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地区的青铜文明横岭山墓地揭秘缚娄古国

2016-09-02 02:57程玲
大众考古 2016年1期
关键词:古国东江墓葬

文 图/程玲

岭南地区的青铜文明横岭山墓地揭秘缚娄古国

文 图/程玲

2000年,考古学家在广东博罗横岭山发掘了一处先秦时期墓地,其年代之远、规模之巨、出土遗物之丰富,震惊了考古学界。这处先秦墓地证实了岭南地区历史上确曾存在过程度相当高的青铜文明,为寻找缚娄古国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在秦统一天下之前,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已形成许多小国或部落联盟,据《吕氏春秋》记载,其中有个国家名曰“缚娄”,它大概存在于春秋战国之际。然而,由于文献语焉不详,加之缚娄古国都城遗址并未找到,因此关于缚娄国是否真实存在?它的国都在哪里?疆域有多大?社会经济发展到何种程度?这些谜团一直困扰着考古学家和先秦史学界,历代史家也对此多有研究,但无定论,为缚娄古国平添几分神秘色彩。

横岭山地形地貌

墓地下的古国信息

横岭山墓地位于广东博罗县城东北约2公里的一座小山岗上,山丘略呈西北—东南走向,山上原本栽种各种果树,当地农民常年劳作于此,从未想过在这块土地之下竟埋藏着一处千年古墓地。直到2000年,广惠高速公路施工路段经过横岭山,人们在附近发现许多印纹硬陶片,这个现象引起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注意,他们前往调查勘探后确认这是一处先秦时期的墓地。

横岭山墓地鸟瞰

同年2月,考古所正式对横岭山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此次发掘并未完全揭露墓地范围的所有墓葬,在8500多平方米的发掘范围内清理出古墓332座,其中相当于中原商周时期的墓葬302座。墓葬群中出土了方格纹、夔纹等印纹硬陶碎片,以及大量精美的陶器、原始瓷器、铜器、玉石器、铁器等,其中首次在广东两周时期的墓葬中发掘出土了铜甬钟。这是广东迄今所发现和发掘的同类墓葬中数量最多、出土物最精美、品种最丰富的青铜时代墓葬群。据此,不仅证实了岭南历史上确曾存在过文明程度相当高的青铜时代,同时也提供了古缚娄国存在的可能性,从而使经过考古认证的岭南文明史得以上溯至3000年前。横岭山墓地也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墓葬中的等级差异

300多座墓葬的时代从商代晚期延续至春秋时期,规模庞大,随葬品丰富,是研究先秦时期岭南地区东江流域社会组织形态和文明演进的珍贵资料。

从墓葬空间布局来看,横岭山墓地至晚在商晚期—春秋时期已经形成一套比较规范的丧葬制度。首先,墓葬排列有序,沿着山坡分布,朝向大致与山岗等高线的切线一致;其次,不同规模的墓葬所处的位置有别,贵族的大型墓葬多分布在山脊和山腰以上,大件铜器也主要出土于这些墓葬,而平民墓葬区的小型墓葬基本集中在山坡和山脚;第三,所有墓葬之间很少有打破关系,可能原来地面上有封土使得后来者有意识地避免破坏先人墓葬。总之,横岭山墓地的空间分布呈现一定规律性,推测当时的人生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组织中,包括丧葬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制度可能已经形成。这些发现连同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在博罗、增城一带的系列考古发现,共同为寻找和复原先秦之前的缚娄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M182出土两件青铜甬钟

M085墓室全景

M182墓室全景

横岭山墓地墓葬形制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结构趋于复杂。墓葬绝大多数为狭长型土坑墓,但墓圹的规模和形制有一定的差别。规模较大的墓葬,如M085,墓口长达6.8米,而普通的小墓墓口长仅有2~3米;共有18座墓带二层台,其中四边均带二层台的墓4座、三边带二层台的墓3座、两侧带二层台的墓8座、一侧带二层台的墓4座,有底坑的墓葬11座,有壁龛的墓2座,这些带二层台、底坑或壁龛的特殊形制墓葬,在整个墓地中所占比例是很小的。墓葬规模和形制的差异折射出社会阶层的分化。

从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来看,当时社会成员之间已经出现贫富分化及身份地位差异。横岭山墓地出土了陶器、原始瓷、釉陶器、青铜器、玉石、水晶等大量随葬品,不同墓葬的随葬品数量和组合区别明显。很多墓葬没有随葬品,而个别墓葬的随葬品多达20余件。出土陶纺轮、原始瓷、青铜器或玉器的墓葬所占比重很低,说明这些器物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是与有一定身份的人联系在一起的。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横岭山墓地M201发现的一件铜鼎和M182的两件铜甬钟。在中原文化中,鼎和钟是象征身份地位的重器。这三件青铜器虽带有北方青铜器的风格,却是本地制造的,说明北方青铜文化和礼乐制度传入岭南,并被少数社会上层所利用,随葬甬钟的M182中还出土了陶器、原始瓷、铜器和玉石等器物,从随葬品丰富性及珍稀程度来看,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应属社会上层。

根据横岭山墓地规模、空间布局、墓葬形制以及随葬品组合分析,先秦时期岭南地区东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已发展到一定高度,墓葬资料所反映出的社会分层状况,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东江流域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已经进入文明社会阶段,可能存在一个古国。

《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时期缚娄国

史籍中的“缚娄”

横岭山墓地这一重大发现让早已埋没在历史尘埃下的缚娄古国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缚娄国曾见于先秦及后代零星的文献记载。最早提及“缚娄”的是《吕氏春秋·恃君览》:“扬汉之南,百越之际,……缚娄、阳禺、灌兜之国,多无君。”《吕氏春秋》约完成于公元前239年,成书年代早于秦统一天下,可知最迟在战国时期岭南百越之地已是小国林立,“缚娄”是其中的一个小国,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似乎不高,还没有君主,可能处于早期方国社会阶段。

在后代文献中亦有关于“缚娄”的记载。东晋王子年在《拾遗记》中提到一个叫“扶娄”的国家,书中记载周成王七年“南陲之南,有扶娄之国。其人善能机巧变化,异形改服,大则兴云起雾,小则入纤毫之中……乐府皆传此伎,至末代犹学焉。得粗忘精,代代不绝,故俗谓之婆猴伎,则扶娄之音,讹替至今。”这里的“扶娄”应该指的就是“缚娄”了,由于先秦时期岭南土著与中原汉人语言不通,文人史家提及岭南地名多“以字表音”,“扶”与“缚”发音相近,在记录过程中可能出现了误差。据《拾遗记》描述,缚娄国在西周时期已经存在,其国土所在的“南陲之南”应是指岭南。周成王时期,偏居南方的缚娄国已跟中原王朝有所接触,缚娄人擅长杂技音乐,周王朝的乐府艺人争相学习,以至“扶娄之音”流传甚久。

随着朝代更迭,“缚娄”之名屡有变化。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秦平定岭南后设置南海郡,下辖四县,在原缚娄国属地设立“傅罗”县,为便于统治仍以其故俗管理当地土著;西汉时期仍然沿袭“傅罗”之名;到了东汉时期则改称为“博罗”,据《汉书·地理志》载:“南海郡……县六:番禺……博罗,中宿……龙川,四公,揭阳”。不论是地名的历史更替,还是文献记载的误差,都大致指向一个事实——周朝的“扶娄”、春秋战国的“缚娄”以及两汉的“傅罗”、“博罗”均指同一个地方,而这里在先秦时期曾存在一个“无君主”的古国。

至于缚娄国的疆域范围、存续时间,一些前辈学者进行过研究。谭其骧教授认为“缚娄”在今博罗县北部,他所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地图上也详细标明在博罗县境内有缚娄国,但从来没有实物证据能够证明它确实存在。曾昭璇教授在《岭南文史》先后发表三篇短文考证岭南先秦诸小国,认为缚娄国位于珠江三角洲以东的博罗县。博罗县地处岭南东南,北依罗浮山,南邻东江,地理位置优越,他进一步阐释:在岭南土著语中“浮”、“罗”是“缚”、“娄”的异译,缚娄国因此得名。曾教授认为如今粤东大部分地区均属缚娄国领土。还有学者考证缚娄国的“管治范围应是西起博罗县,东至龙川县的东江流域两岸以及两岸延伸的一些地方。”当然多数学者还是认为缚娄国位于现在东江流域的博罗县附近,虽然缚娄都城遗址至今没有找到,这个判断却与东江流域目前所发现的先秦遗址,如博罗横岭山墓地相吻合。

岭南地区东江流域古遗址分布

缚娄国最迟在周成王时期已立国,灭亡时间大致在公元前214年秦军平定岭南前后。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后,为实现“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的宏图伟业,又为了掠夺岭南越人的犀角、象牙、翠羽、珠玑等珍宝,在公元前219年,派大将屠睢攻打岭南,屠睢遭遇当地土著的顽强抵抗而兵败被杀,随后秦始皇再派任嚣、赵佗攻击百越,任赵二人逐渐扭转战局,首先平定了北江流域,赵佗乘胜追击,进入东江流域,直达龙川,推测缚娄国应是在赵佗平定东江的过程中被灭国的。秦统一后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于是古老的缚娄国逐渐消失在历史中。

从横岭山墓地看缚娄社会

尽管缚娄古国已经消失,但横岭山墓地的重见天日让我们得以根据墓葬资料探讨东江流域商周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除了横岭山墓地,东江流域还发现一系列相当于中原商周时期的古遗址,如曾屋岭墓地、银岗窑址、梅花墩窑址、塔仔金山墓葬、面头岭墓地、龙颈坑窑址、石厝岭遗址、赤岭埔遗址等,其分布区域恰好与历史学家考证的缚娄国疆域范围相吻合,当属缚娄古国遗存,这些古遗址所反映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都证明先秦时期的东江流域并非传说中的“荒服之地”。

M201出土青铜鼎 

首先,缚娄社会已经进入青铜时代。横岭山墓地出土青铜器122件,囊括兵器、工具、容器、乐器、装饰品、杂项等类别,其中兵器有戈、矛、剑、镞;工具有斧、靴形器、锛、凿、叉、锥、刮刀等。2008年,博罗又发现一座先秦墓地——曾屋岭墓地,出土青铜器30多件,包括鼎、剑、矛、戈、斧、刮刀等。此外,东江流域还有一些地点曾出土青铜器,如梁化、苏屋岗、公庄镇等地发现青铜鼎、编钟。东江流域已发现的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不少,其中一些青铜器既带有中原、吴越青铜器的风格,又具有浓厚的土著色彩,可见在中原、岭北文化的冲击下,岭南土著社会不仅接受了北方青铜文化,而且掌握了青铜器制造技术。青铜文化的入侵打破岭南封闭的土著文化格局,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青铜矛 

青铜戈

其次,缚娄社会在陶器、玉石制造业等领域已出现专门化生产。横岭山墓地出土陶器500多件,这些陶器的风格与博罗周边的梅花墩窑址、银岗窑址所出陶器十分接近,应是这些窑口的产品。梅花墩、银岗窑址年代为春秋战国时期,所出陶器不仅烧成温度高,纹饰精美,而且产量巨大,以银岗窑址为例,窑炉区与作坊区面积达10万平方米,这种进步与专门化生产密切相关。

横岭山墓地出土玉石器95件,造型规整,器身很薄,有的厚度仅1毫米,说明当时的玉匠已经掌握了一套切割抛磨玉石的技术。制造玉器的工艺高、程序多,技术性极强,这种精细工作必然要求专门的玉匠来完成。随着制瓷、制玉等手工业部门专门化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和交换成为必然,进而导致社会成员之间财富分配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为社会分层奠定了经济基础。

第三,缚娄社会结构日趋复杂,进入早期方国社会阶段。横岭山墓地从空间分布、墓葬规模、墓葬形制以及随葬品组合等方面均透露出人群分化,社会结构复杂化的信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一部分掌握了专门技术的人从社会群体中脱颖而出获得较高的身份和地位,而中原青铜文化的传入则进一步加速缚娄社会复杂化进程,随着岭南土著社会与外界的交流日渐频繁,那些掌握着专门技术的成员也更容易接触和控制这些外地传入的珍稀资源,进而获得更多社会权利和更高地位,简单平等的社会结构被打破,社会阶层的界限更加明显。

横岭山墓地出土西周圜底陶罐

横岭山墓地出土西周双耳罐

玉玦

水晶玦

玉管

由于五岭阻隔,岭南社会发展进程长期落后于北方,但其拥有自己的文明轨迹,据苏秉琦先生推测:“岭南有自己的夏商周,是秦统一的基础。南越不是后来产生的,秦设郡以前是古国和方国。东江、西江都有有古城的大遗址。”横岭山墓地资料证明秦设郡以前“缚娄”已经进入具有国家雏形的早期方国社会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仍带有浓厚的原始性,还不是成熟的国家,其文明程度尚不能与中原地区先进的王国、帝国相提并论。

(作者为厦门市博物馆文博馆员)

猜你喜欢
古国东江墓葬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揭开“河洛古国”的神秘面纱
沿岸而生
神秘古国的传说
穿越千年 寻找梦中的高棉古国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原因
精美的古国图腾
不能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