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观视域中的明星粉丝现象透析

2016-09-07 09:49史旭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幸福观明星马克思主义

史旭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立足于现实的人的幸福。明星的粉丝群体作为现实的人的集合,他们“追星”的幸福感来源于自身对美好事物视觉快感的追求,对情感寄托和文化认同的需要,以及对实现自身价值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明星;粉丝现象;分析

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根本目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从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人出发,揭示出幸福观的起点、实质和最高理想,认为人的幸福是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的实现状态,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不断开启和拓展的一种比较完满的生存境遇。“粉丝”一词原是英语单词“fans”的音译,指对某些公众人物或者某一事物狂热崇拜的群体。就粉丝群体而言,对于明星偶像、公众人物甚至某些事物的狂热崇拜,都源于粉丝群体中的个人对于这些人或者物的内在兴趣所激发的心理需要,由此而产生了“追星”的幸福感。这样的幸福感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人们对于美好事物视觉快感的追求

人的需要是人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幸福,就是人的重大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的快乐体验,是人生重大的快乐。马克思主义将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从古至今,人类作为最高级的灵长类动物,在生存需求被适当满足的情况下,始终都不曾放弃过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马克思将这种旨在提高生活质量、优化生存条件的需要称之为享受需要。古人有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追求美丽的事物早已经成了人们的一种生理上的本能。能够在芸芸众生中发现到美好的人或事物,在与其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快乐的心理体验,并能将这种体验长久的经营下去,这就是一种人生重大的快乐。

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天生对于美好的事物的喜爱追逐之情,表现在粉丝群体中就是对于明星偶像及其作品和周边产品的追求和消费,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人的享受需要。诸如现在很多当红的偶像明星,大部分皆为俊男美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粉丝群体“蜜蜂”们所喜爱的当红偶像李易峰,早年间便因其帅气的外表而享有“国民校草”之称。而由网络文学作家郭敬明小说改编的系列电影《小时代》,由于其影片中众多俊男美女及奢华的场景道具的运用,极大的满足了大众对于视觉快感的体验需求,因而备受粉丝们的追捧。

当下的明星粉丝群体因其越来越规范化的内部组织,使得这个群体已经逐渐成为一个较为稳定的社群体系。粉丝群体的追星行为令这一群体内部人员能够在偶像本人身上及其作品当中获得美好的视觉享受,满足自身追求美好事物的生理以及心理需要,并因为社群的稳定性而能够连续的从这样的追星行为中获得快乐的心理体验。从马克思幸福论观来看,这就是一种现实的人的幸福,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和绝对性。就这一层面的幸福感的体验而言,虽然追星的行为使得人们已经形成了特定的社群体系,但获得视觉快感享受还是属于群体中的个人的体验,幸福的主体依旧是个人,因此这样的幸福体验只能算作是个人幸福的范畴。而就其分类来看,粉丝对于偶像的追求,更多的是则属于一种浅层次的对于美好事物视觉享受的追求,是一种立足于生物本能之上的视觉享受幸福。

二、人们对自身的情感寄托和文化认同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是一种人们主观上的快乐的心理体验。情感的寄托和文化认同的归属感,往往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世界需求,从而使人感到幸福。人们时常会将情感寄托于所追求的事物上,对于明星的粉丝们而言,他们就是将自己所喜爱的明星偶像及其作品作为自己情感寄托的对象。

首先,人们对于情感的需要超越了对于视觉享受的需要,属于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的范围。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需求,人因情感需求被满足而获得的幸福体验也是较为高层次的。就当下的明星粉丝现象而言,粉丝对于自己偶像的情感需求是一般都是对其作品和工作生活状态的关注,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形式的情感需求。偶像在粉丝们的追捧中获得自身价值的提升,而粉丝们则在偶像给予的反馈中达到自身情感需求的满足。当粉丝们十分重视这样的情感满足,并且形成长久的快乐心理体验的时候,他们就会获得相应的幸福。

其次,粉丝群体中往往会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认同。共同喜欢一个偶像的粉丝都会有自己特定的称谓,如演员胡歌的粉丝就被称为“胡椒”。这些粉丝们通过多元化的途径媒介建立起不同的粉丝社群,并且拥有自身特定的活动场所,如散布在各地的粉丝交流会以及各大网站的粉丝后援贴吧,账号群等等。由此而形成的粉丝群体以团体中个人的共同喜好为纽带,如同其他一般的社群、社团一样进行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形成一种具有归属感的文化认同。具有相同或者不同喜好的粉丝圈子之间形成规范的团体出面进行外交活动,使得粉丝们能够从追星这种行为中获得的幸福感不再拘泥于生理或者心理上的视觉的享受,而是拥有了其独特的人际交往纽带。而这样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幸福,不仅使参与者能够获得一种情感上的享受幸福,而且由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付出,幸福的主体由个人扩大到团体,使它同时也具备了社会性。

三、实现自身价值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

马克思幸福观的最高理想即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解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落脚点是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主题,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人的发展和人的自由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不断实现自身价值并获得自由的过程。因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成为人的幸福的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幸福论的最高理想状态。

首先,对于明星的粉丝群体来说,自由的选择自己喜爱的明星或者文娱作品是这个群体构成的基本前提。在合理健康的追星行为中,粉丝们不必考虑太多的时间、金钱、甚至是情感成本,没有什么外在的限制去要求他必须为此而付出什么付出多少。相对于广大的社会生活而言,没有强制的压力或者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这样基于文娱消费之上的兴趣选择显然要自由自主得多。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如果一个人摆脱了外在的限制而获得自由,他也就拥有了幸福,在这一意义上,追星这件事本身就是粉丝们获得自身幸福的一个过程。

其次,在粉丝群体里的交往过程中,作为单个粉丝的个人往往可以发挥自己本身的特长,或者自主的去学习一些新的技能,为自己的偶像或者团体创造一些衍生文娱产品,如视频剪辑、饭拍、图片杂志等;或者利用自己在群体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传播自己偶像以及粉丝群体的作品、活动甚至价值观念,从而使得这个群体形成一个特殊的富有自身价值文化的圈子。在这一过程中,群体中的一些粉丝个人能够创造出依附于这个圈子之上的一系列价值产品,而因其对于兴趣的付出以及来自其他人的肯定,使自身的才能自由自主地得以发展,个人價值也更更好地得以实现。而另一些个人也可以在消费这些产品的过程中得到附加的享受幸福以及文化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诸如此类创造性的活动必然会令参与者感到快乐和满足,得到幸福的体验。因为无论是人对于自身价值的实现还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的群体情感需求,文化认同,都能够得到客观的、真实的满足。这样的幸福,就是一种真实的,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共有,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并存的幸福体验。

不可否认,当下的粉丝群体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但这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更加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去正确认识现有的粉丝现象,并针对性的加以引导。令粉丝社群能够良性发展,还大众一个积极向上的娱乐文化环境,为这个新兴的文娱产业体系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 高延春.马克思幸福论[M].科学出版社,2015.

[2] 袁贵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孙英.幸福论[M].人民出版社,2004.

[4] 蒋淑媛.粉丝电影背后的粉丝消费心理和参与行为探析 [J].中国青年研究,2015(11).

[5] 王亚娜.粉丝行为、心理特征及粉丝文化[J].青年记者, 2014(08).

【作者简介】

史 旭(1992-)女,汉族,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人学与幸福思想.

猜你喜欢
幸福观明星马克思主义
父亲不断更新的幸福观
退休老人经典感悟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
扒一扒明星们的
谁是大明星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略谈资产阶级幸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