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思维训练,提升写作水平

2016-08-23 21:23董小四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6年8期
关键词:主题思想汗水作文

董小四

写作是借助语言文字以事明理、表情达意的创作行为,其本质是一种全新的、独特的精神创造。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质量?这就要从学生思维习惯培养和能力的训练入手。

一、用发散思维来搜寻材料、充实内容

学生写作文,最大的障碍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因此,个人狭小的生活空间(家庭、学校、同学圈)便成了作文中重复反映的世界。眼光、思想受限于此,不论何种主题要求,都由“这些人”“这些事”包揽,或交错替换,或重复出现,缺乏新鲜之意。发散思维是基于联想、想象基础上的沿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的创造性思维,犹如夜空中瞬间爆炸的璀璨烟火,火星四散,耀眼灿烂。学生在写作中运用发散思维,围绕审题过程中提炼的主题思想和要求,从生活、社会、历史、文学、世界展开全方位想象、跨时空白由搜寻相关材料,并逐一罗列;再从中选取典型恰当独特的材料进行艺术化处理,即可解决内容空洞、选材俗旧之弊。如,训练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除了写有感于父母之恩、老师之恩、朋友相助之恩外,可发散思维,写社会上爱岗敬业、默默奉献者事迹。诗意地联想到落红有恩于枯枝,峭壁有恩于雄鹰,苍穹有恩于皓月,以及悟空不离唐僧、关羽放走曹操等史事典故。何愁无言可写?

二、用向心思维提炼作文的主题思想

对主题表现不深刻甚至偏题离题是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关键在于未能用心去审材料、看要求,挖掘出材料蕴含的深意。在材料作文的审题训练中,向心思维训练尤为重要。与发散思维恰好相对,它是从多角度、多方面的材料中分析、概括的求同思维。整合兼并、分析对比材料,由形象到本质的思维训练。重在调动开发学生写作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深刻性。如,材料一:化学老师说泪水和汗水在构成上同属一种物质,只是排出方式不同。材料二:某地,因天灾而使农作物被摧毁,面临绝收,一农民席地而坐,泪雨倾盆;一农民躬身而作,汗水滂沱。要求学生以材料定话题作文,运用向心思维,分析材料,找出相同之处为“泪水和汗水”,化学成分相同,但在生活中却有不同含义。尤其是材料二借泪水和汗水,蕴含着面对不幸或挫折的不同表现,泪即悲观、消极、颓废,汗即积极、勤奋、希望和成功。并由此挖掘出如何面对挫折或心态决定结果等主题。

三、用逆向思维实现作文思想的创新

成功的作文往往给读者的感觉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尤其是在立意上。逆向思维是克服常态的思维定势,在保证主题正确、积极的前提下,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考,从而显露出新的思想,塑造新的形象。写作若能彰显“人无我有,人有我独”的创新,用逆向思维切入表现新的主题,便可收到不落俗套、别出心裁的效果。这种创新贯穿于立意、拟题、选材等环节中,自始至终都会带着新鲜感和吸引力。如,“感恩”话题作文,可逆向立意,定为“不需感恩”。可从“我帮助了很多人,但我不需感恩”展开,倡导为社会为他人服务却不求回报的风尚。又如,“赞撞钟和尚的敬业与认真”等,如此一来,思想和效果就与众不同。

四、用迁移思维手法美化文章

好作文除给人以事明理、表情达意印象外,还兼具文字形式所传递的艺术美,在语言、构思、谋篇、表现手法等方面具有特色。但平常大多数学生写作,重理论淡手法,习作就显得平俗、无味,只完成了写作训练任务的一半。回忆所学课文、课外读名著杂志,其美文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最好范文。写作构思时可结合主题思想、材料内容进行类比,迁移运用,巧借或化用这些作品中的手法和特色,来装饰和美化自己的文章。亦可受某文启发而自创特色,实现文质兼备。如,需增加情节的吸引力,叙述中可借鉴《羚羊木雕》中插叙法、倒叙法;为表现构思的复杂性,可借鉴《爸爸的花儿落了》中“花儿落了”的双关手法和人花并行的叙事双线;语言生动性方面可借鉴《春》中拟人开头、比喻串中、排比收尾的形式;如要题材、体裁创新,可学习《丑小鸭》《喂,出来》《组歌》(纪伯伦)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习作大放光彩。许多文章皆有可鉴之处,前提是学生要有相当的阅读量。

写作训练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品质,形成能力,便可排除畏难情绪,激发写作热情、写作灵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者单位:安徽铜陵市义安区顺安中学)

猜你喜欢
主题思想汗水作文
你的汗水不会撒谎
青春汗水,在扶贫路上挥洒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汗水湿透衣襟
韩国古典假传《书斋夜会录》的文本结构分析和主题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