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补肾通络行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

2016-09-05 01:31叶小爱钟源乐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17期
关键词:症候通络肾病

黄 鑫,叶小爱,钟源乐

(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人民医院,广东 河源 517000)



中医补肾通络行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

黄鑫,叶小爱,钟源乐

(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人民医院,广东 河源 517000)

目的探讨中医补肾通络行瘀疗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补肾通络行瘀中药治疗,治疗6个月后统计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C(Cys-C)、24 h尿蛋白排泄率(UAER)、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及临床症候积分变化情况,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FBG、2hPG、Cys-C、UAER、SCr、BUN、Ccr及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补肾通络行瘀疗法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糖,改善肾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补肾通络行瘀法;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最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在DM患者中的发病率为20%~40%,也是导致DM患者终末期肾衰竭的重要原因[1]。DN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患者一旦进入DN Ⅳ期,病情即无法有效逆转,最终会引发肾衰竭。因此,DN的早期诊断以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很多临床研究发现,中医药在DN早期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临床症状改善、保护肾功能、缓解肾损害、提高生存质量都有明显的作用,还具有毒副反应较小的优点[2]。笔者观察了补肾通络行瘀法治疗早期DN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2型DN患者80例,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DM临床诊断标准,并符合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DN的相关标准[3]。患者均为显性DN或者临床DN,尿蛋白排泄率(UAER)持续在200 μg/min以上或者24 h尿蛋白超过0.5 g,出现水肿症状且血压升高,肾小球功能明显下降,肾小球滤过率(GPR)明显下降。排除24 h尿蛋白超过10 g者,血清白蛋白低于2.5 g/L者,肾血管性高血压者,6个月内存在心肌梗死、高血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脑血管意外等危重疾病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妊娠、哺乳、癌症患者及存在药物过敏史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1~67(48.13±11.28)岁;病程(3.01±1.63)年(3个月~6年)。常规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2~68(47.85±11.33)岁;病程(3.11±1.58)年(2个月~7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2组均于入院后进行常规糖尿病健康教育,嘱患者进行低盐低脂肪低蛋白以及优质蛋白饮食,每天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0.6~0.8 g/kg。在饮食控制指导的基础上增加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达到正常标准, HbA1c水平保持在7%以下。给予厄贝沙坦(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13)150 mg/d口服,每日1次,控制血压低于80/130 mmHg(1 mmHg=0.133 kPa)。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肾通络行瘀中药,方剂组成:黄芪15 g、熟地黄15 g、山萸肉12 g、炒山药12 g、丹皮10 g、泽兰10 g、丹参15 g、水蛭3 g、全虫6 g、肉苁蓉10 g、菟丝子12 g、枸杞子10 g。每天1剂,以水煎至300 mL,早晚分2次服用。2组均以2个月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2组均持续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在入院时以及疗程结束后测量2组患者的FBG、2hPG、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C(Cys-C)以及UAER与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水平。同时统计2组临床症候积分,主要包括纳差乏力、腰膝酸软、肌肤甲错、气短懒言、大便溏、夜尿增加等症候,无症状为0分,轻度为2分,中度为4分,重度为6分。

1.4疗效评价标准[4]显效:临床体征以及症状完全消失,UAER低于20 μg/min且比治疗前降低50%以上;有效:临床体征与症状明显缓解,UAER高于20 μg/min但比治疗前降低50%以上;无效:临床体征与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更加严重,UAER高于20 μg/min且比治疗前降低不足50%甚至上升。总有效为显效与有效之和。

2 结  果

2.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6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临床指标比较2组治疗前FBG、2hPG、Cys-C、UAE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BG、2hPG、Cys-C、UAER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FBG、2hPG、Cys-C、UAER水平比较

2.3肾功能指标比较2组治疗前SCr、BUN、C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SCr、BUN、Ccr均相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s)

2.4临床症候积分比较治疗前2组临床症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症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5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头痛1例;对照组出现头痛1例,眩晕1例。2组不良反应均未影响用药治疗。

3 讨  论

DN是导致1型DM患者死亡的第1位原因,在2型DM死亡原因中则为第2位,仅比血管并发症稍低[5]。在现代医学研究中,DN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影响因素包括糖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改变、氧化应激反应、脂代谢紊乱、细胞因子作用、炎性反应机制、凝血功能异常以及遗传因素等。循证医学证明,西医有效治疗方案为控制血糖以及血压、减少蛋白质摄入等[6]。近年来中医药治疗DN的研究不断增多,并且将病名统一确定为“消渴症肾病”,其临床分期为早中晚3期[7]。

表4 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s,分)

祖国传统医学中没有DN的明确记载,而多数学者认为DN与中医学消渴症的并发症相关,包括“水病”“水肿”“尿浊”“胀满”“关格”等[8]。《诸病源候论》中记载消渴症“久病变成痈疽,或成水疾”,《卫生家宝》中则记载“疾久之,或变为水肿,或发背疮……至死不救”,明确了消渴症迁延不愈会转变为水肿,同时病情较为严重、无法根治。《杂病源流犀烛》曰:“有消渴后身肿者,有消渴面目足膝肿而小便少者。”《圣济总录》认为“消渴病久,肾气受伤,肾主水,肾气虚惫,气化失常,开阖不利,水液聚于体内而出现水肿”,明确了消渴症并发水肿与肾气虚衰存在相关性。这些传统中医论著描述的症状都与现代西医DN的临床分期十分相近。在现代中医理论中,DN与劳伤过损、禀赋不足、肾元亏虚存在直接的相关性,证型属于本虚标实,本虚为五脏虚损、阴阳气血不足,标实则与痰饮、水湿、气滞、血瘀、浊毒等致病原因相对应。

多数观点认为消渴症的发生与五脏均有关系,但最主要的脏器是肾脏,消渴症的根本是肾虚。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肾虚的作用体现越来越明显。东汉的医学家张仲景以肾气丸治疗消渴症,成为以补肾方法治疗消渴症的最早记载[9]。DN是糖尿病迁延不愈所引发,在中医观点中有“久病多瘀”的说法,DN与瘀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10]。在祖国传统医学论著中有消渴症与瘀血关系的证明,《医学入门》中记载“三消……总皆肺被火刑,熏蒸日久,气血凝滞”,说明消渴症存在阴虚燥热的症状,而血液在煎熬之后会黏稠不畅,日久不愈则形成瘀血。近年来也有很多研究证明早期DN与瘀证有密切的关系。而络病是早期DN的主要特点,主要特点为“久病及肾”“久病入络”[11]。《针灸大成》中记载“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外布一身,为气血之道路也。其源内根于肾,乃生命之本也”。肾络为络脉中的一条,肾络通畅则可以升降、开阖、出入,能够收放,气血、津液、水精都可以施布在机体的各部分,有效维持机体的生理活动[12]。

熟地黄能够凉血清热、养阴生津,同时具有滋养而不腻的特点,有“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的说法;黄芪能够有效补气升阳,还可以消肿利尿、行滞生血;枸杞子性平而味甘,具有质润的特点,可以平补肝肾,并且具有滋补强壮的功效。三种药物合用能够益肾养阴且无滋养之腻,补肺健脾却无温热之燥,作为君药。山萸肉能够益阴敛精、补肝益肾,平补肾的阴阳;炒山药则能够补肾脏与脾脏的阴气,还可以起到固精的效果;肉苁蓉与菟丝子能够温养肾阳,是滋阴药物中的助阳药物,能够“阴得阳升,泉源不竭”[13]。四种药物联合则作为臣药。DN中久病致瘀、久病入络,增加丹参、泽兰、水蛭、全虫,能够有效针对DN的标实证候进行治疗。泽兰能够活血利水,水蛭可以破血逐瘀通经络,作为改善DN早期血瘀的有效药物[14],丹皮可以清热凉血,丹参能够活血化瘀消癥瘕。而全虫具有通络的功效,由于本身善走的特性,能够有效通络活血解毒,促进药物的行运,可以作为使药。全方具有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特点,能够有效调节脏腑以及阴阳,平衡气血,补旺元气、祛瘀化浊、补肾通络,组方较为严谨,且针对疾病特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FBG、2hPG、Cys-C、UAER、SCr、BUN、Ccr水平及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补肾通络行瘀能够有效改善DN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临床症候积分,降低血糖以及尿蛋白水平,改善肾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1]李敏州,高彦彬,马鸣飞,等.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2):344-349

[2]王珍,商建伟,田金洲,等. 糖尿病肾病中药临床试验伦理调查与思考[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4):739-742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 北京:北京大学医院出版社,2004:135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8

[5]Kikkawa R,Koya D,Haneda M. Progression of diabetic nephropath[J]. Am J Kidn Dis,2003,41(3):19-21

[6]韦丽,刘春. 糖尿病肾病炎症机制的研究与防治进展[J]. 临床荟萃,2012,27(1):83-85

[7]孙超,谢晴宇,孟庆刚,等.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5(4):266-270

[8]耿乃志,郝娅妮,初云海,等. 对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再探讨——栗德林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的学术经验总结[J]. 中医药信息,2012,29(1):68-69

[9]王凤丽,陈志强,王月华,等. 益气养阴消癥通络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35-38

[10] 张佩江,郭建中. 益气化瘀利水方对HIV/AIDS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尿蛋白排泄率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4):314-317

[11] 许文东,梁永清. 益气通络汤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2):214-215

[12] 吴祖荣. 卡托普利联合益肾化瘀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大量蛋白尿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0):2202-2204

[13] 张志慧,李姝玉,王岩飞,等. 黄芪注射液联合葛根素注射液对糖尿病肾病KKAy小鼠78 kD-葡萄糖调节蛋白的影响[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5):323-326

[14] 尹辉,孔令玉,路欣,等. 益气养阴活血法佐治糖尿病肾病老年患者疗效及对血清胱抑素C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3):2893-2894

10.3969/j.issn.1008-8849.2016.17.026

R587.1

B

1008-8849(2016)17-1897-03

2015-11-19

猜你喜欢
症候通络肾病
更正说明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预防肾病,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士的传统、他者效应和日常审美——作为文化症候的“罗怀臻创作现象”
肾病防治莫入误区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重女轻男”的肾病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治疗腰痹通络止痛是关键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