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课程配套实验开发实施与评价方法研究

2016-09-06 05:14刘飞燕梁慧玉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6年3期
关键词:实验课实验教学目标

刘飞燕, 梁慧玉

(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学院 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00)



经管课程配套实验开发实施与评价方法研究

刘飞燕, 梁慧玉

(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学院 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510800)

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策略,使用系统化教学设计,结合多年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验项目开发流程、实施准则和评估方法,为实验教学创新提供思路和方法。

经管课程; 配套实验; 系统化教学设计

“工科要有实验,经管要有实训”,实验和实训对于经管类人才培养起到关键作用[1]。鉴于经管实验课有显著区别于工科的实验的特点,且在实验课定位上的差异,要大规模开展实训教学,需要大量优质的实验课程。教师作为课程的主导者,身在教学一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具有识别教学需求的天然优势,能够开发实用、适用、好用的实验项目,将课堂理论与实验实践相结合。

1 实验课是经管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

1.1课程与实验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变革,核心是要进行课程改革[2]。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实验的逻辑来看,人才培养目标靠教学体系完成。教学体系常常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基本单元由各类学科与基础、专业课程构成,实践教学体系单元有实验实训课、课内课外实践、实习、毕业论文等。当实验能完成独立的教学目标时,会单独设立成一门课程;不能单独开列,需与其他模块合力完成教学目标时,可称作课程配套实验。

1.2增设教学性实验促进经管课程建设

廖哲勋在《课程学》中论述:课程结构是课程内容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3]。施瓦步(Schwarb J.)认为课程结构必须考虑3层次的结构:学科的“组织结构”,即学科彼此间的关系;学科的“实质结构”,即对学科做出规定的一簇概念;学科的“句法结构”,即科学的方法论,指“关于学科的过程、方法以及学科打算如何运营概念去达到目的的范型”。被后人称之为学科结构课程论的布鲁纳(Bruner J.)认为 “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4]。

经管类课程涉及经济和管理两大门类,一个重宏观环境的数理统计分析,一个偏重微观组织的管理实务和人机互动,都属于社会科学领域。就认知过程(布卢姆分类学中6个层次的认知: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5])而言,自然科学领域学科对记忆、理解、应用的要求较多,而社会科学课程内容更少强调记忆现成知识,更注重探究、比较、阐释、综合的过程,认知水平更多在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几个层次上,不仅课程结构和内容会有较大差异,授课方式也有差异,需要创设更多情境,激发学生更多参与,采用实验课的方式比单纯的讲授法更加有效、有趣。

1.3教学性实验可依据开设目的分类

实验课有多种分类标准:按照课程属性分为基础性实验、专业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按照实验目的分成验证性实验、理解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按照实验实现形式分成软件模拟实验、手工操作实验、现场仿真实验;按授课形式分为独立实验课和非独立实验课(与理论课配套的实验课);按照课程性质还可分为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按照学生参与情况分为自主实验和非自主实验;按照实验完成人数分成个人实验和小组实验[6]。

分类标准多样,给实验课的规范管理带了很多困扰[6]。但总体而言,各个学校依照本校实践体系和实验课的开展情况制定实验课分类体系。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实验常常被纳入“实践教学体系”,而不是“理论教学体系”。与理论课程配套的实验课,其本身并不单独成一门课,只是为了辅助理论教学,因此这种实验类型的划分主要依靠服务于课程的目的而定。为了演示规律,属“演示性实验”;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属“体验性实验”;增强学生使用管理工具的技能,是“操作性”实验;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习迁移,可以引入“综合性”、“应用性”、“探究性”实验。如果一个实验可以达到多个目的,以最主要的目的命名,再以所附属的课程层次定位实验的不同的教学层(见表1)。当然,这样的分类可能并不严密,但可以达到很好的定位效果,在开发实验之初就明确了实验开发的目的。

表1 不同教学层次对应的不同实验类型

2 经管课程配套实验课程开发流程

2.1教学与教学设计

教学是有目的地促进学习以达成既定学习目标的活动。德利斯科尔(Driscoll)从与之类似的视角为教学下了一个定义:“有目的地安排学习条件以促进某些既定目标的达成。”在上述两个定义中,教学都被视为有目的地安排实验,以引导学习者获得特定的能力[7]。教学设计指的是把学习与教学原理转化成对于教学材料、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规划这一系统的、反思性的过程。关注的重点是那些旨在达成既定学习目标的活动的设计和开发[7]。在系统地开发教学的过程中,设计者要做到高度精确、高度关注,要利用高水平的专门化的知识。因此,教学设计要紧盯学习目标,教师高度专注运用认知策略和实践性知识来完成。

2.2系统化教学设计

教学本身是一个由学习者、教师、教学材料以及学习环境等成分构成的系统[8],教学过程本身也可视为一个旨在引发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系统。系统化教学设计[8]方法(见图1)是一种自始至终坚持系统观的一般化的教学设计方法,用系统化观点看待课程目标、评估工具、教学策略并形成反馈闭环,通过不断地修正各部分的一致性,让策略更加有效。系统化教学设计是一种普遍适用的课程开发流程管理方法,例如在混合式学习模式和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验课设计中得到了很好地应用[9-10],比较适合于开发目标多样、任务多变、情境变动多的课程(经管类实验课程特征)。

为了更便于课程内实验的开发,可以进一步简化为7步(见图2),从课程需求、学生情况、教学要求等方面确定“教学目标”。设计绩效指标来考核此“教学目标”,在目标指引下展开后续的策略、实施、评估,并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教学”,直至达到最终较好的教学效果。

3 简化后的实验教学设计步骤要领与实例

本文涉及的实验都是为了解决教学中“欲教而不达”的实际问题,现以“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为例,按照简化后的实验教学设计步骤一一说明。

3.1需求分析、学情分析

“需求分析”是思考“教学要达到什么目标”。“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是管理类基础课,学生要掌握运作战略、流程、选址、设施布置、生产计划、库存和质量管理内容,其中不仅有知识、理论,还有定量分析和企业的运作经验总结(如精益生产),内容涵盖面广,对于没有任何工商企业工作经验的学生而言,从理论到理论,学习难度较大。

图1 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模型

图2 简化的实验教学设计步骤

“学情分析”测量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达到什么水平,差距和原因在哪里。独立学院的学生与一本、二本的学生在态度、知识、能力、动机和元认知上都有许多差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测试和访谈获得以上信息。在对历届学生实施课程满意度调查后,发现独立学院的学生比较喜爱实验课、实训课、实践课等动手能力较强的课,对于理论课不太喜欢(只有11.77%的学生喜欢)却渴望加强(47.08%的学生希望加强理论课),亟待教师使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

通过需求分析和学情分析,基本可以描述清楚目前教学“欲达而不能”的现状。但对于这种状况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和归类,分析阻碍学生取得预期成果的原因有哪些。表2给出了7种教学常遇问题的分类,并归类为经学习科学实证的教学7原理[11]。

表2 经学习科学实证的教学7原理

3.2教学分析、绩效目标、教学策略

教学分析是联系学习成果与教学要求的纽带,主要任务是把学生学习成果要求与输出成果的教学联系起来,要在学习结果的基础上划分教学单元。比如,课程学习成果要求学生“掌握运作知识”、“会运用管理工具”、“懂得合作”,就要求教学后要达到知识、技能、态度上都有可测量的转变,教学分析就要分3个维度来分析达到预定转变的策略和方法。

课程开发之初,要设定好实验项目预想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也将成为实验结束后的考核要点。课程开发人员在刚开始并没有设置精确的目标,比如80%以上的学生能清晰回答某某问题,但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因为经过多轮实践、调研、反馈,慢慢对该设置的主要目标、基本目标、突破目标都会有更深的认识。

教学策略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教学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中心阶段。教学实施策略的选择既要符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又要考虑在特定教学环境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包括学习心态的积极维持策略、教学内容的传输加工策略、有效认知指导、干预策略和课堂秩序管理策略等。本文将加涅9个教学活动[12]简化成5步:引起注意(引入)、材料演示或讲解、学生行动参与、评价行为表现(点评)、总结(促进保持和迁移)。

3.3教学实施、评价总结与教学修改

实施实验教学有几个变量要掌握:场所、软硬件支持、时间把握、实验所需器材、个人参与还是小组参与。软硬件支持和实验所需器材决定课程是在教室完成还是在实验室完成,场所和时间把握决定实验是课上完成还是课后完成,最后决定是组队参与还是分个人。分组数决定实验耗材的数量。实验教学的实施可按照“组织—预演—再修订—演练—总结改进—第二轮开课”执行,通过实施解决实施中的问题。但是对于第一次实施的教师,开设新课时还需要注意:

(1) 实验课的目的是否明确;

(2) 学生是否会有很深体会(教师自己要先体会才能判断);

(3) 是否有经典的实验可以借鉴;

(4) 经典实验可否简化成课上能操作的实验;

(5) 简化后的效果如何、是否可以评估,需要预先判断;

(6) 成本是否可以承受;

(7) 课上时间是否可以完成,如果分两段,课上演示和组织是否可以保证。

教师凭借不断“实施—反思”积累经验,逐渐丰富个人教学设计的实践性知识。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判断,和对教师教学过程质量的评价,可以自评,也可以他评。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前者注重学生样本的数据分析,比如测试成绩、达标比重、学生各种学习表现的比例,后者注重对典型学生样本做深入的动机挖掘和成果探测。实验课结束后的评价方式比较常用的有标准实验报告模板、学生心得体会、课后调查问卷、个别学生访谈。使用哪种方式取决于要考核的目标,各种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见表3)。

表3 实验类型与评价方式对应表

3.4实验开发实例形成开发模板

以“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配套实验“叠飞机”为例(见表4),左列是开发和实施的步骤,中间是选项,便于目标分析和归类,右项是思考要点,通过多班次的实验和总结(PDCA循环)一步步凝练实验,写成实验大纲和教案。

表4 实验实训课开发模板

4 结语

经管类实验实训课的开发、实施和评价也是符合一般课程开发规律的,可以参照系统化教学设计流程一步步展开。但在每一步的具体操作上要反复核对培养目标、学生的情况、教学需求,并进行教学分析,产生尽可能多的教学策略。可以通过试错预演以及一轮轮实验实践的总结,不断修正教师对人才规格、专业要求、课程要求和学生特点的理解。在学科、专业、课程等多个层次上把握实验课的定位和分类,并在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时注意使用分类工具,进行分类分层评价。实验课的实施需要教师有更大的投入,尤其在组织时,要准备场所、教具、资料、助理、核查表格、实训模板,对现场的组织和控制也非常考验教师的组织能力,这类经验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反复锤炼。

References)

[1] 赵婉鹛.高校经管类开放性实验课程建设及管理方法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7(4):26-29.

[2] 刘献君.抓住四个关键问题加强大学本科课程建设 [J].中国高等教育,2013(17):40-43.

[3] 廖哲勋.课程学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 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5]安德森 L W,克拉斯沃尔 D R,艾雷辛 P W,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 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 陶田.经济管理实验教学规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财经分会第八期经管实践教学交流会,2013.

[7] 史密斯P L,雷根 T J.教学设计 [M]. 3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 迪克 W,凯瑞 L,凯瑞 J.系统化教学设计[M].6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 王利,黄文武.经管类实验教学中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应用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21-124.

[10] 赵呈领,贾永娜,程明凤.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1):142-146.

[11] 安布罗斯,苏珊·A.聪明教学7原理: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策略[M]. 庞维国,译.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2] 加涅 R M,韦杰 W W,戈勒斯 K C,等.教学设计原理[M]. 5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Study on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supporting experiments to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urriculum

Liu Feiyan, Liang Huiyu

(School of Management,Guangzhou Colleg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800, China)

Based on the study of learning scientific teaching strategies, the use of systematic instructional design, combination with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a set of effective experimental project development process, guideline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are summed up, which provide ideas and methods for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novati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urriculum; supporting experiment; systematic instructional design

10.16791/j.cnki.sjg.2016.03.056

2015- 08- 25修改日期:2015- 09- 23

2013年广东省质量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SZL14002,JK130901);广东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JK344);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科研项目(B1130013);2014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改革项目(GDJG20141290,JY140322)

刘飞燕(1983—),女,江西赣州,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运作管理与服务管理.

E-mail:liufy@gcu.edu.cn

G642.0

A

1002-4956(2016)3- 0221- 05

猜你喜欢
实验课实验教学目标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有趣的实验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自由”的实验课
高中化学实验课改进和实践及其效果评价
创新策略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中的应用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