以其内涵历久弥新。

文学作品的核心是阅读,作为文学作品的诗歌的核心教学要求也是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首先便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利的条件,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阅读心理的特殊性。老师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也是课堂组织者、促进者,新课标尤其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课堂资源和课外资源的应用和结合。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如多媒体的运用、组织学生们进行课间探讨,教师本身就是对话者之一,平等的对话教育更有助于学生们的思考,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带进了课堂,语文教学资源相对贫乏,数字化资源大量引入到课文中,如何在教学资源使用的广泛性基础上提高语文教学资源的有效性。语文教学资源随课程资源丰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再者,“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教学资源的广泛对教学有重大影响,尽管如此,缺少有效教学理念引领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资源广泛性使用仍然有待提高。

(作者单位:海南澄迈思源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鉴赏能力古诗词教学资源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古诗词中的新年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