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

2016-09-05 01:31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17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病情流程

赵 静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矿业集团中心医院,山东 肥城 271600)



护理研究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

赵静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矿业集团中心医院,山东 肥城 271600)

目的观察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实施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后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4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进行护理流程优化前1年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9例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医护效果。结果观察组接诊至心电图时间、至导管室开始准备时间、至给药时间、至准备实施介入时间以及至收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病情稳定成功率、患者家属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院内再介入术率与心肌梗死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抢救中,对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可以有效提高护理效率、增强护理效果,显著缩短急救时间,促进患者病情稳定,并明显减少院内复发与再次治疗等情况,避免增加患者负担,使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优化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较为常见的急危重症,亦是急诊科常见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致残、致死率,对人们的健康与生命造成极大的威胁[1]。对于AMI临床治疗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将相关梗死血管予以疏通,以促使对心肌的血液灌注得以恢复,中断对心肌的损伤并尽可能挽救。因此如何提高临床效率,缩短发病至实施救治的时间,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对该病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起着关键性作用。近年来临床研究中提出了“时间窗”的概念,将患者从发病到接诊、确诊、准备溶栓直至开始治疗之间的时间视为一体,对于时间窗的掌控直接影响着抢救效果[2]。在患者得到有效救治之前的这段时间内,急诊护理工作的配合尤为重要,护理流程中每个环节都牵涉对时间窗的掌控。因此,我院在原急诊护理流程上进一步实施优化,并对比观察优化前后对于AMI患者抢救的影响及临床价值,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实施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后收治的AMI患者84例作为观察组,男45例,女39例,年龄41~68(57.49±6.82)岁,发病到接诊时间为0.5~11(3.38±2.46)h。另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进行护理流程优化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9例作为对照组,男42例,女37例,年龄40~69(55.93±6.27)岁,发病到接诊时间为0.6~12(3.51±2.73)h。2组患者的基本情况经统计学检验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P均>0.05)。

1.2纳入标准临床检查结果及症状、体征符合AMI诊断标准[3],经影像学、实验室及心电图等辅助检查均已证实确诊[4];患者年龄未超过70岁,从发病至接诊时间未超过12 h;患者入院时神志清醒,且均有家属陪同,能够与医护人员有效沟通交流,并积极配合完成各项相关检查;实验前患者及其家属均了解相关内容,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排除已经住院患者院内发生AMI,既往精神性疾病史或老年痴呆等意识障碍患者,感知觉、视听觉异常或认知异常等无法有效进行沟通患者,血液性疾病史或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近期有活动性出血或出血倾向患者,合并有肝肾等主要器官严重受损或功能障碍患者,全身性感染、恶性肿瘤患者,无法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救治、检查等操作的患者及其家属等。

1.3方法对照组按照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对AMI患者进行急救,接诊后快速完成相关手续,同时组织医护人员完成相关检查、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并实施相应的救护措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对患者的介入溶栓治疗,治疗后密切关注患者病情状况,待病情缓解并成功稳定后办理住院手续移交相应科室入院观察治疗。观察组在原有急诊护理流程基础上进行优化,具体内容如下。

1.3.1优化接诊流程接急诊电话后与救护车保持联系,在送往医院过程中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及病情发展状况,对急救方案进行预判与制定,组织相关医护人员到位、检查所需常规器械、与相关科室提前沟通,做好迎接准备,即将到达医院时专门医护人员在救护车停靠处接诊。开启绿色通道,患者入院后先进行急救,同时或后续由护士引导患者家属完成挂号缴费等相关手续。接到患者后用平车转移至急救中心,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同时协助医生通过“视、触、问”等方式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包括观察患者口唇颜色、意识、生命体征、末梢循环,触摸感受肢体末梢温度,询问胸闷胸痛位置、性质、伴随着在、发作时间、相关因素、药物史、过敏史及既往史等内容。在评估中着重完成风险度评估以及鉴别诊断,根据评估状况进行分诊、联系各相关科室前来会诊或安排检查。

1.3.2优化救治流程患者入院后即刻划分责任护理人员,由制定人员组成急救护理小组,专人全程负责该患者急救。在接诊后由主责任护士进行问诊评估,几名辅助护士同时完成急救流程各项操作:实施生命体征等各项监护,链接呼吸机给氧,建立静脉通路并取血,血液送实验室进行加急相关检测,同时链接床旁心电图仪进行心电检测;送患者去相应科室完成心脏超声等必须检查,加急活动检查结果后送交医生进行诊断;确诊后遵医嘱使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药物,同时联系导管室,交代患者情况及医生安排,通知进行经皮冠状动脑介入(PCI)治疗准备;将患者及其完成的各项检查结果一并带至PCI治疗室,与PCI医护人员做好交接工作,准备完成后送患者进行PCI治疗;在治疗后监护观察患者病情缓解情况,带病情成功的稳定后转为入院治疗。

1.4观察指标记录2组患者从接诊至心电图时间、至导管室时间、至给药时间、至准备实施介入时间以及至收住院时间,观察患者急诊期间病情成功稳定情况与住院期间心梗复发、再次行PCI术治疗情况,出院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对2组临床数据实施统计学对比分析。满意度使用调查问卷,包括25个问题涵盖从接诊至办理入院后各个方面,每题采用5级评分制,非常不满意为0分,非常满意为5分,总分为0~100分,85~100分为非常满意,70~84分为一般满意,低于7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为非常满意与一般满意之和。

1.5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使用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2组接诊后各时间窗比较观察组接诊至心电图时间、至导管室开始准备时间、至给药时间、至准备实施介入时间以及至收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接诊后各时间窗比较

2.22组急诊期间病情稳定情况及院内心肌梗死复发、再行介入术情况比较观察组病情稳定成功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院内再介入术率与心肌梗死复发率均显著降低(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急诊期间病情稳定情况及院内心肌梗死复发、再行介入术情况对比 例(%)

2.32组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家属非常满意度及总满意度比对照组明显提高(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及其家属满意情况比较   例(%)

3 讨  论

AMI在急性心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通常由于患者冠状动脉在短时间内突发闭塞造成血液中断,进而导致局部的心肌细胞由于没有充足的血液供应而发生缺血性坏死,引起一系列心肌缺氧缺血临床症状[5]。近年来,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升高、饮食习惯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逐渐随之升高,严重地威胁到人们健康,也给患者家庭乃至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6]。在临床上AMI主要表现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胸骨后持续疼痛等,该病具有骤起发病、病程发展极快的特点。从发病开始,在短时间内即可对机体造成巨大伤害,给临床的抢救工作增加了难度,这也是该病的临床致残、致死率始终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临床上对AMI主要采用PCI,通过介入技术实施再灌注治疗,能够有效疏通梗死血管,使血液恢复畅通,缺血心肌区域得到充足供血,进而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稳定病情以达到治疗效果。但该项治疗措施实施效果与其实施时间有着直接的关系,相关研究显示,在冠脉梗死闭塞达到3 h后,相关缺血区域的坏死可以深达2/3全层,而6 h后则可能会导致透壁性坏死[7-8]。因此能否在第一时间尽快实施血管疏通治疗、给缺血区域心肌恢复供血,成为该病治疗的关键及预后结局的重要影响因素。有报道称,如患者在发病后90 min内实施PCI,可以有效控制、稳定病情发展,其病死率能够降至3%,但当超过90 min后实施PCI病死率则会显著升高到近30%[9]。

以往临床上更多的关注对于医疗技术、相关器械及药品的研究,通过不断更新救治措施、完善治疗方法来提高临床疗效。但通过更加深入的认识AMI治疗时间窗理念后,临床上逐渐开始重视对于患者接诊后各项操作流程的优化,以求尽可能缩短准备时间,让患者尽早得到有效的血管疏通治疗[10]。通过对以往传统急救过程的总结、研究与分析发现,在急救过程中存在着分工不明确、责任不到位,工作没有计划性,容易出现重复或遗漏,明显拖延时间、降低工作效率等问题;同时对于时间的统筹安排较差,各科室之间沟通不顺畅,患者常会需要等待,延误了治疗时间。

因此,我院急诊科在传统常规急诊护理流程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分别从接诊与救治两个阶段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抢救时间。在接诊方面不仅开通绿色通道,方便患者在最短时间直接接受医护措施,从而明显减缓患者及其家属的焦虑紧张心理并提高满意度;同时在救护车接患者以及患者接入医院向急救中心转运的过程中,始终对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搜集,这样高效率的利用时间,避免了单独占用时间进行询问与沟通,显著减少了病情评估与初步诊断分诊的时间,使患者能够尽快得到有针对性的救治。

在救治方面,以往由于没有规范化、细致化的工作流程,导致容易混乱,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笔者通过对以往工作流程的总结与分析,将人员分工明确化,根据资质负责不同方面的操作内容,并且由专人负责,使责任落实到具体细节,强调护理人员的责任感,避免出现遗漏。同时对护理流程进行规划统筹,由多个护理人员同时进行多项操作,如在评估病情的同时完成各项监护,同时给氧、建立静脉通路及床旁心电图检查,在得到确诊遵医嘱服药观察同时与导管室相关人员沟通、提前进行准备,这样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将所需的救治准备工作做好,使患者尽快得以实施PCI治疗。通过对护理流程的规范化、系统化完善并对各项操作进行统筹安排,可以有效节约大量的时间,极大地缩短了接诊至获得针对性救治措施的时间,提高缓解、稳定病情的成功率[11]。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接诊至心电图时间、至导管室开始准备时间、至给药时间、至准备实施介入时间以及至收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病情稳定成功率、患者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院内再介入术率与心梗复发率均显著降低。由此可见,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抢救中,对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可以有效提高护理效率、增强护理效果,显著缩短急救时间,促进患者病情稳定,并明显减少院内的复发与再次治疗等情况,避免增加患者负担,使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1]林桂珍,蓝惠兰,黎春常,等. 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0):2316-2317

[2]魏宝英.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作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4):811-812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C]. 2012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2012:278-292

[4]吴英,林中园,干青晖,等. 心电图、心肌标志物与超声心动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C].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十三届组稿会暨第六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论文集,2014:90-93

[5]Cannon CP,Braunwald E,McCabe CH. Pravastatin or atrovastatin evaluation and infection therapy-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22 investigators.intensive versus moderate lipid lowering with statins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N Eng J Med,2004,350(1):1495-1504

[6]刘娜. 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效率影响的探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6(30):372

[7]董琴娟.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 中国医药科学,2014,22(18):108-110

[8]任玉娇. 综合护理干预对院外心肌梗死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6):1813-1815

[9]张继红,朱爱红. 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及护理[J]. 河北医药,2013,35(5):792-793

[10] 黄丽燕. 急诊快捷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广西医学,2012,34(8):1100-1101

[11] 杜惠梅,牛燕.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分析[J]. 现代养生,2014,18(9):217

10.3969/j.issn.1008-8849.2016.17.035

R473.5

B

1008-8849(2016)17-1919-03

2015-12-14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病情流程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血清TSH对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病情的影响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析OGSA-DAI工作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