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画作”悟音乐

2016-08-23 21:10张敏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6年8期
关键词:乌龟波浪画作

张敏

《龟兔赛跑》是小学二年级教材中的听赏内容,要求教师引领学生感受音乐的不同节奏、旋律、速度,能用各种线条、色图表现音乐的段落或情绪,并能用语言描述不同的音乐形象。

片断一:释疑鼓励,课始生趣。

师:同学们,我们都听说过《乌龟赛跑》的故事。今天我们尝试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他们比赛的全部过程,大家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把音乐所表现的快慢、旋律、节奏用笔“画”出来。当然,这里的“画”与美术中的“图画”是不同的,你们主要是用画笔以线条、色彩、符号的形式表示出你对听到的音乐,比如节奏、旋律、心情、感受等。

学生议论纷纷:“老师,可以画曲线吗?”“也可以是直线?圆形呢?”

师:只要你能根据故事的情节,在听到的音乐中感受到节奏、心情等,都可以不受限制地画出来,不过画出来后能用语言描述出你们画出的内容的含义就行了。

片断二:情境创设,品乐感乐。

师:清爽的清晨,太阳刚刚升起,草叶上的露珠晶莹闪烁,森林中齐来了一些动物,有兔子、小鸟和小猫,也有乌龟、青蛙和小羊,还有小狗、小熊和松鼠,它们都在这里悠闲地散步。请听《龟兔赛跑》第一部分音乐,用你的画笔画出你听到的音乐吧!

师:这时候,有动物提出让乌龟和小兔子进行跑步比赛,小兔子不屑一顾地说:“它怎么能跟我比呢?那一定输!”乌龟也不服气地说:“那不一定!”于是在一群动物的见证下比赛开始了。

师播放《龟兔赛跑》第二部分音乐:由舒缓平静一下子变得轻快而热烈,显然是体现出兔子自信地飞跑着和一群小动物的欢乐,兔子中途睡着了,而乌龟仍然坚持前进。教师借助语言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变化,学生所画的图形和色彩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接着教师播放《龟兔赛跑》第三部分音乐。学生从第二部分的兴奋状态又回到平缓状态,但尽管如此,学生还是敏锐捕捉到它们的不同。它们用各种图形或色彩记录了自己的感受。生:“老师,音乐又好像和第一部分一样了。”“音乐又变慢了。”……

师:是的,激烈的比赛结束了,兔子醒来后发现已经晚了,乌龟取得了胜利,大家分享乌龟的喜悦,兔子无奈叹息。请大家再完整听一遍音乐,在听的过程中思考一下你们的“画作”的理由。

片断三:语言导向,深入评乐。

师:同学们刚才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也画出了很多符号或色彩,下面我们来说说理由吧?

生:(顿然情绪激昂,纷纷发表自己的理由或见解):“我画了波浪线,第一段波浪平缓,因为清晨的森林是平静的,动物们散步也是悠闲的;第二部分是小兔子的快速奔跑的音乐,所以波浪急而密;到第三部分的时候,波浪又缓了,但我把线画粗了,是因为听到了乌龟还在一步一步坚持着,粗也代表兔子的难过心情。”“我听到的音乐比较柔和,就用相扣的螺旋线表示,而且我还好像听到乌龟在慢慢地有节奏的走着,就用间隔相等的螺旋扣表示乌龟走的脚步声。”……

师:你们一个个画得都很优秀,那么我也为大家展示一下我的“画作”吧,你们也给我评价一下吧?(师展示图谱)……

总结与反思:

以往的教学都是教师预先设计音乐图谱,然后根据图谱逐步完成师“画”生“摩”的任务,难以摆脱教师的意志束缚,学生的天性被扼杀。本课的教学形式则改变了这样的局面,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语言载体的支撑下,活动于纸笔之间,深植于审美之中,流露于情感世界,对音乐美的体验表现得深刻、深入,实现了审美、体验、思维相结合的多元化学习样态。虽然课堂依然是在教师创造情境引导学生统一欣赏音乐中进行的,但让学生借助于学科间的渗透形式进行学习,学生原有的欣赏水平与情境中的聆听与思维的联动必然形成感知的灵动效应,审美的路径得到拓宽,获得了真实的音乐感知与感悟,心灵也更敞亮,学习的成果走向多元化。

总之,以“画作”的形式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是充满个性、乐趣的审美体验过程,它既符合低年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多元化教学样态的一种体现。尽管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面对的困难或问题,但从教学即研究的角度出发,它又的确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作者单位:江苏沭阳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乌龟波浪画作
波浪谷和波浪岩
波浪谷随想
去看神奇波浪谷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波浪中并靠两船相对运动的短时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