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体育教学对中学生个性的培养

2016-09-10 07:22梁胜利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13期
关键词:运动体育教师

梁胜利

当前的体育课程改革不仅给体育教师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提升空间和更加光明的职业前景,也给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加全面的发展机会。在此前提下,把握体育学科特征开展教学工作,发挥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育心、育体、育美的作用,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及良好个性的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也是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

现代心理学认为,所谓个性就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现代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个性特点,能够适应不同社会需求的各种各样的人才。学校教育的引导对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其过程是发展和培养学生个性的良好途径,《体育与健康》课程也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良好的学校体育教学应具有的特征

第一,良好的学校体育教学应该是学生在课堂常规和运动规则中展现个性行为的活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个性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展,创造力、智商与情商等也能充分地展现出来。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在运动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质,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学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集体氛围能够促进学生对自身价值和集体力量的认识。在深受学生喜爱的球类(足球、篮球等集体项目)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些身体素质出众、运动能力突出的学生在比赛或者训练时常常陷入单打独斗的“困境”里。这些学生并不是认识不到比赛需要团队协作,往往是由于不信任同伴的能力或过于强烈的表现欲支配了他们的行为。这样的个性展现往往适得其反。教师在充分肯定这些学生的能力和求胜欲望的同时,更要注重引导他们认识到发挥集体力量才是取胜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增强自信、自尊,培养其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对于培养其个性特征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学校体育教学是一门很重要的身体实践课程。无论是学习运动技术还是提高运动能力,都要求学生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其中,即体育课程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身体的实践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较强的模仿和学习能力及个性极具可塑性的特点,对学生正确引导。同时,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个性的意义

1.体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体育竞赛要求参与者具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和竞争意识。中学时期是孩子的好胜心逐渐显露和形成的重要阶段,体育教学应激励学生投入到运动的竞争与自我能力的展现中,发挥自身优势,展示长处,培养敢于竞争的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体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

性格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参与者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学生可以通过不同项目的练习,发展自身良好的性格,改造性格上的弱点。例如很多需要配合的集体项目,要求参与者必须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常参加此类运动可以使那些内向、孤僻、软弱、优柔寡断的学生克服其性格弱点,逐步形成开朗、勇敢、顽强的性格。

3.体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差异以及体育教学的量化标准,在体育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激励、优美示范以及积极引导等办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克服困难与障碍。学生也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自我激励等鼓舞自己“坚持就是胜利”。积累积极的情绪和身心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4.体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

体育的魅力就在于在参与过程中可以尝试和体验丰富的情感:练习中突破自我的满足和兴奋;竞赛中与队友产生的信任与默契感;获胜后的愉悦与欢乐,当然也包括失败后的挫折感,等等。如果教师能够有正确的引导,那么所有这些情感的体验都可以帮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三、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个性的实施途径

1.改变传统教学思维,创设“主体”和“主导”并举的教学环境

《体育与健康》是一门必须依靠身体实践去提高技能、获得体验的实践类课程,学生在课堂上应当是积极主动的,即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传统模式下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课堂常规的实施,过于重视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培养,结果阻碍了多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学生走出校园后很难再走上运动场,体验运动的快乐。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采用启发、探究、合作等教学策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要不断总结与反思,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体现“主导性”作用,让课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场所,而是成为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摇篮。

2.提高“共情”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以“换位思考”为基础的“共情”能力,在研究教材和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接受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3.渗透心理训练,挖掘学生潜能

体育教师应丰富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在教学中依据心理学原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帮助学生提高在顺境和逆境中调整心态的能力。例如教师对于体质和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要给予更多关注,鼓励和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对于技术能力强的学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使这部分学生具有“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教师通过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挖掘学生的潜能。

4.尊重学生兴趣,使其享受运动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很多情况下是从兴趣出发,对不同的教学会有不同的接受和参与热情。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个性,教师可按照学生兴趣进行分组教学。这样的组织安排,以尊重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保证了学生练习动机的纯粹性,学生也乐于配合教师的教法,能够更快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尽情享受运动的乐趣。

5.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原则,作为教师必须要重视它。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外向和内向性格的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实践会有不同的参与反应。教学中如果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往往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其运动技能差异进行分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使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在运动中产生良好的身心体验。

四、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个性的注意事宜

1.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体育教学和训练活动有时会要求学生身体投入到激烈的运动对抗中,而且一些辅助器材(体操中的单双杠、跳箱,田径运动中的跳高架等)使用不当也会使体育教学活动发生危险。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开始练习前必须做好安全教育,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和预判,并且一定要做好场地器材的布置、保护与帮助方法的正确实施,从而降低风险,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2.坚决杜绝“放羊课”

教师要认识到并告诫学生:个性一定要在课堂常规和运动规则的约束下去发展与培养。教师一定要熟悉教材内容和标准,制定严密的教学计划和进度,认真编写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熟悉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点,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做到“因学生而异、因内容而异、因兴趣而异”的严谨教学,使学生在每一节课都有收获,都能促进其良好个性的发展。

3.完善自我,做学生的榜样

教师千万不要忽略课堂教学中自身的主导作用,“言传身教并举,身教重于言传”要贯穿于整个教学当中。学生在学习中的“向师性”,要求教师是一个具有积极个性、性格鲜明的人。因此,教师教学时传递给学生的一定是那些“积极向上、勇敢顽强、团结协作、不断突破自我”的积极情绪。教师要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目标中明确指出: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现今又面临北京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大调整,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校体育教学既是学校教育和课程组成的重要内容,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建一个更加开放的课堂,培养学生更广阔的思维模式,使之在游戏、运动和竞赛中体验更多健康向上的情绪情感,从而达到意志品质的提升。这样,学生们在学习和锻炼中就会以更加放松和积极的心态参与其中,在集体活动中就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良好个性的发展,从而提高社会适应性,增强自信与自尊,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运动体育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不正经运动范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