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要素视角下的知识转移模式研究

2016-09-03 09:16张树中广东金融学院知识管理研究中心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6年7期
关键词:吸收能力显性隐性

张树中(广东金融学院知识管理研究中心)

构成要素视角下的知识转移模式研究

张树中(广东金融学院知识管理研究中心)

在阐述知识转移内涵及构成要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将知识转移构成要素确定为转移情境、知识源、转移内容、转移渠道与转移授体五个方面,并对各要素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情境是知识转移活动的决定性第一要素,知识源由个人、组织和知识的物理载体构成,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共同组成知识转移内容,转移渠道分为社会化渠道与媒介化渠道两种,转移授体实现并完成知识转移主要由动力因素、知识搜索与吸收能力三方面决定。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转移循环进行了阐述,并构建了知识转移循环模型。

知识转移;构成要素;转移模式

1 引言

知识转移作为知识创新的原始推动力量,已经成为知识管理研究领域探讨的重要内容。构成要素是知识转移探讨的主体内容,研究知识转移离不开对其构成要素的探讨,无论是知识转移的概念、过程、影响因素还是形成机理、动力机制等都是以构成要素为对象而展开的。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知识转移构成要素整体性的系统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往往是知识转移要素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对其整体性的研究比较少见。本文以知识转移构成要素为视角,进行整体性深入研究,并对各要素在知识转移过程中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希望本文能够较为系统、完整地介绍知识转移构成要素的全貌,从而使知识转移理论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与完善。

2 相关理论溯源

2.1知识转移内涵

知识转移的概念由美国学者Teece于1977年首次提出,他指出“技术转移是缩小地区间技术差距的有效途径,通过国际的技术转移可获得大量跨国界应用的知识,从而提高技术创新的机率”。[1]自此之后,知识转移逐渐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热点议题,并产生很多从不同视角给出的概念。Singley与Anderson从心理学方面定义个人层面的知识转移为:“一个情境下的知识如何应用于另一个情境。”[2]Huber从知识共享的角度将知识共享等同于知识转移。[3]Zander和Kogut在研究组织能力转移和模仿的过程中,从知识利用的视角认为制造能力的成功转移意味着接受者能够利用新技术进行生产。[4]Argote与Ingram从知识转移对接收者带来结果的研究中指出,知识转移是个人或组织受他人或组织经验影响的过程,强调知识是从经验者向无经验者的转移。[5]本文参考学者们的观点,以构成要素为视角来定义知识转移的概念:知识转移是转移授体与知识源之间关于情境、转移渠道和转移内容的对话。知识转移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吸收与利用。

2.2知识转移构成要素理论

研究知识转移首先必须要弄清其构成要素,只有在厘清知识转移构成要素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沿着正确的路径进行深入探讨。

1948年,美国学者Lasswall从传播学角度首次提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5W”理论,即 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s。他给出的信息传递的直线传播模型包括五个要素:即信息传播者(信源)、信息、媒体(信息渠道)、信息接受者(信宿)、效果。信息传播者通过各种媒体语言,借助手势、动作、表情、语调等方式发出信息(文化、经验、态度、智能等)。但所发送的信息并非都能被信息接受者所接受,因此,所发出的信息,应经过某种形式的编码,通过信息通道进行传播。这种通道有多种,如声波经听觉通道,光波经视觉通道等。然后,信息接受者对收到的信息进行解码,并附加一定的意义,最后产生效果——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变化。[6]1996年,Szulanski通过知识转移的沟通模型描述了信息从发送方向接收方的传递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两个关键阶段:发送方的信息编码过程和接收方的信息解码过程。“知识转移的过程可类比于信息的沟通过程,它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从知识发送方向接受方传送知识的过程,知识转移基本要素包含发送方、转移渠道、知识内容、接受方与情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了知识转移的有效性”。[7]1997年,Doz和Santos也指出:“知识与认知是由蕴涵在社会结构和传统中的情境规则所主导的,转移的知识一定要适应接受者的情境需求。知识转移的过程包括知识的提供方、知识的接收方、转移渠道、被转移的知识以及转移所嵌入的情景等因素构成,通过这一过程,最终实现知识从一个单元向另一个单元的转移。”[8]本文参考上述学者的观点,将知识转移的构成要素确定为转移情境、知识源、转移内容、转移渠道和转移授体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也是一个完整的知识转移所必备的条件,下面就这五个构成要素进行具体分析。

3 知识转移构成要素分析

3.1转移情境

知识是特定情境的产物,情境影响知识转移的全过程,知识转移嵌入个人或组织的合作情境中。心理学将情境定义为:“能够引起反应的一组刺激,刺激来源于活动发生的背景或客观环境。”“在与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相关的领域内,情境常常被认为是某种活动的具体背景性因素。”[9]笔者认为转移情境是人们在获取外部知识的过程中,对知识转移活动有决定性影响力的所有背景因素。Szulanski指出“知识转移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个过程,是在一定情境中从知识的源单元到接受单元的信息传播过程。”[10]Alice等人认为,知识内嵌于组织的作业流程、交流方式、社会文化及职位的定义之中,知识难以剥离这些情境而孤立地转移。[11]Inkpen在研究知识转移情境时使用了“知识图谱”概念,他指出,“图谱包含环境、文化、战略、决策和技术五个维度”。认为“情境会形成组织认知,利用它可从中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12]在此前提下情境以背景的形式存在,但不属于知识内容。

情境是知识转移的决定因素,以背景形式存在。首先,任何知识的产生都依赖于特定的情境,所有知识都处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包括自然的与社会的、真实的与仿真的、物理的与心理的背景。其次,情境决定需求,情境诱发和导引知识转移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一定的情境指引相关的知识转移内容。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脱离了具体的情境人类将不能进行任何的实践活动,包括知识转移活动。再次,没有以具体情境为背景的知识转移是不存在的,情境承载并影响着知识转移的所有方面。无论是知识转移活动中的知识源或是转移内容、渠道与转移授体都处于相应的情境之中,例如:知识源处于自身相应的社会结构、组织结构、知识成本、知识产权等情境之中;转移内容处于自身的认知特征、可表达性、嵌入性、转移的粘性等情境之中;转移渠道处于自身的构建背景、建设及使用成本、诚信度、知识转移效率等情境之中;转移授体处于自身的认知模式、知识存量与吸收能力等情境之中;知识源与转移授体之间处于彼此的“相关情境”之中,如制度距离、组织距离、关系距离和物理距离等情境之中。因此,情境作为知识转移构成要素之一,它在转移活动中不是直接参与者,也不是转移内容,而是转移活动发生、发展的背景式决定因素。因此,笔者将情境确定为知识转移背景式的第一要素。

3.2知识源

知识源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对象,笔者将知识源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知识源是指能够使人类获得知识的所有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人们通过生产、生活等实践活动对客观事物产生认识,经过大脑的思维整合形成知识,人类获得的所有知识都来源于客观事物,客观事物是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源泉。狭义知识源是指以不同形式存在的承载已获得的各类知识的载体,包括能够进行创造知识的人在内的一切知识存贮对象。本文以狭义知识源为视角对知识源的构成类型进行探讨,由狭义知识源定义可知,知识源也可以称之为知识库,即知识存贮的载体。知识库不一定就是指在技术上实际存在的数据库或知识库,它会以不同形式存在于组织中。知识的一部分可以存贮于组织成员的头脑之中,也有一部分可以保存在组织的文化、数据库、操作流程与经验之中。因此,知识源可以是个人或组织、书刊与数据库等,也可以是它们之间的任意组合体。按知识载体的不同性质,知识源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生命形式存在的知识载体,即具有生命力特质、本身具有知识转移能力的个人或组织;二是以物理形式存在的知识载体,即无生命力特质、自身不能进行知识转移的知识载体,如图书、报刊、数据库等。

知识源由知识提供方的个人、组织与物理载体构成,其中知识源中的个人、组织的知识编码能力是其构成的首要因素。所谓编码是把具有确定意义的信息转换成不同类型的符号或信号,是信息交流的特定表述方式。知识编码就是对知识进行整合、分类、标准化等一系列的加工与处理,使知识能够方便地被共享和交流,并能够通过语言、文字或信息技术等手段进行传递。知识编码有两种类型,一是人们利用思维整合将头脑中的知识用语言、文字或图表等形式进行的编码;二是指计算机领域中以数据化方式进行的编码。知识编码是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它提高了知识显性的程度,是知识从隐性到显性、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其目的是使个人或组织的知识转化为一种易于被需要它的人所理解的形式。知识编码是知识交流、共享与转移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物理载体实现知识存贮的基础。知识源中的个人或组织是隐性知识的主要承载者,而物理载体是显性知识的主要承载者。物理载体又可分为实体物理载体与虚拟物理载体两种类型,实体物理载体包括图书、报刊、书画等,虚拟物理载体包括数据库、Internet及其他形式的电子资源等。

3.3转移内容

知识转移内容通常被看作是完成某一工作的能力,即被转移知识的具体内容。它不仅包括具有公共属性、经过编码的显性知识,同时也包含具有个人属性、未编码的隐性知识。依据知识本身固有的属性,知识转移内容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通过现有的各种技术手段进行编码而形成的显性知识内容。二是目前还没有或不能够以编码形式存在的隐性知识内容。显性知识是指以编码化的、正式的、规范的、系统语言传递的知识,如利用文字、公式或图表等方法描述的知识。显性知识是形象的,并且整合了学习机制,镶嵌于标准的流程之中,因此,它容易交流与沟通,转移效果较好。隐性知识是指目前还没有被编码与描述的知识,也指那些不能被规范或者至今仍没有意识到的知识。它难以交流难以表述、根植于个人的具体行动、对事物的承诺以及一定情境下的活动关联中、具有个人的垄断性,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且隐性知识隐藏在非标准化和定制的流程之中,并根据知识内容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由于隐性知识难以编码与测评且本身具有的情境依附性、知识的高专属性、技能性等特点,使得隐性知识转移成为知识创新与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13]Nonaka强调,“隐性知识不但包含技能、技巧、经验等技能方面的隐性知识,而且包含价值观、心智模式、理念等认知方面的隐性知识”。[14]它是难以交流与沟通、难以公式化、高度个人化的,通常表现为技能、手艺、特殊技术或工作团队的活动。依据知识的感知和可表述程度,隐性知识可分为可以表述的、不可以充分表述的、与拥有者行为无法分开的甚至拥有者本身都未意识到的隐性知识。对于目前不能够充分编码与不能编码的隐性知识,有待于以后通过技术创新或知识转移等方式,在知识管理的实践中创新知识编码技术、表达符号、知识载体等方法,使隐性知识转移转化成为可编码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特点降低了知识转移的有效性,加剧了其转移的难度。隐性知识更加难以实现知识转移,其转移难度大大高于显性知识。

3.4转移渠道

知识转移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但必须要有与转移内容相链接的转移渠道,转移渠道被认为是知识转移授体与知识源之间进行知识转移的媒介与路径。Argote指出,“知识可以通过许多渠道从一个组织传递到另一个组织,最普遍的是知识源通过转移人员、技术、组织结构到知识接受组织”[15]。Buckley和Carter将知识转移渠道划分为人际沟通、编码传播和内嵌式转移三种类型。[16]杨栩等人指出知识转移可以通过知识引进、知识交流、知识转让、技术援助、人才流动、信息传播等渠道进行,知识转移活动发生的前提是要有转移渠道存在,“多样化的转移渠道有利于组织对知识的吸收、实现知识的整合与创新、完成知识转移的目标”。[17]转移渠道的丰富与多样化还可以提高个人、组织与外部信息源信息交流的频率,提升个人、组织对有效知识的识别和吸收能力。

丰富多样的转移渠道有利于知识转移,知识的类型不同,与之匹配的转移渠道也各不相同。笔者依据知识转移内容的不同类型,将知识转移渠道划分为社会化渠道与媒介化渠道。社会化渠道:知识转移以社会化的方式进行,即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互动,是隐性知识转移的主要途径。社会化渠道又可分为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正式渠道是指知识沿着一定组织关系(行业、部门、职务、岗位以及隶属或平行关系)在相关人或群体中转移的渠道。包括视频会议、面对面会议、培训会议及课程等。非正式渠道是指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转移渠道。非正式渠道中的知识转移是组织中人际互动的结果,是一种摆脱了组织的制度性结构压力的一种转移活动,非正式渠道具有交流的广泛性、随机性、平等性、偶然性和个人性等特点。非正式渠道包括人员转移、人与人之间的交谈、非正式的兴趣小组与联谊会等。其转移内容不但涉及工作任务或组织本身,而且包括时事、兴趣、个人私事等广泛的开放性自由话题。媒介化渠道:知识转移是以媒介化方式实现的,即个人或组织将所拥有的知识外化为信息,并以媒介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这些信息被需求者通过媒介获得并内化成为知识,是显性知识转移的主要途径。媒介化渠道涵盖所有具有公共属性的编码知识,它不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互动,而是以各种媒体为媒介的转移渠道。媒体作为媒介一词的复数,它包括平面媒体(图书、报刊、手册)、广播媒体(电视、电台)、数字媒体(互联网和其他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媒介)等。

3.5转移授体

转移授体是指接受知识的个人或组织,即知识的接受方。转移授体能否实现并顺利完成知识转移,主要由动力因素、知识搜索及吸收能力三方面决定。知识转移授体的动力因素是主观能动性的源泉,是个人或组织实现知识转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增强知识转移主观能动性最直接的内在力量。只要存在适当的外部条件以及知识互补和动力机制,知识转移就有可能发生,动力因素是知识转移发生的必要条件。知识搜索是个人或组织对目前已经存在的外部知识开展搜寻和鉴别的知识获取过程,是知识转移授体为了增加新的知识积累或实现某种创新目标,通过各种知识转移渠道有效识别、整合各种知识元素获取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也是从知识转移授体发起的、集人工搜集与网络搜索等多种方式进行的知识发现、汇聚及分类的行为。知识搜索活动是个人或组织学习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用知识搜索解决不确定性问题。吴晓波等人指出知识存在于各种知识通道里,在个人或组织进行知识搜索的过程中,要求对知识缺口认识明确,搜索具有目标性,同时还要了解转移授体目前拥有的知识基础和吸收能力。[18]

吸收能力是实现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它是知识转移授体评估外部知识价值、将知识内化并加以应用的能力。知识转移授体的吸收能力越高,越有机会将外部的知识转移为自身的知识。吸收能力又由自身的原有知识和努力程度两种因素构成。原有知识是知识转移授体通过以往的培训、教育及研发等积累所形成的知识基础,决定了转移授体目前吸收能力的强弱,是转移授体完成知识转移的重要平台,也是影响知识转移授体对新知识的认知水平与知识转移过程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吸收能力决定于转移授体的原有知识,特别是转移授体具有的相关和相似知识的专门技能或能力对知识转移的效率有极大的影响。而努力程度是指在知识吸收方面投入时间和经历的多少,它对知识吸收的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进行知识搜索的个人或组织搜索到的可能是碎片化的有用知识,且搜索到的知识通常存在着数量和质量的不足,这就需要知识吸收者付出更多的努力以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吸收往往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加强努力程度是对吸收能力的正向调节。

4 构成要素视角下知识转移循环模型的构建

4.1知识转移循环分析

知识转移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知识转移授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知识源中的个人或组织。有两种情况:一是转移授体将所获得的知识内容(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部分或全部进行复制,形成知识转移内容,并与转移渠道进行链接;二是转移授体将获得的知识内容与自身原有知识进行知识整合,产生新知识,即所谓知识创新,再将创新后的知识内容(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与转移渠道进行链接。在此情况下,转移授体即转化成为知识源中的个人或组织,新一轮的知识转移活动也随之启动,如此不断重复,便形成了知识转移的循环。另外,在一定条件下,知识源中的个人或组织也可以转化成为转移授体。当知识源中的个人或组织在需要获得知识而进行知识获取活动时,其就转化为转移授体。由以上论述可知,转移授体与知识源中的个人或组织彼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4.2构建知识转移循环模型

根据知识转移构成要素和知识转移循环的论述内容,构建知识转移循环模型(见图)。

图 知识转移循环模型

如图所示,人类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情境下进行的,知识转移活动不能独立存在,情境在知识转移过程中以决定性的背景形式存在。知识转移的其他要素包括知识源、转移内容、转移渠道和转移授体都处于具体的情境背景之中;知识源中的知识载体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以物理形式存在的知识载体,其主要承载已编码的显性知识;二是以生命形式存在的知识载体,即个人或组织,其主要承载没有编码的隐性知识。其中一部分隐性知识可以编码转化为显性知识,另一部分暂时无法编码不能被转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共同构成转移内容;转移内容需要与适当的转移渠道进行链接方可进行知识转移。转移渠道包括社会化渠道和媒介化渠道两种,社会化渠道是隐性知识转移的主要途径,媒介化渠道是显性知识转移的主要途径。由于转移授体受到知识获取动力因素的驱动,致使转移授体通过转移渠道进行知识搜索,并将搜索到的所需知识内容通过学习加以吸收,从而内化成为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至此便完成了知识转移。当知识转移授体转化成为知识源中的个人或组织时,新一轮的知识转移活动随之启动,如此不断重复,便形成了知识转移循环。此外,当知识源中的个人或组织需要获得知识而从事知识获取活动时,其就转化为转移授体。因此,知识转移授体与知识源中的个人或组织彼此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5 结语

本文对知识转移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对知识转移整体性的五个构成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知识是一定情境的产物,情境是知识转移活动的决定性第一要素,以背景形式存在;知识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知识源由个人、组织和知识的物理载体组成;转移内容由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共同构成;知识类型不同,转移渠道也存在差异,社会化渠道主要承载隐性知识转移,媒介化渠道主要承载显性知识转移;转移授体能否实现知识转移主要由动力因素、知识搜索与吸收能力三方面决定。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转移循环进行了阐述,并构建了知识转移循环模型。对知识转移构成要素的整体性、系统性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能够使人们了解知识转移的内涵和本质,还使知识转移的理论内容得到了丰富与发展,有助于知识转移实践更深层次的探索。

[1] Teece D.Technology transfer by corporation multinational:the resource cost of transferring technological know-how[J].Economic Journal,1977,87(1):242-261.

[2]SingleyM,Anderson J.The Transfer of Cognitive Skill [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112-115.

[3]Huber G.Organizational learning:the contributing processes and the literatures[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1):88-115.

[4]Zander U,Kogut B.Knowledge and the speed of the transfer and imit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an empirical test[J].Organization Science,1995,6 (1):76-92.

[5]Argote L,Ingram P.Knowledge transfer:a basis for competitiveadvantageinfirms[J].Organizational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00, 82 (1):150-169.

[6]李春雨.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与会议新闻传播效果研究[J].南开学报,2014(4):79-90.

[7] Szulanski G.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1):27-44.

[8]徐笑君.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和文化影响研究[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0:18.

[9]胡峰.从自主创新到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化的视角[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121.

[10]Szulanski G.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 [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6,17(2):27-43.

[11]AliceL,EmbeddedF.Embeddedknowledge:problemofcollaborationandknowledgetransferinglobalcooperative ventures[J].Organization Studies,1997,18(6):973-996.

[12]罗艳玲,马费成.情境中的文化要素对组织知识转移的影响[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 (12):79-82,74.

[13]张树中.知识创新过程的隐性知识转移机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4):54-59.

[14]Nonaka I,Takeuchi H.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5.

[15]杜娟.合资企业信任与知识获取的关系:基于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0:9.

[16]徐金杰.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技术创新网络的知识转移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3:7.

[17]杨栩,等.知识转移渠道对知识转移的作用机制——知识粘性前因的中介作用和治理机制的调节作用[J].管理评论,2014,26(9):89-99.

[18]吴晓波,等.我国企业外部知识源搜索策略的影响因素[J].科学学研究,2008,26(2):364-372,408.

Research on Knowledge Transfer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ituent Elements

Zhang Shu-zhong

Based on demonstrating the theorie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nd constituent elements,this article defines 5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knowledge transfer:transfer situation,knowledge source,transfer content,transfer channel and transfer donor.Meanwhile,it defines the 5 elements as the followings:transfer situation,as the context of knowledge transfer,is the first important factor;knowledge source is made up of individuals,organizations and the physical carrier of knowledge;transfer content is made up of explicit knowledge and tacit knowledge;transfer channel is divided into two types:social channels and media channels with the former mainly carrying the transfer of tacit knowledge and the later carrying the transfer of explicit knowledge;transfer donor consists of three aspects:power factor,knowledge search and absorptive capacity.Based on above research,this articles constructs a model for knowledge transfer.

Knowledge Transfer;Constituent Element;Model

G302

A

1005-8214(2016)07-0066-06

本文系广东金融学院社科基金项目“构成要素视角下知识转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4XJ02-13)的研究成果。

张树中(1965-),男,汉族,广东金融学院知识管理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知识管理。

2015-12-28[责任编辑]刘丹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显性隐性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吸收能力研究进展评述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