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优秀家训、家风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2016-09-07 09:49陶晓瑜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公民道德家训核心价值观

【摘 要】 文章探讨优秀的传统家训、家风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作用:铸造择善而从之的为人之道;锻造中和为贵的处事之道;造就勤俭自持的治家之道;培养勤学尽职的修业之道。

【关键词】 家训;家风;公民道德;核心价值观

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指出:“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特别是要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强调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通过道德教化的软约束力来指导引领公民行为,引导社会风尚,强化“良心”的效用,唤醒蒙昧无知的“自我”,节制放荡无稽的“本我”,提倡修身和谐的“超我”,使核心价值和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心,成为公民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与发展,单纯由经济利益驱动的伦理失序迫切呼唤着道德力量的重新整合。如何复兴传统文化,把提倡的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公民道德建设切实落细、落小、落实成了我们亟待需要讨论和思考的问题。家训、家风就是能让老百姓在实践中感知、在具体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道德境界的重要载体形式。优秀的家风、家训以家庭为单位从每位成员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约束,使核心价值理念真正融入到生活中,敦化风俗,使公民道德建设有根、有神、有体,润物无声,历久弥新。

何谓家训、家风?“家风”不是物质层面的东西,是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有的家庭、家族的家风用文字记载了下来,即所谓的《家训》、《家范》,绝大多数是家庭、家族的家风则是通过口耳相传延续下来,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特定的风俗、习惯、作风。生活在家庭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必然会不知不覺地受到家风的影响和熏陶,其言行举止,必定要带有这个家庭家风的特征,自觉不自觉地形成独特的价值理念,特定的行事风格。古往今来,中国人一向重视家风的培养和建设,本文就以古代家训为例,粗略探讨一下优秀家风、家训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作用。

一、铸造择善而从之的为人之道

教导子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立身之道。儒家思想是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主干,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火花无不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儒家贵和、尚德的人文理想。传统的儒家文化崇“仁”,是以“仁者”应具备“恭、宽、信、敏、惠”,成为绝大多数家庭不成文的信条。著名的《陆游家训》“训之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从而培养年轻人高远的志向和高雅的情趣。教导子孙欲修其身,必先修其心的修身之道。心为一身之主,犹如树之根,心若存天理、存公道,则行好事,做君子;心若存人欲、存私意,虽欲行好事而有始无终。故修身先修其心,吴麟征在《家诫要言》中说:“人心止此方寸地,要当光明洞达,直走向上一路,若有龌龊卑鄙襟怀,则一生德器坏矣。”

二、锻造中和为贵的处事之道

教导子孙诚信恭默的处世之道。儒家的为人处世之道是指君子(忠恕)之道(仁),“忠恕”是指一种光明磊落,正直诚实,宽以待人的处世之道。“人无信不立”,古代的先贤对后世子孙也有诸多教诲。比如:清代张履祥“忠信笃敬,是一生做人之根本”;宋朝大理学家朱熹告诫子孙“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从古到今,家训、家风之所以如此重视诚信原则,其原因就是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所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没有诚信也就无所谓道德。强调和睦、恭谨的处事之道。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道德价值理念一直崇尚和谐、仁爱、诚信、恭敬、大同,这些思想沉积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是中华人民最有力的道德支撑力。柳玭撰教导子孙后人要“立身以孝悌为基,以恭默为本,以畏怯为务,以勤俭为法,以交结为末事,以义气为凶人”。意于劝诫后世子孙要时刻警惕自己,言行谨慎,严于律己,切不可依仗自己的出生而放任和骄纵自己,为所欲为。古代家训中恭默德性的要求,还体现在对交友的规诫上,戒交酒肉朋友、不与奸佞之人、刻薄之人、行为怪诞之人交往,以免沾染不良习气等。

三、造就勤俭自持的治家之道

教导子女勤俭节约的生活之道。古代无数的名人志士都会把节俭作为自家家训的一个重要部分,可见勤俭节约包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标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签。宋朝史学家司马光为儿子撰写的《训俭示康》一文,大力推崇、倡导节俭家风,批判奢靡家风,强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教育自己的儿子不但自己要俭朴,还要教导你的子孙后代,使他们也知道、并坚守我们家先辈建立的俭朴家风。教导子女躬亲自持的持家之道。古人历来注重修身持家、自省自励的影响。《朱子家训》要求家人“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同样也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业精于勤荒于嬉”等名言警句流传于后世,告诫人们时刻谨记持家不易。教育子女孝敬恭平的相处之道。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父慈子孝、夫妻敬爱、兄友弟恭、平和礼让的思想在古代家训随处可见。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规》中指出:“家运之盛衰,天不能操其权,人不能操其权,而己实自操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男正位于外,女正位于内,即家贫窭终身,而身型家范,为古今所仰,盛莫盛于此。”

四、培养勤学尽职的修业之道

教导子孙勤奋好学的求业之道。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古代家训非常强调学习的作用,认为人非圣贤,唯有勤学才能有所成,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颜子家训》中的《教子》、《勉学》就教诲子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要刻苦学习,培养良好的学风。曾国藩家训中也有“求业之精,别无它法,日专而已矣”的良训。古人还教育子女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不要忘了修德,把德才兼备看作是为官的至高点。认为读书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从中受益。《颜氏家训》有言:“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为人为官及治国安邦的思想精华,重视为官者的道德修养是儒家思想的重中之重。传统家训就把“勤政”、“务实”等关键词作为为官、为政的重要标准,认为为政就要尽职,为官就要清廉。

优秀的家训、家风可以树立积极的、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是得以处理好社会公德建设中人与人关系、人与物关系的重要手段,是处理人生、对待生活的风向标。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诚如《大学》所言,一家仁,一国兴仁。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开启的第一所学校。家风是传承千年的精神尺标,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世风的基石和载体,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也无疑是青少年道德萌发的丰富土壤,道德成长的文化摇篮。家风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化,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引导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进步。古为今用,借鉴传统家训的做法,将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一个个家庭必将成为重塑社会公民道德而开垦出的一片片绿洲,点燃的一座座灯塔。

【参考文献】

[1] 付林.论传统家训的德教思想[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6).

[2] 林庆.家训的起源和功能[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3).

【作者简介】

陶晓瑜(1985.04-)女,浙江武义人,中共武义县委党校讲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基层党建、行政价值观.

猜你喜欢
公民道德家训核心价值观
漫谈古人家训立门风
传统家训滋养新时代儿童成长
家训伴我成长
中国语境中的公共道德与公民道德辨析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
国学经典系列·《朱子家训》(六)
巴州纤检所开展第十四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
论公民道德教育的普世性与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